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产业联盟协同创新有利于突破产业核心技术、加速成果转化进程,是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必然选择。科学识别联盟协同创新的关键性激励要素,能够有效激发联盟成员协同创新意愿、动机和行为,进而提升联盟协同创新绩效。通过深度访谈,利用扎根理论方法提炼影响联盟协同创新的关键性激励要素,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影响作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目标激励、合作共享和利益分配是联盟协同创新内部激励要素,可以直接影响联盟创新绩效;供给推动、需求拉动和环境保障是联盟协同创新外部激励要素,可以直接或通过内部激励要素间接影响联盟协同创新绩效;内外部激励要素共同作用促进联盟协同创新绩效提升。本研究为建立并不断完善联盟协同创新激励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对提高联盟创新管理水平及其创新绩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大平  曾德明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0):78-80,104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标准联盟是各企业通过谈判形成协议并进行组织租金配置的一种契约型联盟,这种联盟在成本节约、组织租金创造和组织柔性化方面具有较大的优越性。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决策机制构成传统企业的主要治理机制,而技术标准联盟与传统企业在治理结构形式方面的差异导致联盟治理机制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有其自身特点,谈判机制、冲突协调机制、声誉信任机制和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机制构成技术标准联盟治理机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研发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汤建影  黄瑞华 《预测》2005,24(5):20-25,43
由于研发联盟企业间的知识共享跨越了组织的边界,因此具有更为复杂的机制。本文通过分析研发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微观机制,从合作伙伴的技术资源强度、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技术知识的壁垒属性、伙伴间的相容性水平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研发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结合151家企业的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上述四个因素对研发联盟知识共享绩效的影响作用。最后提出了研发联盟改善知 知识共享绩效的措施以及本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基于与大企业联盟的技术创业企业成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岑  张帏  姜彦福 《科研管理》2012,33(2):97-106
资源的匮乏常常是技术创业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而战略联盟为技术创业企业提供了一种以资源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为基础的合作和发展模式,成为技术创业企业把握创业机会、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首先针对技术创业企业与大企业构建的战略联盟,从资源基础观和"战略-结构"的视角,建立了技术创业企业构建战略联盟的"动因-行为-收益"整体分析框架;进而对高技术创业企业海兰信公司进行了深入案例研究,分析了其通过构建战略联盟获取资源、实现成长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技术创业企业选择联盟战略后,可以通过与伙伴企业进行组织间的合作、沟通和学习,使资源得到互补,战略更加明晰,组织结构更加完善,从而实现创业企业成长和绩效提升。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技术创业企业构建联盟的"动因-行为-收益"模型。  相似文献   

5.
《科研管理》2012,33(2)
资源的匮乏常常是技术创业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而战略联盟为技术创业企业提供了一种以资源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为基础的合作和发展模式,成为技术创业企业把握创业机会、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首先针对技术创业企业与大企业构建的战略联盟,从资源基础观和“战略一结构”的视角,建立了技术创业企业构建战略联盟的“动因一行为一收益”整体分析框架;进而对高技术创业企业海兰信公司进行了深入案例研究,分析了其通过构建战略联盟获取资源、实现成长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技术创业企业选择联盟战略后,可以通过与伙伴企业进行组织间的合作、沟通和学习,使资源得到互补,战略更加明晰,组织结构更加完善,从而实现创业企业成长和绩效提升。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技术创业企业构建联盟的“动因-行为-收益”模型。  相似文献   

