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历史剧的创作与批评中,历史与艺术一直扭结在一起,产生了不少龃龉。“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命题看似解决了二的矛盾,但仍遮蔽了许多实质性的问题。而且在二的抗衡中还常常受到主流政治的干预,呈现意识形态的各种阐释。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经济这一决定艺术发展的“最终因素”使历史剧成为一种化消费。历史、政治、经济、艺术的相互角逐,导致历史剧从再现型——重写型——戏说型的艺术流变。“再现型”历史剧强调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它是忠实于历史基础上的艺术创造;“重写型”历史剧注重历史精神与现代意识的融合,它是对历史作出的意识形态的现代阐释;“戏说型”历史剧只是凭借历史作幌子演绎现代人的梦幻,它是大众化对历史的一种解构。让各类历史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从创作理念、叙事策略和审美走向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予以适当的调适,形成“互补共生、有序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产生于抗战时期的阳翰笙的历史剧创作,以不可替代的精神品质和艺术风范构成了现代戏剧舞台上别具一格的亮丽景观.他的历史剧创作达到了历史真实、艺术真实,以及鲜明的现实倾向性的统一,具备了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审美特征,是其创作成熟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剧的创作中,时代感始终是一个有意义而且不能避开不谈的话题。因为一部历史剧的成功与否与时代感有没有体现,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有很大的关联。本文就从时代感与历史真实、艺术真实、戏剧欣赏三个方面浅谈一下时代感与历史剧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关汉卿的《单刀会》作为历史剧的杰出代表,依据真实历史创作,却又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这样的再创作主要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文人心理的影响,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为史剧创作了开辟了一条新路。他的史剧创作理论是与其史剧创作实践相伴而生的。他的史剧创作理论的特征有:1.借古鉴今,反映反封建的主题;2.把握历史可能性,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3.升华人物性格,深化史剧主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历史剧研究现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历史剧的研究取得较高成就。微观方面的成就表现在对具体的本、创作主体和阶段性历史的研究:宏观方面注视历史剧概念、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马列论中涉及到历史剧的理论问题、历史剧对悲剧的贡献的研究。但是当代历史剧的研究相对缺乏本体研究和艺术审美。  相似文献   

7.
历史题材影视剧一直是我国影视创作的主题之一,90年代以前的电视历史剧以正说为主,但进入90年代,戏说类电视历史剧开始盛行。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历史文学观念的变迁。文章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关系的问题以及历史观两个方面阐明了对待历史文学态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同志的很多历史剧达到了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和谐统一,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风貌。无庸讳言,他也有些历史剧对历史生活的反映是不够真实的。他的历史剧的成就和不足,都和如何对待历史的事实,能否把握历史的精神有关。本文拟就郭沫若历史剧的历史真实性谈点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本以《闯王进京》、《闯王旗》、《甲申祭》三个不同时期同一题材的历史剧为例,分析了现代戏曲历史剧在艺术追求和审美倾向上的发展轨迹,并以《甲申祭》为个案着重讨论了当前历史剧对历史人物隐蔽的心灵空间进行探寻的人观照倾向,以及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这一问题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蔡文姬》、《茶馆》、《关汉卿》为中心,对郭沫若、老舍、田汉三作家五十年代的历史剧创作进行比较,指出,由于生活经历、知识结构、艺术修养等等不同,三作家在坚持历史剧创作的“两个真实”原则、人物形象塑造和作品艺术风格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他们为历史剧创作提供了不同的范例。  相似文献   

11.
历史剧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样式,如何处理历史剧中"史"与"剧"、"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问题受到了从事历史剧创作的作家及其艺术理论家长期关注。不同的剧作家根据自身对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关系问题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出现了不少的分歧,关于这个问题艺术界、学术界仍然是悬而未决,亟待继续深入探索。应该说对于两种之间关系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历史题材艺术创作发展的方向和作品质量的优劣。因此,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的。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中期以来 ,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真实观遭到了先锋派创作和新写实小说的严重挑战 ,真实性观念在两股新的文学潮流那里被赋予崭新的涵义。三种小说艺术真实观共生共荣 ,左右了 80年代中期以后小说创作的想象空间和叙事走向。  相似文献   

