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宁义 《军事记者》2009,(10):68-68
我走向“爬格子”的路,完全是“铁哥”牵的线。 “铁哥”,我的亲大哥.名叫张铁国.曾经是一名军人.现在是《福州日报》记者、党报热线组组长。从军8年,他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人民前线》报、《福建日报》、《军事记者》等军内外报刊发表稿件500多篇。  相似文献   

2.
通讯《透视盛赞》(载《解放军报》2000年12月4日头条)刊登后,受到同仁和读的赞誉。一些朋友很希望我从新闻业务角度介绍点东西。其实。写这篇报道也没什么特别之处。最深的体会就是以平常心写典型。这里我把采写经过如实记录下来,读或许能够从中体悟到采写中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3.
半年多没与读MBA的Adrian张见面了,不知道这个昔日忙碌无比的CIO现在学习的怎么样。“十一”放假前约他一起喝茶。一见面反而没有谈IT,先说起了中国的电影,从《夜宴》、《无极》、《英雄》、《十面埋伏》到《卧虎藏龙》,从剧情到功夫,从冯小刚到李小龙,谈到最后,一致轻松地认为论“功夫”还是李小龙的最好。虽然现在的大导演拍的“功夫”是美景、关人、CG、特技、华服与华美音乐一起上,但武功表现的是无门无派、无套无路,跟本就没有守住“门户”。要知道,练武之人在开打之前是首先要守住门户的。说到这里,Adrian张突然话锋一转说:CIO要作好信息化管理也要先守住门户。这下让我很是惊讶,就调侃了一句:你这个CIO读MBA可不要走火入魔呀!  相似文献   

4.
我是先读钟国兴同志的文章及论著后认识这个人的。在10多年前在中央级的大报上多次读 其文笔流畅、思想活跃、观念新颖的文章,极其佩服。后来我到党校工作,才在工作中认识 到了这位才华横“淌”的怪才。后在老同学杨占生的推荐下,细读了其大作《重画世界》,该书是其在读研时的成果与思想。现在读起来其观念和观点仍很前卫,当然谈不上落后了。我有些地方没有读懂,其深邃的思想并没有吃透,但敬佩之意逼着我说些心里话,也算做书评。写书评,一般不评书的形式,但本书独特不得不说。在形式上看:一是新颖,打破了几千年 的章节目的…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著名作家王蒙的作品,我读的不多。王蒙18岁发表成名作《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19岁发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轰动文坛。文革结束后不断有佳作问世,他还曾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任文化部长。惭愧的是,我只完完整整地读过他的两部作品,一部是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末,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的短篇小说《坚硬的稀粥》,另一部就是前两年出版我刚刚读过的《我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6.
一道 《出版史料》2001,(1):69-69
《隔膜》是叶圣陶的第一本小说选集。它的出版经过,叶圣陶说:“《新潮》出版的时候,顾颉刚兄要我写小说,我就写了几篇寄去。写小说并不是那时候才开头,在五六年以前我就写过二十来篇,多数是文言的,有三四篇是白话,从印本撕下来自己订成一本,一直没有想起印什么单行本,到现在,那本子不知道哪里去了。再说给《新潮》写了小说之后,接着《小说  相似文献   

7.
王文英 《图书馆论坛》2006,26(5):238-240
小时侯,很喜欢读书,可当时的书很少,能借到的书也是残缺不全。记得读过的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铁道游击队》、《金光大道》、《海岛女民兵》等。《金光大道》还是邻居家夹鞋样用的,没有头没有尾,中间还缺页,我仍然爱不释手的看了又看。因为没能看到赵树理的一本什么小说(书名已记不起来,似乎是《三家巷》),至今都能回昧出当时遗憾的感觉。那时根本不知道有图书馆的存在,直到到长垣县一中上高中时,我才在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夏老师的引导下,走进了长垣一中的图书室。在图书室那幽雅肃静的环境里,那一排排的图书让我眼花缭乱,带给我极大的诱惑,我多想沉浸在这书海中不出来,但当时高考的压力迫使我不能随心所欲的阅读,老师也劝告我,我记得当时他说:“你现在的任务是学习,考上大学,就可以不受限制地读自己喜欢读的书了……”  相似文献   

