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学生》2012,(Z4):74-77
评弹,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一门古老、优美的说唱艺术。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故事。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2008年6月,评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2.
《榴花梦》是清代福州女作家李桂玉于道光二十年(1841)撰写的手稿本,是世界上最长的弹词小说。“弹词为流行于南方诸省的讲唱文学。在福建有所谓‘评话’的;在广东,有所谓‘木鱼书’的,都可以归到这一类里去。”这里所说福建有所谓“评话”是指用醒木、铙钹作道具,福州方言讲唱的说书艺术。福州人向来俗称《榴花梦》为“评话本”。广东有所谓“木鱼书”是以木鱼扣之作声,用粤语吟唱的讲唱艺术。广州“木鱼书”品种有数百种,如《花笺记》、《二荷花史》、《珊瑚金锁鸳鸯记》等,均属于弹词小说范畴,是民间喜闻乐见的通俗讲唱文学。 众所周知,《榴花梦》卷帙浩繁,驰誉国内外;广州“木鱼书”品种极多,也远播域外,殊荣东南亚。“评话”与“木鱼书”姻亲、福州方言与粤语联袂,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同工异曲。两者同时跻于文化园林,一同兴衰。两者一样具有悠久历史,影响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本文分别讲述两者概况,并作些比较。  相似文献   

3.
听书杂忆     
“听书”,苏南俗语。这里的“书”指苏州评弹。评弹是评话和弹词的简称。书场是茶馆兼营的。茶市既罢,将桌凳稍加调排,就成书场了。书台是固定的,木制,高二尺许,两边各有阶梯接脚.凡三级,取“连升三级”之义。台上置桌椅。桌是“半桌”,开评话(俗称“大书”)时横置。开弹词(俗称“小书”)时竖放。桌帏和椅披用彩缎制成,配以明黄流苏,场子里顿时就有了艺术气氛。椅  相似文献   

4.
郝允龙 《现代语文》2010,(3):154-155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弹词的研究相对薄弱,新世纪以来,人们对弹词的研究已经从文献考证、目录的整理,到了更为深入的层次。《清代弹词研究》、《清代女作家弹词研究》和《才女彻夜未眠——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三部弹词研究专著,为弹词的研究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正邢晏春,1944年5月生于苏州,1962年随父亲——苏州评弹名家邢瑞庭学艺,1963年开始从事苏州评弹工作,历任评弹演员、教师、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主任,悉心从事苏州评弹音韵、语言的研究。现为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话、苏州弹词)传承人。  相似文献   

6.
苏州人常赞美评弹是“一枝花”。评弹就是弹词。弹词的产生比鼓词稍晚,是由宋代的陶真和元代的词话发展起来的。《尧山堂外纪》说:“杭州瞽女唱古今小说评话,谓之陶真。”清毛奇龄《河西词话》说:“金章宗朝,董解元作西厢扫弹词,则有白有曲,专以一人扫扫并念唱之。”这里说的"扫弹词”就是“弹词”的前称。它是把故事编成联章韵语,  相似文献   

7.
由张芸芝主编的常州曲艺新作《曲海浪花》反映了从事曲艺创作、评论的作者们根植生活、锐意创新的创作风貌和批评精神。本文从评话弹词、小品、故事、快板书、曲苑杂评等对《曲海浪花》进行了例析,并探讨了曲艺活动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8.
苏州评弹形成于明末清初,分为评话和弹词两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传统性与地方性增加了翻译的难度,所以苏州评弹的英文翻译比较鲜见,对其的翻译评论更是寥寥无几。本文尝试运用关联翻译理论标准,对评弹《潇湘夜雨》节选的两种译文进行比较分析,论证关联翻译理论在评弹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评弹     
《初中生》2009,(5):45-45
评弹是一门古老、优美的说唱艺术,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评弹有说有唱,其演出方式大体可分三种,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和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  相似文献   

10.
评弹     
评弹是一门古老、优美的说唱艺术,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评弹有说有唱,其演出方式大体可分三种,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和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  相似文献   