13.
打上了时代烙印的历史剧创作,在虚构艺术上有三层约束:历史真实、现实需要和艺术本体。 元代马致远所作的杂剧《汉宫秋》,因作者对历史题材作了一系列改动,从而表达出自己鲜明的思想倾向。当历史真实和现实生活构成矛盾时,马致远以“现实需要”为其虚构准则;当历史真实和艺术本体的特殊审美规律的需要相抵触时,马致远又偏向于艺术本体的需要。通过对历史真实、现实需要、艺术本体的三重选择,借帝妃离合之情,发民族兴亡之感,表现民族与时代的悲剧,此即为马致远创作《汉宫秋》杂剧的主旨。  相似文献   

14.
焦循曲论充分肯定了戏剧创作中的虚构手法,并以"谬悠"称之。"谬悠"之说,形成于长期以来大量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传统。焦循将"谬悠"说运用于历史剧点评,认为历史剧和史实之间存在相互印证的关系,剧作家的合理虚构甚至比史官记录更符合历史真实。此外,"谬悠"手法在塑造戏剧人物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谬悠"之说对于戏剧艺术尤其是历史剧的创作构思、剧情结构和人物塑造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不单继承并发展了我国史传文学传统,更为后代文学创作者提供了一个蕴藏丰富的取材宝库,元代杂剧作家从中取材,创作了数量可观的“史记戏”.在这些剧作中, 《田穰苴伐晋兴齐》和《吴起挂帅敌秦》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历史剧创作倾向.前者严格依据历史史实进行创作,而后者则在尽量还原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和艺术加工.元代杂剧作家对《史记》的改编正体现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剧创作倾向中.  相似文献   

16.
四十年代的历史剧顺应时代需求应运而生。其中,阿英的历史剧注重在历史真实中挖掘艺术真实所产生的感染力,注重与男性相对比的女性中心叙事所带来的革命渲染力,注重戏剧氛围营造中所增添的阅读力,产生很强的艺术张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滕剑锋 《天中学刊》2007,22(6):104-106
历史小说和历史剧一直是受众喜爱的文艺种类,近年来,大众文化消费的增长对历史小说和历史剧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重新处理了创作与受众的关系;重新处理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重新处理了历史与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红与黑》中,司汤达的创造和贡献,就在于创造性的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艺术地真实地再现1830年法国波旁王趄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在创作中,他着笔于心理内容,丰满人物的性格;强化心理描写的社会性,含义深远;巧妙地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显示娴熟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后期杂剧历史剧多以日常生活的实用目的为创作动因,如为寿星祝寿而创作、为了庆祝节日而创作、为自己辩解而创作、为攻讦别人而创作等.这对于明代中后期杂剧历史剧的艺术特色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历史剧的概念·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要回答什么是历史剧,至目前尚未有统一的结论。它的症结在于人们对历史剧的理解不尽相同,甚至南辕北辙。一九七六年后,由于历史剧的再次勃兴,于是讨论重开。一九八一年,《戏剧艺术》第一期刊出了曾立平同志的《评历史剧创作中的反历史主义倾向》长文,曾引起学术界的注目。这篇文章的论点正如标题所示,认为建国以来的历史剧都是在反历史主义的轨道上向前发展的。据作者说,由于建国以来历史剧在某些方面失实,而这种失实是因为剧作家“戴着偏光镜去看待历史真实”和“随心所欲的历史观”所造成,因之,以郭沫若的剧作为样品的历史剧也就成了“绝对化的翻非为是的主观臆造的膺品”,成了“历史观和文艺观随着某种意志和好恶为转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