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关法 《收藏界》2013,(2):60-65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扬州,这个地处南北要冲的"运河之都",以其经济繁荣、风光旖旎、人文荟萃而独具魅力,成为古代人们向往的地方。明清之际,随着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扬州的经济地位日趋重要,加之两淮盐运使司衙署设在扬州,各地盐商多聚集于此。那些一掷千金的巨富,为了提高社会地位,或大量收藏古玩书画,或与文人墨客交往附庸风雅,或以书画送礼,从而带动了文化艺术的空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徐仁雨 《收藏》2014,(3):52-61
扬州历史上并无烧瓷窑场,却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水路交通,汇集了各历史时期众多窑场的陶瓷产品。是隋炀帝开通南北大运河后,南北经济大交融,更使扬州有机会成为国际性的贸易口岸。  相似文献   

3.
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中原,开凿邗沟,成为京杭运河的滥觞。运河扬州段全长125公里,其中城区段13.5公里。邗沟为其最古老的一段,沿河两岸留下众多名胜古迹。2006年,扬州举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以运河为主题。开辟水上游览线,其精华部分有26个景点,成为展础运河历史、化的窗口。为此,市邮政局于2006年4月16日启用反映古运河风光的风景日戳8种。  相似文献   

4.
吕友者 《收藏》2012,(11):30-37
扬州不仅是个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古都,同时也是艺术气氛浓厚的文化之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每每激起人们对扬州的无限遐想。扬州古称广陵,是禹贡九州之一,位于运河长江交汇处,作为水陆交通要道,又是清代两淮转运使的驻地,漕运与盐运成了扬州经济文化的支柱。扬州的盐商主要来自陕、晋和徽州地区。这些盐商有"贾而好儒"之风,对古玩书画十分爱好。他们不仅收藏艺术品,还积极地对画家进行各方面的资助,尤其突出的是——  相似文献   

5.
刘永国 《收藏界》2013,(5):110-113
两次去扬州,一次是去认识瘦西湖,一次是去瞧瞧玉雕的扬州工。玉雕的爱好者、收藏者,不能不识扬州工。看扬州玉工那次,恰好是烟花三月。扬州街头玉成堆一座城市,应该有物产,也有诗。运河岸边的扬州,正好就是这样的美域。  相似文献   

6.
运河驿诗     
京杭大运河开通后,狭长的运河地带,作为古代漕运通衢,使其迅速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地加强了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运河两岸迅速发展成繁华工业区和文化名城,有皇家漕运的转运码头;有南北货物集散地;也有富商、文人荟萃之地;形成了运河沿岸独有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遗存:它积演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领域的庞大信息,  相似文献   

7.
王厚宇 《收藏》2011,(3):65-66
罗聘(1733~1799年),清代著名书画家。字遁夫,号两峰,又号金牛山人、花之寺僧、蓼洲渔父、衣云和尚、竹叟等。原籍安徽歙县,其先祖迁居江苏扬州,遂为家焉。明清时期,扬州以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著称,为运河中枢重镇。特别是罗聘所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扬州是江南地区盐、麻、布、茶的重要集散地,两淮盐运使驻节于此,商贾云集,四方辐辏。  相似文献   

8.
曹东辉 《集邮博览》2010,(11):52-53
为祝贺《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的发行,配合"精致扬州运河行"集邮活动的开展,扬州有关方面曾发行一套反映古运河风光的"马踏飞燕"片,现由北向南介绍如下:1.镇国寺塔。镇国寺塔在高邮城西西门湾,又称西塔。据传唐僖宗时  相似文献   

9.
清代中期,以“扬州八怪”为主的扬州画派,他们以大胆的创新精神,给萎糜的中国画坛注入了生机。然而清代晚明,由于盐运改道、运河失修、铁路兴起及上海开埠等原因,扬州画派逐渐为海上画派所代替。任达过程中,扬州画坛上却出现了著名画家陈崇光。他以沉雄浑厚的画风驰骋画坛数十午,使衰落的扬州画派又重现生机。  相似文献   

10.
吕友者 《收藏》2012,(6):30-37
扬州不仅是个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古都,同时也是艺术气氛浓厚的文化之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每每激起人们对扬州的无限遐想。扬州古称广陵,是禹贡九州之一,位于运河长江交汇处,作为水陆交通要道,又是清代两淮转运使的驻地,漕运与盐运成了扬州经济文化的支柱。扬州的盐商主要来自陕、晋和徽州地区。这些盐商有“贾...  相似文献   