11.
一、“说书”与历史课 “说书”,评话和弹词的总称,苏州评弹的俗称,是盛行于江南一带的地方曲艺。其传统书目大多为历史演义,如《三国》、《隋唐》、《岳传》等,听众几乎遍布全国。它以轻便灵活的形式、生动传神的说表、引人入胜的内容,博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说书的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之后,弹词一方面在爱国志士笔下继续发挥着开启民智、普及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大量小说名家参与到弹词创作之中,对弹词旧有的风格产生了一定影响。时局的变化、新的传播媒介的盛行、大量小说名家的参与,使得民国男作家弹词在文本的传播形式、题材内容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此外他们还积极探讨弹词的文体特征,在创作中注重弹词的韵律。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史视野下的评弹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弹是一种流行于江浙一带由评话和弹词结合而成的曲艺。从社会史的视野看,评弹生长于苏州,与传统时代的江南社会生活密切关联。晚清以后上海开埠,评弹逐渐进入上海,伴随着上海城市的转型,评弹也开始了其近代转型,由古代评弹向近代都市评弹转变。从苏州到上海,评弹的演出空间在江南的内部发生了迁移,这种迁移是有深刻意义的,它是近世江南社会变迁在文化上的反映和结果,成为传统文化向近代都市文化转换的见证。  相似文献   

14.
代言体弹词的形式在之前的说唱艺术中已经孕育,但戏曲的成熟使它有更多的营养可以汲取,并最终被认为是弹词正宗。弹词与戏曲除了形式上有其类似之处外,在内容上也互相借鉴。它们的优秀篇目往往相互改编。从改编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弹词与戏曲在处理相同题材、同一故事情节时的不同方法,从而也显示出了弹词与戏曲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全国高教研究期刊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8月2日到5日在云南省大理市召开,与会代表44人。一从1988年起,经过扬州会议、天津会议、福州会议、桂林会议、长春会议的反复协商和酝酿,在1992年的黄山会议上成立了全国高教研究期刊研究会筹备委员会。一年来,筹委会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现在,得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批准,全国高教研究期刊研究会正式宣告成立。这是全国高教研究期刊工作者的一件大事,是全国高教研究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到目前为止,辽宁省的三十九所大学中,已成立高教研究机构的有二十七所大学,共有二十九个研究机构,高教的横向系统有省高教学会、省高校体育教学研究会、省高教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等九个研究会,并正在筹备省高校德育研究会和省中专教育研究会。自一九八一年起在沈阳师院筹建了全省高教研究资料中心,已逐步开始在研究工作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全国高教研究期刊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8月2日到5日在云南省大理市召开。与会代表44人。一从1988年起,经过扬州会议、天津会议、福州会议、桂林会议、长春会议的反复协商和酝酿,在1992年的黄山会议上成立了全国高教研究期刊研究会筹备委员会。一年来,筹委会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现在,得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批准,全国高教研究期刊研究会正式宣告成立。这是全国高教研究期刊工作者的一件大事,是全国高教研究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给大会贺信说:  相似文献   

18.
全国高教研究期刊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8月2日到5日在云南省大理市召开。与会代表44人。一从1988年起,经过扬州会议、天津会议、福州会议、桂林会议、长春会议的反复协商和酝酿,在1992年的黄山会议上成立了全国高教研究期刊研究会筹备委员会。一年来,筹委会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现在,得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批准,全国高教研究期刊研究会正式宣告成立。这是全国高教研究期刊工作者的一件大事,是全国高教研究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给大会的贺信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狸猫换太子故事为例,探讨有关宝卷文本的编创、传播及其与俗文学的关系。针对流传于吴地的石印本、手抄本及口述本的宝卷故事"狸猫换太子",依据罗兰巴特"核心事件"概念,辅以格雷马斯六行动素,系统梳理后得知:石印本《李宸妃冷宫受苦宝卷》的情节安排与叙事方式和小说《三侠五义》相同,应是据此改编;手抄本《落帽风宝卷》与清代小说《万花楼演义》相同;口述本《狸猫换太子》与《落帽风宝卷》同为小说《万花楼演义》系统,但故事较完整,全文说多于唱,且充满地方语言谐趣。无论石印本还是手抄本的"狸猫换太子"故事,皆与小说关系相当密切,但二者各自流传,未见其相互影响;靖江口述整理本《狸猫换太子》宝卷,种种特质皆显示更近似评话。吴地宝卷多改编自小说、戏曲与弹词,评话较少。靖江或因其地理的特殊性,在卷本中多有改编自评话的宝卷,或是受评话影响的宣卷方式,这应该是吴地宝卷中的特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学者们一再揭示杭州与水浒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杭州是孕育水浒传最重要的地方。在当前众多研究中,对杭州本土的水浒故事的发展演绎研究整理十分不足。早期的水浒,在杭州是以评话的形式流传的。现今从可见的《杭州评话·宋江》中可以看到评话对今本《水浒传》的影响。评话本《宋江》和今本《水浒传》里的故事有同也有不同,显示了《水浒传》和水浒评话之间的密切关系。但是,杭州评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灭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