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一、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琐辨 陆锡兴在《通假字管见》一文中指出:与通假字相对的字是正字。那么,什么是正字呢?我们可根据《说文解字》确立的以形定义、汉字分工的体制,用“专字专用”为准绳来衡量,符合一千八百年来约定俗成的宇词合一用字规范的、是正字;否则,是通假字。 而古今字,则是先后出现的,记载同一个词义的,在形体上有差异的一组文字。古今字中有一部是区别字。在区别字中,后起的今字,常常是正字;古字往往是与此字相对的通假字。陆文在论及通假字、古今字关系时,也正是持这种观点的。他说:  相似文献   

2.
古今字四题     
本文认为古今字的实质是汉字的孳乳分化,古今字实际上就是区别字。古今字与古今语,一是文字问题,一是词汇问题,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异体字中的一部分与古今字有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不应该将它们混为一谈。古今字和通假字可以加以区别:古今字属于文字孳乳问题,古字和今字意义上有关联,历时;通假字是单纯用字问题,通假字和本字意义上无必然联系,共时。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汉语大词典》古今字注释问题的调查,指出《大词典》在古今字注释方面存在与自身凡例不合、将古今字注作通假字、是古今字却未注出、以及古字、今字关系颠倒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讲“通假字”,讲“古今字”,其目的都是为了训释字义,以读通古籍。它们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很难严格区分。过去的训诂学家认为今字在《说文》里没有的,是古今字,借字与本字在《说文》里都有的,是通假字。这是不可靠的,如“悦”字《说文》里没有,段玉裁认为“说悦,古今字。”其实《孟子》里就有了“悦”字,如《孟子梁惠王下》:“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这怎么解释呢?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比较古今字与通假字产生的原因、途径和形体特点,文章得出结论: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一般含有共同构件;通假字的本字与借字一般不含共同构件.  相似文献   

6.
古今字在汉字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对《论语》中出现的古今字进行了探讨,发现古今字出现情况有三种:古今字都出现、只出现古字、只出现今字。古今字所承载的语义情况大体有五种类型:古字表假借义,今字表本义;古字表引申义,今字表本义;今字表示某一引申义,古字表示本义及其余引申义;今字表示由古字产生的假借义;今字分化古字的义项。  相似文献   

7.
古今字与通假字比较韩伟1古今字是汉语同词先后异字现象。这是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由孳乳而产生的一种文字现象。它是汉语中的某个词在不同的时代先后产生了不同的书写形式,产生在前的称为古字,产生在后的称为今字,今字又叫后起字。古字与今字不处在语言发展的同一历史...  相似文献   

8.
裘兴江 《教学月刊》2002,(11):47-48
古字通假是古汉语教学的一个知识要点。在中学语教学中,历来是将“古今字”也纳入“古字通假”的范围。如“反—返”“见—现”“说—悦”等。旧版(第一、二版)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教材和教参都把它们作为通假字来处理了。在1989年6月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用语教学词典》(罗大同主编)中,也还是把这一类字归入古字通假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通假字概说     
通假字是假借字的一种,是指本有其字的假借。段玉裁分析假借字有这样三种情况:“假借之始,始于本无其字。及其后也,既有其字矣,而多为假借。又其后也,且至后代之讹字,亦得自冒于假借。博综古今,有此三变。”(《说文解字叙注》)段玉裁所说的第二种情况的假借,就是指通假字。王引之在论及通假字时,也注意把它同本无其字的假借区别开来。他说:“盖无本字而后假借,此为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经义述闻》卷三十二)因此,通假字也习称假借字或借字。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针对初中语文古文“古字通假’吩为“通用”和“借用”的不当,阐明了通假的定义,然后对初中古文的“同”条注释通假字63个逐一进行讨论,采用统计考证与分类的方法辨析其情况,认为这63个所谓的通假字,实际上分属通假字(42个)、古今字(18个)、异体字(3个)。由此还得到了初中古文“古字通假”的一个系统,力图解决全国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古字通假”注释和教学中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现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和全日制普遍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在古今字和通假字的注释上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混淆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导致古今字、通假字认定错误古今字与通假字之间本来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在产生的原因上,前者是上古为了解决汉字“兼职”(一字多义)所产生的词义含混不清的现象而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区别字,它的产生,是汉字发展过程中有着积极意义的历史现象,具有历史必然性;而后者则是古人在书写时有意无意所写的别字,是…  相似文献   

