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精心制作新闻大餐──谈扩版后的光明日报喻国英光明日报1993年1月1日正式由对开4版扩为对开8版。在该报当时总编辑徐光春“十二个转变”的业务思想指导下,这次扩版不是版面的简单叠加,而是实现了内容上的质的飞跃。重点报道:成为报纸主角光明日报作为一张全国...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来临,我国新一轮的新闻改革热潮掀起,一些新闻媒体继续采用“全新扩版” 的老办法。而上海《文汇报》自 2000年 11月 20日起改版,在不扩版、维持原有的 12个版面的情况下,调整版面结构,加强重点报道、热点新闻、独家新闻和深度报道,进一步体现了文汇特色与精、活、深的特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笔者以为,上海文汇报社实行的是“精品战略”,讲究的是“有效传播”。从这几个月的实践看,上海《文汇报》改版是成功的。   “精品战略”一词,笔者最早是听丁关根同志的讲话传达得来。丁关根同志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后的一次中…  相似文献   

3.
热与冷的表现 1.宣传主体方面 报道“三农”问题,农民理应是被表现的主体,因为农民是主角。但在现实的“三农”问题报道中,农民的这种主体地位被冷漠淡化了。以农业部门或地方政府为主角的报道占据了“三农”报道的大部分,领导新闻和二手资料偏多,谈的大多是工作成绩,而反映当前农村突出问题和农民兄弟苦乐愁喜的那些活生生的东西,却没有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王荫华 《青年记者》2007,(10):53-54
自去年开始,《临沂日报》瞄准打造具有主流媒体权威地位的地市党报名牌的目标,开始了新一轮改版扩版。 改版扩版后的《临沂日报》坚持改革创新和形式与内容并重的原则,扩版正刊、调整周刊、新增健康周刊、旅游周刊和县区农村版,并实行了ABC版面结构,即将新闻板块作为A版面、专刊板块作为B版面、县区农村版板块作为C版面。  相似文献   

5.
“策划”,这一原本在广告业广泛使用的专业词汇.被引入新闻传播业后,便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广泛应用着。以广州电台、广州电视台为例.建台以来两台先后策划了一系列大型新闻传播活动。如“世界各地喜迎新千年”的报道:“全球华人喜庆香港回归祖国”的报道;“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连续报道;“广州申办亚运会”的系列报道。等等。  相似文献   

6.
记者:从1992年下半年起,中国报纸掀起了扩版浪潮。扩版后,如何增加信息量的问题是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可以说,扩版前,由于版面不足,有些很有价值的稿件被挤掉了。现在版面扩大了,载体增加了,读者仍然批评我们的信息量不足。这是什么原因呢? 教授:你所说的被挤掉的有价值的稿件是些什么样的稿件,又是被些什么样的稿件挤掉的呢? 记者:有价值的稿件是从读者角度说的,它比较贴近群众生活,群众比较关心、比较感兴趣。不得不发的稿件是指某些“带指令性”的稿件,例如有些会议报道、领导活动和讲话,没有多少新意也得“例行公事”地见报。还有些是某些生产进度、企业家风采、“铸风流”、“造辉煌”之类歌功颂德式的东西,也在“正面宣传为主”的幌子下刊登出来。其实,你说不清它们是新闻还是广告。  相似文献   

7.
施骏 《新闻世界》2012,(10):24-25
央视开始新一轮新闻改革,提出要“建立正面报道机制”,在报道水准、样态创新等方面寻求突破。央视的"新视野"、“新方法”、“新联播”、“新空间”为地方台新闻改革提供了学习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美国新闻博客的传播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闻博客是博客形式中的一种。美国名的新闻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网站(DruegeRrepor.com)从报道克林顿绯闻开始,将“博客”引入人们的视线;随后博客网站在美国新闻界越来越引人注目,直到2004年美国大选,博客记持有记证,正式参与报道美国总统大选,博客开始进军美国的新闻领域已经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9.
一、非新闻周刊特性对广播电视报消息写作的制约消息是报纸的主角。作为非新闻性的周报——广播电视报新闻消息的写作与发表是相当难的。论抢时效,它干不过日报、电台、广播电视报周刊特性,使其失去了“抢新闻”的先机,另外广播电视报的专业性使其报道的题材范围大受限制。广播电视战线究竟能有多少新闻?可报道的范围被大大地缩小了。虽然扩版以后,增强了新闻性,如辽宁广播电视报还开辟了固定的带评论性质的侃谈栏目《“老”字号茶座》,使报纸的新闻个性更为鲜明。  相似文献   

10.
回归消息的主体地位迎接新一轮报业竞争彭朝丞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报业正在经历“市场竞争”的严峻考验。如果说,从前几年的“扩版大战”、“周末版大战”中,兴起的花边新闻、透视新闻、长通讯、大特写热,已使这种竞争在广阔的空...  相似文献   

11.
方军  谢智 《新闻前哨》2001,(6):33-34
报纸的时事报道作为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的窗口,正在或者说已经被飞速发展的网络传媒投下的身影挡住光芒,并且被贴上“反应迟缓”、“窗口窄小”等封签。报纸并非没有采取对策,但出版提速只能让今天的读者尽早阅读到昨日的新闻,无法同网站每日数次、数十次新闻刷新乃至即时新闻滚动相抗衡;对时事版的扩版增张,也不过是增加了在网上一次或几次鼠标点击的信息量。 从报纸的新闻构成看,网络传媒挑战传统媒体,报纸的时事新闻首当其冲,时事报道难度增加也就不足为怪。有人认为,网络的发展给传统媒体敲响了“丧钟”,那么时事报道也难逃…  相似文献   