8.
我也曾是文学青年。当时我喜欢写一些散文,读一些文学作品,这可能对我后来写《冰点》栏目时的文字锻炼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2001年.我曾在《河北科技图苑》杂志第5期发表了《我也要与(图苑)惜别了》一文。那时,病魔缠身,为了敬告读者,也为了表述自己的情怀,打算在我即将卸任与亲手创办的《河北科技图苑》(原名《河北图苑》.以下简称《图苑》)惜别之际,我应该写点东西留于世人.这是我当时撰写《我也要与(图苑)借别了》一文的初衷、  相似文献   

10.
执着阅读     
余华 《出版参考》2010,(10):5-5
在小学毕业的那一年,应该是1973年.县里的图书馆重新对外开放.我父亲为我和哥哥弄了一张借书证.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阅读小说了.尤其是长篇小说。我把那个时代所有的作品几乎都读了一遍: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还有《牛田洋》、《虹南作战史》、《新桥》、《矿山风云》、《飞雪迎春》、《闪闪的红星》……当时我最喜欢的书是《闪闪的红星》,然后是《矿山风云》。  相似文献   

11.
江记君 《军事记者》2011,(12):62-63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本人一直喜欢结合工作进行一些理性思考.归纳总结和研究探讨一些问题.陆续写了一些小东西。这些写作的实践锻炼了我。培养了我。它让我思路更清晰,思维更严谨.思想更成熟.让我尝到了甜头。近年来,陆续有152篇新闻报道和经验总结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军事学术》与《部队管理》等报刊杂志上发表。  相似文献   

12.
舒乙 《档案天地》2012,(10):4-7
颠簸中的童年 我1935年生在青岛,当时老舍先生在青岛教书,他从英国回来以后直接就到了山东济南齐鲁大学,1934年他转移到青岛到山东大学教学。生我的第二年他就去了山东大学的教务,变成了职业写家,1936年的他成为职业写家以后,第一个成果就是《骆驼祥子》。写《骆驼祥子的》那个地儿叫做青岛黄县路,好像老舍旧居现在改成了"骆驼祥子博物馆"。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我把散上《人民日报》作为主攻方向之一,当然也有些成效:到目前为止,已在《人民日报》(含海外版)发表了《排湖这个湖》、《我的九寨沟》、《杜甫草堂寻幽》、《笑声灯影里的仙下河》、《游仙下河》、《读沔城》、《高峡出平湖》、《张家界》等八篇散。回顾几年的实践,我感到,散上人民日报,要突破常规思维。也就是说,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1946年夏天.我和夫人宋琤到了晋冀鲁豫解放区.中央局组织部把我们分配到创办不久的人民日报社。报社的同志们大都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从事新闻工作的.编辑部和通讯采访部的骨干.大都比我们大三五岁.我们自然把他们当作老大哥老大姐.李庄是其中一位。我们原先在“大后方”重庆读大学新闻系。喜爱南方局的《新华日报》,间或也能看到解放区的同名报纸《新华日报》华北版、太行版,心向往之,可谓神交已久。我们在南方局青年组带领下从事民主运动.抗战胜利以后.在一度看来“和平民主新阶段”即将到来的时候.经南方局批准.到河南开封参与创办民间报纸《中国时报》,一边办报一边依托这家报社建立秘密工作据点.半年后大规模内战爆发,我们在国民党统治区难以存身.转入早已向往的解放区。到了人民日报社以后.曾经看到过开封《中国时报》的一些同志对我们说,他们猜想这家报社里一定有“我们自己的人”。虽然我们来自“另一个天地”.但是到了这里并没有格格不入的感觉。没有怎么“磨合”就融洽起来。我们觉得.老大哥老大姐们对我们是理解的.爱护的。  相似文献   

