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2、3两期《集邮博览》连载了拙文《旅大贴用天安门图普通邮票的使用》。遗憾的是因版面所限将我文中介绍的18件实寄邮件之简况精简了一多半,致使读者了解片面、易生误会。有必要作些补充。首先要补充的是,除2005年2期《集邮博览》已刊登的7件实寄邮件外,原文尚有以下11件旅大贴用天安门图普通邮票实寄邮件:③区外信函1950年4月1日由大连寄出平信,横式信封,封背贴旅大贴用天安门图普通邮票35元一枚,销“大连市邮政局(5)”中俄文戳。左上角(即封背的右上角)残缺,落地戳不完整。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初期,因旅大地区使用关东币,1950年3月10日旅大邮电管理局发行了印有“旅大贴用”字样的天安门图普通邮票,即旅大贴用天安门图普通邮票。该邮票全套5枚,面值分别为10元、20元、35元、50元和100元,币制为关东币。由于1950年6月底,关东币已停止使用,改用东北币,故自7月1日起,旅大地区的邮资亦改为东北币,关东币面值的邮票停用,开始使用“东北贴用”邮票。所以旅大贴用天安门图普通邮票的使用时间甚短,即自1950年3月10日至同年6月30日,仅三个多月。当时的旅大邮区只包括辽东半岛南部的旅顺市、大连市、南关岭、金县、石河及邻近的长山、  相似文献   

3.
对相关资料略加整理,便可发现,旅大贴用天安门图普通邮票有邮件实物佐证的使用种类目前已有九种,其中邮件实物最多的是区外平信,见表2。  相似文献   

4.
前面曾提到,自1950年7月1日起本埠信函邮资按外埠的半数核定。但邮集中有一封一个多月后由北京寄燕京大学的平信(图7)明明贴了400元邮票(改五200元两枚,销“北京(十八)一九五○年八月十二日十七时”三格式点线收件戳),信箱开出后却被盖了T型欠资戳,并补贴了华北版天安门图普通邮票300  相似文献   

5.
天安门图普通邮票,包括自1950年至1955年发行的七个版别的天安门图普通邮票(即普1-普5与普7、普9),加上东北贴用一、二版(即普东1、普东2),旅大贴用版(即普旅1)及先前于1949年发行的华北版天安门图普通邮票,共有11个版别。本文侧重研究其中之  相似文献   

6.
方耀成 《收藏》2008,(10):140-140
《收藏》2007年第7期王好华先生《新中国面值最低的邮票》介绍说,旅普1《天安门图案普通邮票(旅大贴用)》中的第1枚10元面值,按新旧人民币的折合比率1:10000换算,“仅折合新币千分之一元,即1厘钱”,这样换算折合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流通东北币(东北银行发行的地方流通券)。经邮电部批准,该地区发行了印有“东北贴用”字样的邮票,供本地区使用。其中发行的普通邮票,图案均为天安门,即东北贴用天安门图普通邮票。东北贴用天安门图普通邮票自1950年1月至同年11月共发行了两个版别、23种。历经了“东北邮电管理总局”、“东北邮电总分局”、“邮电部东北邮电管理局”或“东北邮电管理局”三个发行单位的版铭。  相似文献   

8.
胡丹华 《集邮博览》2012,(10):75-75
《集邮博览》2011年第7期刊登了笔者的拙作《池塘里的生活——新加坡2011年发行的普通邮票赏析》,2012年6月,我重返新加坡乌节路邮局,又惊喜地见到了该国今年3月12日再次发行的《池塘里的生活》普通邮票两枚(面值为国内普通信函资费),图案分别为黄花蔺和大藻,这是继去年发行睡莲和水葫芦邮票之后,对“池塘生活”的进一步补充.  相似文献   

9.
"县"、"支"邮政日戳是我国邮政日戳中的一种特殊戳式。几年前,我就在屠业驰先生(曾任上海市川沙县集邮协会常务理事)所著的《解读邮戳(1949—2005)》(学林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中看到过此戳式的样图,却从未见过实物。然而不久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收到一枚加盖"县"、"支"日戳的包裹单残片。该包裹单残片贴有《普16革命圣地图案(第四版)普通邮票》20分"古田会议遗址"4枚。邮票上盖有三枚"上海1977.7.10(县)七宝(支)"日戳(如图)。从戳面信息来看,我认为此戳式应当系单线圆形双环(双月牙)  相似文献   

10.
笔者自1991年编组《天安门图邮票》邮集参加全国集邮联合会在上海举办的“庆祝建党七十周年集邮展览”以来,在传统集邮的道路上已经艰难地行走了13年,其问邮集几经修改(仅题目就曾先改为《天安门图普通邮票》,再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套普通邮票》),素材不断补充、提高,相关的集邮知识也随之日积月累、水涨船高。今将己之感悟择要倾吐,与同好共勉。传统集邮,是一种按照邮票的发行顺序、国家(或  相似文献   

11.
《集邮博览》2012年第3期发表的署名文章“新中国第一套普通邮票订印的历史记录”,披露了一份1950年1月913,邮电部邮政总局向上海供应分处发出的,关于调整全国通用普通邮票(即天安门图第一版,1955年1月中国集邮公司开业后首次编印售品目录时编定为普1——笔者)面值种类及数量等的供字第2/65号指示影印件,并予以了详细解读,之后又根据《中国邮票史》第7卷(以下简称“7卷”)的相关记述,指出“新中国第一套普通邮票从1949年12月19日计划订和到1950年2月10日通令发行,其间对邮票面值和各枚印量进行了3次调整……”  相似文献   