12.
“与”犹“谓”,不完全外动词,训见《经传释词》。……《玉台新咏》载古诗八首,其第六首云:“谁能为此器,公输与鲁班。”又《乐府诗集》载相和歌古辞《艳歌行》:“谁能刻镂此,公输与鲁班。””公输即鲁班,本是一人,中何以用“与”字?古今皆不得其解,今读“与”犹“谓”,  相似文献   

13.
《汉语大字典》中关于"齊"字的使用情况中,除了一般的分项说明外,还有"后作某"与"通某"的特殊情况。笔者通过对其进行考察分析发现,古今字是文字职务替代性质的用字现象,其中的古字与今字分别是一词在前后两个时代的当用正字;古音通假现象则是临时借用的不稳定的用字现象,通假字与一词的本字之间却没有共同的义项,仅仅是因为音同音近而临时借用。今字产生后仍沿用古字的情况应视为文字职务过渡阶段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14.
《汉书》颜师古注和《文选》李善注相同作品注列古今字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古字(即正文用字)不同,但今字相同,如《汉书》注“鼌,古朝字”《文选》注作“晁,古朝字”;古字(正文用字)相同,但今字不同,如《汉书》注引如淳曰“甿,古文萌字”《文选》注引作“甿,古氓字”;《汉书》《文选》正文用字相同,颜师古、李善注释用字也相同,但颜注用术语“古”,李注用术语“今”,如《汉书》注“廑,古勤字”《文选》注作“廑,今勤字”;《汉书》正文用古字,颜师古注以今字释古字,用“即”沟通字际关系,《文选》正文用今字,李善注误用“古”沟通字际关系,如《汉书》注“歫即距字”《文选》注作“距,古岠字”。  相似文献   

15.
读了彭龙驹同志《中学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分类》(《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9期)后,感到他虽然对通假字作了较详尽的划分,但却把古今字和通假字混在一起,混称古今通假,抹杀了古今字同通假字的界限,实际上取消了古今字。这是不合汉字发展的事实的,也不符合中学语文教材的实际。实际上,他自己也是很矛盾的,既说“古今通假,即甲乙两字一为古、一为今,从而造成通假”,又说“其实,这是字形的演变而造成的,严格说来,这不应算是通假。但在今天看来,毕竟成了两个不同的字。”由于“字形的演变”而“成了两个不同的字”,正好说明它是古今字,而不应该是通假字。所以,我赞成他的“严格说”,不赞成他的“矛盾说”。  相似文献   

16.
对于古今字中今字产生的途径,我们一般将其分为两种情况,即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改换意符或者对古字略加增减而产生的表示本义或引申义的今字和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改换意符或者对古字略加增减而产生的表示假借义的今字。从这两种途径中我们可以看出今字都是在古字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我们发现,其实古今字中的今字还有另一种产生的途径,那就是根据古字所表示的意义,另造一个跟古字的形体毫无联系的今字。  相似文献   

17.
将古今字与通假字不做区分地统一处理,用"同"字兼表古字与今字、借字与本字之间的关系,是统编语文教科书这次改革的一个特点。统编语文教科书通过对教学实际的分析,适时提出模糊古今字与通假字二者之间的界限,这一改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是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而采取的最为适切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许仰民 《天中学刊》2003,18(6):113-114
原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将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概括为“古字通假现象”,在课文中用“×通×”作出注释,抹杀了古今字的文字历时性和通假字的文字共时性、临时性以及它们的非逆向性。不应一“通”了事,应实事求是地分别注出。  相似文献   

19.
很多人对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中一些通假字古今字注释有异议,有人认为他把有的古今字注成了通假字,通假字注成了古今字。在此拟通过广泛的资料查询古今字和通假字的来源、定义,找出王力和其他学者对一些通假字古今字在注释上的分歧,并加以商榷。  相似文献   

20.
传统观点认为, 古今字的意义范围不相等, 即古字的意义范围大于今字。本文通过严格界定古字(以及今字) 的内涵, 提出并论证了古今字的意义范围相等的观点, 批判了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