11.
<正>大运河流淌千年,孕育了沿岸一座座文化名城,成为联结南北、沟通古今的文明纽带。当百年名拳与千年运河在拱宸交汇,我们便看到了一条熠熠生辉的中华武术之河。漕运繁荣与武术兴盛,相融相生,共同沉淀,形成今天运河流域的“文化存量”。拳法与武德,如运河之水,浩浩汤汤,贯通南北,激荡着中国人的精气神,源远流长,成为运河文化取之不竭的增量。  相似文献   

12.
《围棋天地》2013,(16):32-36
今年7月的“围棋高考”定段赛,在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举行。扬州素有“竹西佳处,淮左名都”之称,扬州的建城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86年,想当年诗仙李白的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让许多人知晓了这座美丽的古城。虽然当前炎热的夏季不同于诗中的三月春景,不过冲段少年们个个摩拳擦掌,蓄势待发,恐怕早已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了吧。  相似文献   

13.
陈晓友 《收藏》2006,(6):85-85
扬州铜镜有悠久的铸造历史,汉高祖刘邦封宗亲刘濞为吴王,建都广陵(今扬州)。《史记&;#183;吴王刘濞列传》记:“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益铸……”丰盛的铜矿,闻名天下的能工巧匠,使扬州铜镜质精艺良,品种繁多。从笔者家藏的四枚铜镜,也可窥见扬州铜镜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14.
侯长林 《收藏》2007,(1):143-143
扬州所辖仪征市是雨花石的主产地之一,扬州雨花石文化源远流长,《尚书》“禹贡”篇中就有“扬州贡瑶琨”的记载,瑶琨即指雨花石,可见早在2000多年的春秋时期,扬州雨花石就忆作为贡品进入宫廷了。  相似文献   

15.
围棋与扬州     
江志鑫 《围棋天地》2005,(18):48-50
纵观几千年,围棋与扬州城的关系,正如大运河和扬州的关系一般密不可分,我们把扬州说成是运河之城、围棋之城,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16.
城市体育文化的定位与发展已逐渐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城市品位和形象、城市竞争力、推动城市基础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近年来,城市之间争相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一种"城市体育文化现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法、描述性研究法、逻辑分析法,以扬州市首次承办江苏省运动会为契机,研究扬州城市体育文化的定位与战略发展方向。研究表明:扬州市承办江苏省第19届运动会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文化传播、城市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扬州城市体育文化与较发达城市仍有一定差距,现阶段应重点加强城市体育物质文化和城市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积极发展扬州体育产业;扬州城市体育物质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市民体育意识有待提高,需增加城市体育人口比例。  相似文献   

17.
江志鑫 《围棋天地》2006,(12):71-73
围棋史上应当记住的一个扬州人 在围棋几千年的历史中,宋朝是一个很重要的朝代。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棋书,就是南宋初年刻印的《忘忧清乐集》。通过这本棋书,我们才能在今天见到三国至唐代的一些棋谱。围棋的棋谱记录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也是在宋代,这个变革与一个扬州人有关,他叫徐铉。  相似文献   

18.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是对扬州这座文化古典城市的颂扬。扬州从吴王夫差建城开始,至今已经有近2500年的历史。2500年的历史创造的是其它地域所不能比拟的灿烂文化及遗迹,创建于解放后的扬州文物店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众多的鉴定专家、丰厚的历史底蕴,都使扬州文物店的藏品具有了  相似文献   

19.
刘兆程 《收藏》2015,(5):36-45
扬州画派,是以清代扬州地区画家抑或寓居扬州的画家为基础形成的一个独立的画派,自华喦始,至罗聘终,延续近百年,影响深远。扬州画派书画作品的特点不仅仅体现在其立意求新上,还体现在其对笔墨的理解以及对传统绘画的思路拓展上,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活力。  相似文献   

20.
开局有一套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诗云:“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帅l的繁华美景与文采风流,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魂牵梦绕之地。扬州与琴棋书画也有不解之缘。唐朝诗人杜牧一生酷爱围棋,可称高手,他在扬州为官时留诗甚多,二十四桥、禅智寺均是他常留之地,并在美景雅棋中体味到闲情雅兴。“撙香轻泛数枝菊,檐影斜侵半局棋。”而中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两大棋圣范西屏与施襄夏,晚年更是客居扬州,潜心著作。西屏的《桃花泉弈谱》,与定奄的《弈理指归》,便是成书于扬州时期。当然最让后人津津乐道的还是范施二人的巅峰对决“当湖十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