12.
2002年第1期《集邮博览》曾介绍了日本和乌克兰的各一枚火漆封。笔者也收藏有两枚火漆封。一枚是阿根廷的火漆封。贴“南美地图”和“麦田”邮票各一枚,销1937.5.26福尔摩萨邮政日戳;封背盖有销戳和圣地亚哥落地戳。封口盖有三处火漆封。火漆虽有剥落,但上面的F.F.V三个字母仍然清晰可见(图1、2)。  相似文献   

13.
收到《集邮博览》2012年第3期,李文的“青龙‘金龙哪个更威武”让我欣赏到秦汉瓦当上的“青龙”,作者还引用了《龙(文物)》第3枚汉代青龙瓦当票,心想,假如片上贴用瓦当图邮票来制作,则片、票、戳“三瓦”相聚。可以说是“三全其美”了。  相似文献   

14.
读2004年第2期《首见三野“优待作单挂号处理”戳》(下称《戳》文),对于作者的“解读”和“诠释”,笔者实在未敢苟同。这个戳封,笔者认为是一个残损的、撕掉邮票的保价信封。 如何解读保价封上盖用的“优待作单挂号处理”这个邮政副戳?笔者理解:这件保价信函,邮局给予优待,只作为单挂号邮件处理;也就是说,这件部队交寄的保价信函,平信邮资免了,保价费也免了,只要贴用单挂号邮资的邮票就行了。就是这么简单。 作为邮政副戳,用语都很明白,一  相似文献   

15.
吴书庆 《集邮博览》2010,(10):46-49
2009年11月20日,在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举行的北京市第四届现代集邮展览上,我的一框邮集《第五版天安门图普通邮票》,以97分的全场最高分荣获金奖,惊喜之余,未免感慨良多。选题我早就憋足劲想编部一框邮集。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第五版天安门图普通邮票》。为何?首先是这个题目的素材不多,迄今尚无编组五框邮集的可能,很适合一框邮集。  相似文献   

16.
李文 《集邮博览》2012,(7):54-55
近日整理邮刊,看到一枚《集邮博览》杂志的公函封。公函封的正面盖有一枚北京邮资已付戳,日期是1988.2.11.22(2月月份字钉很淡),背面则盖有一枚“湖南1988.2,16湘潭市”的落地戳。信封夹在一本1991年第1期《集邮博览》杂志中,里面有一张编辑部的退稿信。  相似文献   

17.
香港过去发行邮票,集邮者只能于发行当天在邮政局排队购买,直到1997年才增设“常设订购邮品户口”(现改称“邮品订购服务户口”),容许个人预订邮票(1996年年底开始接受预订),预订服务由“集邮组”(现改称“邮票策划及拓展处”)负责。“集邮组”为感谢订户的支持,由是年开始,每年均寄赠专印的贺卡给订户,这一措施持续至今。第一张贺年卡寄于1997年1月,销1997年1月31日机盖“香港’97邮展”宣传邮戳。(图1) 同年12月9日,香港集邮组寄给客户一枚圣诞贺卡,以水波纹机盖戳盖销贺卡的邮资图。(图2) 第三枚贺年卡未用销票戳盖销,但正面下边有信函处理机打印的橙色荧光条纹码,估计在1998年初投寄。(图3) 第四枚圣诞贺卡,投寄时并无盖销邮戳,只有信函处理机打印的橙色荧光条纹码,估计在1998年12月寄出。(图4) 第五枚圣诞贺卡同样无销票戳,但信函处理机打印的橙色荧光条纹码带有“2911G4”数字,显示于11月29日寄出,该贺卡是:1999年使用的。(图5)  相似文献   

18.
《集邮博览》2004年第5期“封片戳简”栏《香港发行“邮资已付”文件袋》一文,关于香港邮政局收寄特快专递时加盖无局名的“邮资已付”戳的叙述并不完全正确。我国国家邮政局宣布自2004年元旦起,投寄包裹可以贴用邮票,这消息成为不少集邮报刊的“新  相似文献   

19.
读《1993中华全国集邮展览获奖邮集赏析》下册谢伟景先生的《新疆邮政史(1880-1940)》,萌发了兴趣,也来谈一件“洪宪”的新疆实寄封。 这是一件由新疆寄山西的挂号封,贴北京一版帆船“限新省贴用”偏“限”字邮票3分横双连及l0分单枚,符合当时的邮资(与各省互寄平信6分,挂号费10分)。销票戳为英汉腰框式,地名“古城子”(即奇台县),时间为宣布取消帝制的前一天:“(洪宪)元年三月廿一”(封背所写“二月十八日”是同一天的阴历),中转戳也为英  相似文献   

20.
前几日整理《中国集邮报》,在其2010年4月25日第4版上,看到一篇《一枚罕见的"文革"时期国际航空挂号快递实寄封》,介绍的这枚实寄封为国际航空挂号快递(超重)封,正面贴多枚邮票,面值合计283分,销广州1972年4月21日收寄戳,背面盖西德杜塞尔多夫当月24日到达戳。文章作者依据"当时国际信函快信邮资为每件人民币22分"计算,认为该封邮资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