15.
2006年9月,我的朋友王佩(杭州网副总编)被公派去英国诺丁汉读MPA,行前,我向他建议,在英国对名的小报联太阳报》多加考察,回来写一本解密《太阳报》的书。此前,我和他曾经多次谈起杭州的报纸,并对《都市快报》在杭州的成功作了一番分析。结果,有天深夜,他在MSN上和我说“我发现《太阳报》就是另一份《都市快报》。”为什么这么说?王佩解释是说在不遗余力讨好读和吸引读这一点上,这两份报纸几乎如出一辙,都表现出相当努力的样子。而在大多数报纸那里,亲近读都在很大程度上停留于一种姿态,未能真正地“放下身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闻周刊》2006,(38):26-27
著名作家端木蕻良曾经说过:“我国第一部诉诸视觉的长篇小说.是《红楼梦》。” 端木的意思是.红楼之前的中国小说.如《三国》《水浒》等.大抵是用来听的。无论是章回的形式.还是写的方法.都适合给说书人做底本。《金瓶梅》对写人情细事有所发展,但标明“词话”,还是说唱文字的继续。唯独《红楼梦》画面感、立体感极强.读之好像置身在全景电影中一般。[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析周恩来同志1921-1922年写的“旅欧通信”中的某些篇章,我从图书馆借来一些书,主要目的是想弄清通信的写作背景。这些书包括:《周恩来早期集》(上下卷)、《周恩来自述》、《周恩来经历记述》、《周恩来思想与实践》、《周恩来研究述评》、《周恩来年谱》、《张申府访谈录》等。不看则已,一看倒发现一个新天地:周恩来早期的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内容相当丰富,相当有特色,大大超出了我原来在这方面的浅薄知识,于是产生了写作章的冲动。最初,我把章定位在单纯介绍周恩来早期有哪些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上。在写作过程中,我又阅读了一些同志写的研究周恩来新闻实践的章,使我发现我要写的章,仅仅定位在“单纯介绍”这一点上,已经不够了,是在炒冷饭了。那么写什么好呢?苦苦思索,夜不能寐。终于有一天,豁然开朗,发现已有的研究章虽然下了很大功夫,但在挖掘材料方面还大有余地,在评价方面还远不能说已到了山穷水尽把话说完的地步。对周恩来早期的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来一番再梳理、再认识,不是很有必要吗?于是,这就有了本现在的样子。  相似文献   

18.
南阳市卧龙区档案局徐莹:一、“休闲”栏目是《档案管理》杂志自2005年改版后新增栏目.到目前为止似乎仍处于不断整合阶段,(编:的确如此。主要是开始定位不准,不断调试的原因。另外.始终不清楚广大读尤其是从不写章的读到底想看什么内容。心中无数.编起稿来自然也左右摆动。)如.“兰台经纬”版块2005年第2期在社会拦目.2005年第6期又在休闲栏目,给人感觉章定位模棱两可,栏目内容不固定,有些章甚至有牵强附会之感。二、我觉得编互动栏目的很多推荐章应该收在休闲栏目。  相似文献   

19.
1936年11月,我到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邮购科当练习生,开始接触到了许多社会科学和进步文艺新书。其中邮购读者要求购买最多的一本书是艾思奇同志写的《大众哲学》。而凡是购买《大众哲学》的读者,又往往都再买一本艾思奇、郑易里合译的《新哲学大纲》,因而郑易里的名字,也为大家熟知了。我那时未见过易里同志,但每当我拿起那本厚厚的28开见方、装帧精美、用重磅木造纸印制的封面上再蒙上一张玻璃纸,因而发出光亮的《新哲学大纲》时,我心里就在说:郑是一个大作家。我到社不久,“七君子”事件发生,社长李公朴先生也在被捕七人之中,读社顿时陷入…  相似文献   

20.
《出版参考》2008,(9):24
2007年在全民读《论语》的一片热潮中,李零悄悄地推出了他读《论语》的著作:《丧家狗——我读论语》。此书一出便引起轩然大波。2008年,李零与三联书店合作,出版了“我们的经典”之《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据悉,李零为了写这本书,重走了孔子路,跑到山东、河南,实地考察了孔子生活过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