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敏生喜集中国古典邮票,其《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专集》展集在1974年台湾省首届自强邮展中获金奖,《中国一八九七年之改值邮票》展集在国际邮展屡获佳绩,素有"台湾邮王"之称。他曾多次将其集藏编印成册分赠同好共赏,其中以红印花邮票为专辑的有两册。  相似文献   

2.
红印花邮票的实寄封、片、简及汇银执据,对于红印花邮票发行、使用时间,邮资、邮路等"红学"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那么,有多少件红印花邮票的封、片、简及汇银执据能留存至今天,并可供集邮者研究呢?翻开《红印花封片简执据存世考》专著,答案就自然知晓丁。台湾省集邮家华裕宽一直致力于红印花邮票封  相似文献   

3.
中国最珍贵的邮票,莫过于"红印花小一元",这是人尽皆知的。但另有一枚中国早期邮票,在国际拍卖会上的价格与"红印花小一元"旗鼓相当。然而这枚票在中国大陆却很少被人提到,知道它的人太少了。它  相似文献   

4.
在古典华邮中,红印花邮票声誉极高。而在华人中开创红印花邮票研究先河者当属周今觉。1931年12月出版的《邮学月刊》第4卷的"三周年纪念号"(图1,刘广实先生藏品)上曾刊发周今觉《红印花小2分版式之研究》一文。此文乃周今觉看到英国邮学家克礼门(A.B.clements)在《斯科特邮票月刊》上发表的红  相似文献   

5.
1960年2月,李颂平推出了他编著的"中国邮学丛书"第3辑——《小龙、万寿、红印花加盖暂作洋银票》(图1)。此书为32开,60余页,其中红印花部分达30个页码,约占全书之半。书中,"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的内容分"缘起"、"加盖式样及种类"、"加盖之程序"、"加盖之版式"、"样票及变体"、"印刷及发行数量"、"邮戳"、"国家邮政局成立后之邮资"等八部分(图2)。编著者在书中讨论了红印花原票的命名和小1元票的性质。他说,原票"与邮票并无关系,并能称之为漏盖票,只可视作一种参考资料",他根据红印花  相似文献   

6.
丁劲松  赵岳 《上海集邮》2012,(12):32-35,2
小2分倒盖兼复盖邮票是红印花加盖邮票中非常著名的变体票。这种倒盖和复盖同时出现的"一错再错"现象在红印花小2分邮票的加盖过程中仅发生过一次,错票存世量不超过20枚,被誉为红印花  相似文献   

7.
谈到红印花邮票的研究文章,自然要提及集邮家赵人龙。赵人龙收集和研究的重点为中国早期古典邮票,同时对中国欠资邮票、新中国普票等也有极深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在他迄今近80年的集邮生涯中撰写的集邮普及与研究的论文数以百计。其中关于大龙、小龙、万寿及红印花加盖邮票这四大古典华邮的研习文章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些文章广泛刊载于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境内外出版的数十种集邮刊物上,如《集邮》、《中国集邮》、《集邮研究》、《上海集邮》、《集邮博览》、《天津集邮》、《中国集邮报》、《鼓楼邮刊》、《邮友信箱》、《中国邮史》、《邮票世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邮票史上,红印花原票是"谜一样的邮品" --它原来的使命是作为晚清海关复出口派司制度完税凭证上的背胶印花,但自1896年9月18日在英国印竣并运交上海江海关之后,印量达100万枚的红印花原票却没有一枚当作印花使用过。它具有国名、面值和齿孔, 但它并非邮票,却荣踞清代珍邮"前四宝"之列。有确凿的海关档史资料证明红印花原票共印了100万枚,后来用作加盖暂作洋银邮票只加盖了近65万枚,尚有35万枚  相似文献   

9.
陈谷 《集邮博览》2010,(10):12-12
珍邮是很有诱惑性的两个字,集邮者一提到珍邮,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清代的"红印花",民国的"宫门倒印",解放区的"赤色邮票"。这些邮票大家都耳熟能详。珍邮的发现、保存、传承脉络都很清晰,它们的故事已经流传多年,并为公众所认可。  相似文献   

10.
红印花票本身不属于邮票范畴之内,但是以它为原票加盖了8种邮票,即“当壹分”、“小贰分”、“大贰分”、“小肆分”、“大肆分”、“小壹元”、“大壹元”及“当伍元”。其中红印花加盖小字“当壹元”邮票是中国邮票中首屈一指的头号名贵邮票。为此,红印花原票也身价倍增,在二  相似文献   

