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贝塔斯曼集团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93年,当时德国总理科尔首次访华,贝塔斯曼作为访华团成员来到中国,同上海有关方面探讨媒体合作业务。2008年6月13日,贝塔斯曼宣布其旗下分布于中国18个城市的零售店于月31日前全部关闭,负责书友会和BO业务(网上业务)的直接集团(注:属于贝塔斯曼子公司,  相似文献   

2.
贝塔斯曼集团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95年,当时德国总理科尔首次访华,贝塔斯曼作为访华团成员来到中国,同上海有关方面探讨媒体合作业务。  相似文献   

3.
黄育海:贝塔斯曼不得志缘于:内忧外患、水土不服曾在贝塔斯曼担任书友会总编辑、现任99读书人俱乐部总经理的黄育海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总结贝塔斯曼在中国不得志的主要原因是:书友会的营业模式要求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盈利。就贝塔斯曼来说,这起码要实现  相似文献   

4.
贝塔斯曼在中国的失败,并不必然证明其运作思路的失败,更不足以反衬那些生存者的成功。贝塔斯曼的离去留给中国的读书人无限思索。当营销模式陈旧、公关反应迟钝、忽视网络开拓却热衷于实体门店的扩张逐渐成为人们解读贝塔斯曼中国败局的共识,其实还应该好好思考的是,贝塔斯曼最值得让人学习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今年1月,贝塔斯曼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托马斯·米德尔霍夫来到中国。他说,贝塔斯曼过去几年的精力主要放在发展俱乐部上,从现在起,要把在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广播电视领域。现在在做一些基础设施,包括热线服务和服务中心。在图书日渐饱和之时,贝塔斯曼决心进军广电领域,2001年2月,贝塔斯曼就收购了欧洲最大的私人电视集团RTL。今年2月,它又与中国榕树下  相似文献   

6.
莱因哈德·摩恩,媒体帝国"贝塔斯曼集团"的缔造者,于2009年10月3日在家中去世,享年88岁. 贝塔斯曼集团首席执行官,哈特穆·奥斯特洛夫斯基先生说,"贝塔斯曼集团,德国乃至我们在欧洲和世界的朋友们,失去了一位企业家和卓越的慈善家,一位塑造了欧洲商业历史的人.摩恩是贝塔斯曼品质的象征:一个具有全球视野和对其员工认真负责的企业".  相似文献   

7.
2008年7月,世界四大传媒集团之一的贝塔斯曼终止其在中国地区的图书零售业务.对中国传媒市场政策的不适应、对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的缺乏了解以及对中国文化地理的"水土不服",是贝塔斯曼败走中国市场的根本原因.在传媒集团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下,贝塔斯曼在中国市场的兴衰为中国媒介集团日后征战海外市场提供了警示与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8.
观点摘要     
黄育海:贝塔斯曼不得志缘于:内忧外患、水土不服;苏勇:中国企业能从贝塔斯曼事件中获得的启示;金国华:成本、价格、购书习惯是贝塔斯曼“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据西方一些趋势学家和经济学家预测,下一个世纪的世界重心将由欧洲转向亚洲,于是一些有远见的跨国大公司纷纷来到亚洲探路。德国贝塔斯曼捷足先登,于3年前来到上海,与中国科技图书公司联手合作,组成了“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作出5年内只投入,不赚钱的打算,专心经营图书俱乐部。那末在中国这块被西方人看作尚待开发的图书大市场上,贝塔斯曼是如何运作的呢?请看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公司董事会编样顾问、台湾符芝瑛女士披露的一 些内情。  相似文献   

10.
贝塔斯曼的经营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35年,卡尔·贝塔斯曼在德国创办了一家出版社,成为今天贝塔斯曼集团的开端。从上个世纪50年代,贝塔斯曼开始飞速发展,创立了图书俱乐部的基本概念,并从家族式公司向规模化发展。1962年,它在西班牙成立图书俱乐部,这是向国际化迈出的第一步。到20世纪70年代时,贝塔斯曼已经成为一家集音像制品俱乐部、音乐、影视和出版社四大经营板块于一身的股份公司,奠定了向综合文化媒体前沿挺进的基础。80年代初,全球经济出现衰退,贝塔斯曼抓住机会,进军美国。90年代,战略重点转入东欧和远东地区。至此,贝塔斯曼全球化、多媒体发展的战略格局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1.
着眼于图书的未来———贝塔斯曼图书集团公司经营策略一瞥·朱诠·德国的贝塔斯曼图书集团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出版企业。该公司的前身是C.贝塔斯曼于1835年创立的贝塔斯曼出版公司。初期主要出版神学书和教科书。1928年开始出版文学书。1971年,贝塔斯...  相似文献   