6.
探讨网络组织结构及其治理机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通过调查问卷,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网络密度、联系强度、稳定性、居间性和资源丰富程度等网络组织结构特征变量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信任机制、声誉机制、学习机制、协调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对企业创新绩效均有正向影响。最后,进一步对如何有效治理网络组织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科技型企业强调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其并购大多是为了获取先进技术、专业人才等资源。然而,并购失败的情形很多。本文以创新激励为切入点,运用扎根理论,对科技型企业并购后的创新激励问题进行研究。首先,识别了平等对待、包容和凝聚、组织文化交流、中长期激励、保证员工发展五类影响科技型企业并购之后创新激励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科技型企业并购之后的创新激励机制包括权威建立机制、员工合作机制、员工参与决策机制、员工发展机制、利益绑定机制;通过组织认同与利益绑定的共同作用,激励、塑造知识员工的动机和行为,进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地,实现并购者的身份转变,并明确创新激励基本逻辑是科技型企业并购之后,创新激励机制实施有效的保障策略。本文研究不仅拓展了创新激励的适用范围,而且增补了企业并购后整合的经验证据,对于管理实践中企业如何有效开展创新激励工作并实现并购后整合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技术联盟、组织间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入手,提出了技术联盟经由组织间学习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与理论假设.通过对我国生物产业173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深入分析了技术联盟的特性通过对组织间学习的作用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机理,并指出了生物企业利用技术联盟提升创新绩效需要注意的方面和未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9.
已有研究表明联盟组合中资源整合积极影响企业绩效,但较少研究探讨联盟组合中资源整合影响企业绩效的中介传导机制。以陕西、四川、重庆地区256份企业问卷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整合资源基础理论和双元理论,构建联盟组合中资源整合、双元合作以及焦点企业绩效之间的理论模型,以期打开联盟组合中资源整合作用于焦点企业绩效的黑箱。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联盟组合中资源识取和资源配用显著积极影响开发式合作和探索式合作;(2)开发式合作和探索式合作显著积极影响焦点企业绩效;(3)开发式合作和探索式合作在联盟组合中资源识取与焦点企业绩效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而开发式合作和探索式合作在联盟组合中资源配用与焦点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0.
区分客户参与企业创新活动中的个体顾客参与和组织顾客参与,探究组织顾客参与对制造业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机制。综合运用资源基础管理理论、服务创新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基于对制造业企业在内外部激励条件下通过顾客参与获得创新资源进而影响服务创新绩效的路径分析,构建“内外部激励—组织顾客参与—创新绩效”理论模型,选取210家服务型制造业企业及其组织顾客作为样本,从观念共识、知识共享和知识共创3个维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内外部激励对企业服务创新绩效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2)观念共识、知识共享和知识共创对企业服务创新绩效均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3)组织顾客参与在外部激励与服务创新绩效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在内部激励与服务创新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制造业企业应合理利用激励策略去激发组织顾客参与意识、促进组织顾客参与行为产生,从而实现传统制造业服务创新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针对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基金运作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从风险投资者角度出发,对风险投资家的报酬激励机制设计问题进行了讨论。为此在两阶段情况下,引入风险投资家的第一阶段业绩作为先验信息来修正对其工作能力的判断,从而建立了风险投资家的报酬激励机制模型。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在基于风险投资家历史业绩的报酬激励机制下,风险投资家的努力程度要大于不考虑历史业绩下的努力程度;风险投资家在第二期基金中分享收益的份额大于他在第一期基金中分享收益的份额。因此,这种激励机制有效地刺激风险投资家在每期的基金运作管理中努力工作,降低了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风险投资者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契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股份制公司中股东与高级管理层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本文基于股东为风险中性,高级管理层为风险规避的假设,通过构建股权激励模型,探究了股权激励机制对高级管理层进行公司内部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级管理层的努力水平与公司给予的股权激励比例以及公司内部投资结构中的风险投资比例正相关,与自身的努力成本负相关。同时,公司的股权激励比例与内部投资结构中的风险投资比例正相关,并且进一步得出股权激励比例的有效分布区间为[1/3,1/2]。  相似文献   