11.
吴乐园曾经编印出版过两册《红印花加盖邮票专集》,出版时间一为1972年,一为1983年。1972年8月15日,吴乐园将其欲出让的红印花邮票汇编成《吴氏邮票让品目录——红印花加盖邮票专集》出版(图1),该册为16开,合计32页,虽然仅30余页且多为黑白印刷,但集众多名贵红印花邮票而汇编一集,首开红印花售品专辑之先河。  相似文献   

12.
进入20世纪以来,集邮家们开始注意到实寄封之可贵,因实寄封上的邮政章、戳、签条、文字等连同所贴的邮票,远较新票或旧票上显示的信息量为大。就中国早期的古典邮票(通常指大龙,小龙、万寿及加盖票,红印花加盖票)而言,因大龙属中国第一套的龙头邮票,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就日渐少见实寄封,故一向为  相似文献   

13.
关于红印花小2分倒盖票的加盖数量,笔者曾在本刊2011年第5期上撰文,从红印花原票版式特征的角度来研讨,推断出"小2分倒盖邮票的数量至少有300枚"的结论。最近,笔者在研究小2分"倒兼复"邮票的时候,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发现和推论。红印花邮票每一全张为100枚,而小2分邮票加盖全格为10×2形制,因此每加盖一个全张需要分为5次才能完成。根据研究,"倒兼复"现象在小2分邮票的加盖过程中仅发生过一次,共计20枚(现存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本刊上期介绍了当5元横四连邮票,现继续介绍号称"红印花四宝"或"前四宝"之一的红印花当5元倒盖邮票。 按当5元邮票加盖数量虽在5000枚以上,但至今存世量仅数百枚,其中约有三分之一或更少是倒盖变体,此种倒盖票已知在天津、福州和琼州邮局使用过。  相似文献   

15.
兰青  晓风 《上海集邮》2014,(4):40-41
有关红印花邮票研究的文章,散见于境内外众多的集邮刊物上,也是集邮刊物“清代邮票研究”栏目的主要内容。到目前为止,全部刊载红印花邮票的相关文章,且以“红印花邮票研究”特刊形式出版的杂志型刊物,笔者仅知有两册。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早期四种古典邮票中,大龙和红印花加盖邮票最受集邮家关注和追求,其次为万寿及其加盖邮票,而发行时期占第二位的小龙邮票多年来一直受到冷淡,真是有幸与不幸。其所以造成这种情况,在于小龙邮票的图案与凸版印制的方法虽和大龙邮票相似,但小龙邮票的票幅较小,且所用的防伪油墨有时不易为印刷用的纸张全部吸附,因而其子模特征显得不很清晰。至今大龙邮票1分银、5分银的各25个子  相似文献   

17.
令世人瞩目的中国2009世界邮展已经落下帷幕。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和英国王室提供的珍邮精品,让观众大开眼界。在珍邮馆展出的珍品,成为本次邮展最大的亮点。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的展品主要是红印花小字当壹圆旧票、"绿衣红娘"竖双连、"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面胜利"双连票、"全国山河一片红"四方连以及"牡丹"邮票原图。  相似文献   

18.
黄光城一生撰写邮文数以千计,尤以红印花邮票研究享誉邮坛。他的红印花邮票研究专著有两郜,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1976年编印出版的《红印花小壹圆票存世考图鉴》(下称“小壹圆图鉴”)。  相似文献   

19.
吴荣先 《中国集邮》2001,(11):17-18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古典学名邮票,加上1983年和1984年发行的中国古典戏曲《西厢记》和《牡丹亭》,合称为“四二曲”邮票。这些邮票,设计堪称一流,市场反映极好。不但在集邮界,而且在海外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热门题材不嫌多,澳门、台湾省和某些国家,近年争相发行“四”邮票,对于补充我国“四二曲”邮票的不足与组编中国古典学专题,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兰青  小亮 《上海集邮》2014,(9):36-38
红印花小一元是中国早期邮票中最为名贵的邮票之一,素有"华邮之王"的称号,蜚声国际邮坛。而小一元四方连邮票(图见封三)更是古典华邮中最负盛名的两大孤品之一(另一件为阔边大龙5分银全张),被奉为华邮"宝中之宝,王中之王"。小一元四方连于1897年问世后,直到30年之后的1927年才首次被中国人购藏。在此后的近百年间小一元四方连一直在中国人手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