12.
贝塔斯曼出售北美书友会的声明和计划出售直接集团法国分部的消息,让我们前一段时间嘈嘈切切的议论戛然而止。也许是贝塔斯曼与我们距离比较近,对于这家出版巨头在中国终止书友会运营、关闭上海8家门店及全国36家连锁店,我们的关注挟裹着惊愕、同情、恻隐、庆幸等种种情感成分。  相似文献   

13.
动态集锦     
《出版参考》2012,(33):47-48
正贝塔斯曼全面控股兰登书屋蒙达利多在宣布与培生集团合资成立企鹅兰登书屋一周后,贝塔斯曼11月5日宣布,同意收购西班牙语出版社兰登书屋蒙达多利(Random House Mondadori)50%的股份。该出版社2001年由贝塔斯曼和蒙达多利共同创办,这次收购有望在年底完成。该出版社主要出版成人、儿童小说和文学作品精装版、普通和大众市  相似文献   

14.
2008年7月底,图书巨头贝塔斯曼宣布终止其中国书友会的全部业务,淡出中国图书市场。贝塔斯曼不是中国图书市场上唯一的失败者,众多民营连锁书店在此之前都曾折戟。对于中国的图书经营市场.许多行业内人士愿意用"困境"这两个字来形容。为什么在这个市场上生存那么难?有没有可以借鉴、突破的道路可走?这个问题引人思考。  相似文献   

15.
全球首屈一指的传媒集团———贝塔斯曼进入中国时,继承了德国人“务实、稳健、理性、不事张扬”的做事风格。当人们的眼光都被新闻集团、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等国际传媒公司吸引时,贝塔斯曼却偏居一隅,在中国政策允许的空间里寻求边缘突破。经过近10年的潜心运作,贝塔斯曼已经把整个业务链引进中国。全球化、跨媒体发展贝塔斯曼最初以出版书籍起家,它出版的百科全书早已是德国名牌产品。除此之外,贝塔斯曼广泛涉足各种传媒领域。从贝塔斯曼扩张的历程可以看出,其特色是地理覆盖的全球化、业务覆盖的多元化。他们认为,媒体不能只盯着自己碗里…  相似文献   

16.
拉扎斯菲尔德观点及其给中国书业的警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贝塔斯曼退出的时候,一再的分析贝塔斯曼在中国书业的光荣与失败似乎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它作为一次全行业反思的契机,是不是有必要循着两位学者的逻辑去分析当前的中国出版,是不是应该追本溯源的去探究一下出版发展的文化根本?  相似文献   

17.
在人们一片“狼来了”的惊呼声中,在许多人只是远距离地谈论着贝塔斯曼的时候,我却与这头巨兽打上了交道。我的想法很简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当时人们谈论最多的是两点,第一,它很大。美国《财富》杂志所列世界500强中,贝塔斯曼集团名列前茅。1994年《世界图书报告》载,该集团总收入高达115亿美元,其中图书40.6亿,刊物20亿。而该年度全中国的图书总码洋(还不是销售收入)为117.7亿元人民币,约合13.9亿美元,仅为它的三分之一强。第二,它来了。1995年它的贝塔斯曼书友会在上海登陆。书友会也就是读者俱乐部,搞图书零售和邮购,口气却大得很,说是不惜付出赔本15年的代价。也  相似文献   

18.
贝塔斯曼孜孜不倦地贴近市场,刻意为读者创造额外的附加价值,这两点都是目前中国书业最缺乏的,也是当前中国书业持续发展所应当正视并认真发力的两个关节点。贝塔斯曼用自己的失败为我们上了有价值的一课,仅此一点就足以获得我们真诚的掌声和敬意。  相似文献   

19.
5.外国出版集团一般是采用行业融资、股票上市、基金赞助、兼并、重组、发行债卷等多种商业运作的形式进行融资。 贝塔斯曼出版集团斥资10亿马克买下了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式出版企业德国的施普林格出版社80%的股份。拥有长达150年历史的施普林格出版社终于在1998年出让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应该说,此项收购对于双方来说是互利的,而且也顺应了当前出版界不可阻挡的联合潮流。对于贝塔斯曼而言,此举将推动其专业书籍出版事业的发展。贝塔斯曼是德国第二大专业书籍出版社,但是市场方面缺乏向国外辐射的能力,而施普林格的图书有50%以上是销往国际市场的,它在英国、法国、美国和中国香港设有办事机构。这样以来,贝塔斯曼将以年销售额22亿德国马克成为专业书籍领域的世界第三大出版商,仅次于英国和荷兰合资的里德·艾尔斯维尔和荷兰的沃尔特斯·克鲁维尔出版集团。 “兼并”在贝塔斯曼出版集团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一直是  相似文献   

20.
动态集锦     
贝塔斯曼卖出英国图书俱乐部业务据英国《书商》杂志网站12月19日消息,贝塔斯曼集团已将旗下拥有的英国最大的邮购书商图书俱乐部代理公司(Book Club Associates,以下简称BCA)卖给了总部位于慕尼黑的工业股份公司AURELIUS集团,这项交易将于2009年1月1日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