13.
王旭 《科研管理》2017,38(3):1-10
本研究基于关系型债权人视角,阐释了创新激励二元性特征及其在债权治理和创新绩效的路径作用,并将产权性质纳入整合分析框架,对产权性质在债权治理、创新激励二元性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展开探讨,全面揭示了债权治理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中国本土情境下,商业银行具有典型的关系型债权人特征,银行债权治理作用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约束性激励在债权治理与创新绩效关系中具有显著中介作用,而鼓励性激励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产权性质在二者关系中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国有持股比例越高,债权治理机制产生的约束性激励越发不明显,创新绩效越低。本文研究结论有利于在创新激励视角下拓展债务异质理论,并能够为企业创新融资实践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刘广  虞华君 《科研管理》2019,40(1):199-208
探索激励因素影响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的机理对于创新我国高校科研激励体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703份高校教师的有效调查问卷,在EFA分析外在激励、内在激励和科研绩效的结构维度基础上,应用SEM的路径分析方法实证检验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分别对科研绩效的影响。EFA研究结果表明:外在激励包括薪酬激励、考核激励和晋升激励;内在激励包括创新激励、成就激励和社交激励;科研绩效包括过程绩效和结果绩效。路径分析研究发现:第一,薪酬、考核和成就的激励不影响过程绩效,而晋升、创新和社交的激励不仅影响而且能通过它进一步影响结果绩效。第二,通过晋升和社交的激励不能直接影响结果绩效,直接通过薪酬、考核、创新和成就的激励对结果绩效产生消极影响。第三,过程绩效(科研态度和行为)是激励因素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中间变量和关键变量。上述成果对我国高校科研管理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肖小溪  唐福杰 《科研管理》2021,42(6):159-165
信用管理与间接费用挂钩是未来我国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落实“放管服”要求的重要政策工具,其根本目的是优化财政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中的激励约束框架,对美国、英国和中国财政科研项目间接费用中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分别展开分析,并在三个国家对比的基础上,构建引入信用管理后我国财政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中的激励约束框架及关键点。  相似文献   

16.
上市高新企业高管薪酬及其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新企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薪酬是发挥其人力资本优势的主要激励手段,高管人员的薪酬是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内容之一。本研究对上市高新产业企业的高管的薪酬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对上市高新产业企业高管的薪酬水平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公司的规模、业绩、公司所处的经济区域以及公司的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其中,公司的规模对高管的薪酬的影响最大。对高管的持股比例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公司的规模、业绩及公司的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独立董事在董事会所占的比例、监事会规模并不影响高管的薪酬。高管的薪酬和公司的业绩显著正相关,高管的薪酬水平、持股比例和高管的薪酬差距明显影响着公司的业绩。本研究证实了高新企业高管薪酬的效应,建议对高新企业高管人员实行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司的业绩为驱动的薪酬制度,在规范的基础上大力推行股票期权计划,适当提高高管团队的薪酬差距,进一步完善高新企业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7.
黄新建  尤珊珊 《科研管理》2020,41(3):217-226
本文以2010-2017年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Tobit模型、PSM模型研究股权激励计划中契约要素对技术创新、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严格的行权条件减少了创新投入、增加了创新产出、提高了创新效率;较长的激励有效期增加了创新投入及产出、提高了创新效率,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激励作用越弱,到第3年激励作用消失;核心员工股权激励增加了创新投入及产出,而高管股权激励减少了创新投入及产出。研究结论为企业设计恰当的股权激励契约要素提供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18.
激励结构对企业核心技术创新效率具有决定性影响,但对于企业如何配置激励结构获得较高的创新效率以及其内在机制仍然缺少研究。通过对华为核心技术创新的激励结构的扎根研究,发现物质激励是组织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基础,组织激励是精神激励及其内在化的基础,情绪是各种激励内在联系的基础;企业整体激励强度与创新强度相关,较高激励强度产生较高的创新目标,较高的创新目标同时产生较大创新阻力和创新压力,高强度激励能够消除员工的创新阻力,并把外部压力转化为创新动力;在激励总成本约束下,通过调整激励内容和频率可以提高整体激励水平;激励目标是使员工在经济、情感及精神层面与组织一致,持续投入和聚焦技术研发,不断突破核心技术,进而实现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资本的积累,并构成激励的增强回路。  相似文献   

19.
张一青 《科学学研究》2007,25(4):724-728,696
以提升制造业企业学习绩效为出发点,从学习主体、学习动力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学习支撑机制、企业组织结构及文化等5个方面系统分析浙江省制造业企业学习体系,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来分析制造业企业学习绩效,得出若干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具有共享主体多样性、共享客体可共享性、共享方式高效性等特征;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机制包括共享导向机制、汇交投入机制、有偿使用机制、信息互动机制、有效激励机制等;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构建包括环境、结构、内容与技术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