12.
2000年伊始,杭州日报进行改版扩版,推出了一个专事深度报道的视点新闻版,并实行在部主任领导下的首席编辑负责制。2000年年底,杭州市举行第二届新闻名专栏评比,“视点新闻”被评为十大名专栏之首。本文试图从一些具体的报道出发,来探讨深度报道与发现新闻之间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3.
时事报道已进入一个全新时期。全球信息化的趋势缩小了各地间的时空距离,使过去那些不太被人关心的异地新闻成为今天的“身边事”。各媒体把时事报道作为新闻竞争的“利器”之一。增加投资、更新设备,增人、扩版。 以武汉地区报业市场为例,自从1999年初出现所谓“七雄争霸”的格局以后,时事报道的竞争亦随之明显激烈起来。截至目前,湖北日报的时事版达到每天3个(含C2版),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武汉晨报等媒体均已达到日出4个时事新闻版的规模,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跃然纸上,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丰盛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现场报道是广播新闻中最富广播特色的一种报道形式。近年来,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广播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现场报道这种形式被许多电台广泛采用。笔者多年来从事广播新闻报道工作.我认为要做好现场报道,就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即:坚持“三贴近”.使用好现场音响,捕捉把握好现场新闻细节。  相似文献   

15.
在传媒高度发展的今天,如何正确把握地方性与全局性报道的关系,成了报纸无法回避的问题。事实上,西方报界已较早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纽约时报1980年开始分出纽约版和全国版;华盛顿邮报也在1983年出了全国版;今日美国报则在全国派有记者,每天都将各地新闻电告总部,经编选后,刊登在《各州新闻》版上,并按字母顺序,50个州无一缺漏。如今,我国报界也通过改版(包括全国报纸出地方版)、扩版以及改进报道方式等方法,试图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本文也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党报:从全局高度把握地方性报道,凸现指导性 …  相似文献   

16.
李红 《新闻前哨》2011,(5):28-30
众所周知。虚假报道是新闻事业的“毒瘤”。如何治理这一顽症,一直是困扰中西方新闻界的“老大难”问题。在我们党新闻事业发展的历程中.也一直与虚假新闻进行着毫不留情的斗争。近期,全国新闻战线又掀起了新一轮“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7.
1999年底,我们珠海特区报进行版面改革,一年多的实践赢得了读者的肯定,有效促进了发行量和广告额的增加。这次改版,可概括为“一个重点、两个拳头、三大板块、四项功能。”“一个重点”,就是重点搞好要闻报道,强化“新闻纸”特质;“两个拳头,就是抓好《焦点新闻》和《娱乐新闻》两大拳头专版,深化和拓展新闻的报道领域;“三大板块”,就是在保持原有12个版面不扩版的总量下,以集约化的组合原则,将所有版面重组为特色各异的A、B、C三大组成部分,使新闻的报道分工更加细化;“四项功能”则是按照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  相似文献   

18.
邓自强同志这篇《不妨釜底抽薪》的文章,提出了一个禁绝“有偿新闻”的有效措施和重大问题。是否行得通?值得广大新闻工作者开展讨论。本刊欢迎大家各抒己见,将辟专栏以供争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新闻是否能排斥“企业新闻”?典型报道怎么办?当前改进经济报道应从何入手,是以加强宏观经济信息、市场信息、市场分析和预测以及深度报道为主,还是仍像过去搞计划经济那样以一厂一店式的报道为主?这后一类报道,除了被报道的单位职工外,在社会上究竟有多少读者?“企业新闻”(包括某些科技新闻)与“有偿新闻”是否有必然联系?究竟应怎样禁绝“有偿新闻”,减少或防止把“企业新闻”变成“有偿新闻”?……所有这些问题,均需要大家通过讨论,统一认识,深化经济新闻的改革。 来稿最好切口小,一事一议,把一个观点谈深谈透,切忌面面俱论或泛泛而论。  相似文献   

19.
孟丽娟 《记者摇篮》2005,(10):28-30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是《拉网式采访利弊谈》。当编者读过全文之后,发现这种“拉网式”抑或“地毯式”的采访方式,只有利而并无弊。如果非要说有“弊”的话.也只是在实施这种采访方式的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注意罢了,何弊之有?作者做“利弊谈”,大概是出于谦逊吧.其实,谦逊大可不必,这种做法实在是应当大加赞赏,大力提倡,说是一种“做法”,用语实在是有些轻了。套用一点现成的话说,这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除了文中所提及的“拉网式”报道对新闻队伍建设、对采编人员锻炼、对多出新闻精品等所产生的重要推动作用之外,还引发了人们对广播电视受众的报道领域及区域覆盖问题的思索。广播电视媒体不同于纸质媒体.它的受众覆盖面极广,可目前广播电视的报道领域及区域覆盖面却很有限,有许多报道盲区和盲点。辽阳人民广播电台实施的这一媒体发展战略.正在改变着报道面偏窄的状况,他们把新闻采访报道的触角伸向电波所覆盖的各个角落,让更多的广播受众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这在新闻竞争激烈的今天,自然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新闻被誉为晚报的“四大元老”之一,多年来,一直是其吸引受众、抢占读者市场的拳头产品。进入九十年代中期,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社会新闻已由原先晚报的专宠,一跃成为大、小各色报纸争夺的“香饽饽”。首先是都市报崛起,这种在报纸风格、报道内容、读者对象、发行区域上与省级晚报非常类似的新型报纸一面世,即把以社会新闻为主,作为主打报纸风格的基本定位。许多社会新闻上了头版,有的甚至被制作成头条新闻。其次是一向强调“主功能”的大报——党报也开始纷纷扩版、改版,大添社会风情。不少省、市级党报创办了社会新闻专版。社会新闻是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