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宇 《传媒》2014,(11):61-64
正电视观众作为媒体的使用者或消费者,正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而改变着媒体使用方式和消费习惯。目前,随时随地收看节目、多屏并用、社交功能第二屏等成为重要的收视行为特征。观众作为传媒市场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着传媒市场的运营模式与传媒公司的发展策略。通过多平台、多终端提供多维度收视服务,满足用户随时随地收看视频的需求,这是当前电视市场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研究全球电视观众收视方式的现状,从多屏化、社交化和非线化三个方面来分析电视观众收视方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自上个世纪台湾媒体解禁以来,电视业作为一个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占据着这个地区媒介市场广告额的37%,成为第一大媒体,比排在第二位的报纸18%的市场份额高出2倍还多。(本文中未标注资料来源于台湾地区地方政府近几年年度报告《台湾电视产业与经营专题》,由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图书馆提供,现藏于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图书馆。其他相关资料由政治大学中正图书馆提供。作者一并在此一  相似文献   

3.
张丽 《今传媒》2005,(11S):65-67
近年来在我国的电视剧市场上,内地批准引进发行的电视剧除了港台剧外,韩剧引进数量一直位列第一。今年,湖南卫视斥资800万购得韩剧《大长今》的首播权。9月1日,《大长今》被搬上中国内地荧屏。该剧一度也在韩国本土、中国香港、台湾等亚洲地区掀起收视狂潮。目前已经一跃成为2003-2005年以来亚洲收视最高点的电视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韩剧在中国电视剧市场一枝独秀,以其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和演员朴实无华的表演风格受到中国电视观众的喜爱。很多韩国明星也借着韩剧的热播而在中国家喻户晓。在这一潮流的推动下,中国各大电视台纷纷试水,在取得高收视率的同时,自己也赚得盆满钵  相似文献   

5.
一自1997年中央电视台首次引进播出了韩国电视连续剧《爱情是什么》之后,韩剧在我国电视剧市场上制造了一波一波收视热潮。中国观众为什么对韩剧如此心醉神迷?本文尝试运用接受理论和心理分析方法,从中国观众缺失与补偿的心理机制中探寻韩剧在中国热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电视剧在中国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可以说远远地超过了电影、小说、戏剧等其他叙事形式,它是当代中国最主要的文化现象。电视剧市场已成为全国各电视媒体的必争之地,也是我省电视观众选择率最高的电视节目,由此一些好剧就成了全国各电视台最大的节目资源和收视竞争最为激烈的焦点。沈阳地面频道非常密集,电视剧播出频道也非常之多,这也加快了电视剧收视受众群日益突出的分化趋势,只要认清和把握这种分化的趋势,才能提升影视频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视收视市场在历经长久稳定之后开始倾斜,省台上星和凤凰卫视开播从被局限的边缘和地方向“中央频道”频频发起挑战信号。浙江卫视的周末版与文化品位最早分裂出部分受众,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席卷全国主要地区,凤凰卫视虽然落地范围受限,但在可收视的地区赢得许多受众,北京卫视也受阻于落地,但虎虎生气的新闻节目和经久不衰的品牌栏目独霸北京市场,并开始扩展,上海电视在保护策略下牢牢占据上海市场。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香港、台湾电视大举直入,当地电视台备受挤压,中央电视台也丧失霸主地位,直落到第四位。卫星时代为电视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挑战,中央电视台虽借助政策保护伞享有独特权利,但受众的遥控器却并非“特权”所能遥控。WTO为中国带来新一轮国际竞争,电视频道能否在收视市场称雄,归根结底只能取决于自身竞争元素的组合。  相似文献   

8.
观点摘编     
我国电视观众的收视行为与需求2008年第3期《电视研究》刊载了中央电视台委托国家统计局进行的第五次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电视观众规模为12.05亿人,文化层次以初中以下学历为主,占观众总数的69.06%;同时收视条件得到改善,农村家庭通过有线网收看电视的比率已达47.12%;2007年,观众户均能收看到的频道数量为32.4个。比2002年增加一倍。在观众收视行为上,电视依然是人们接触的主要媒体;日收视时间在3小时以上,对电视节目的自主选择余地更大。  相似文献   

9.
《声屏世界》2012,(10):92-93
新传播环境下的媒体竞争近年来,传统媒体电视收视量的持续下降似乎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电视观众规模尤其是年轻观众规模的缩小成为电视媒体市场蛋糕的最大消减;与此同时,忠实观众的收视量稳中有升,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电视收视量的衰退。年轻观众流向何方?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凭借技术平台、用户体验等方面的优势,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为一体,成为传统电视的最大竞争对手,也引发了传媒竞争格局的重新布局。  相似文献   

10.
景琦 《今传媒》2011,19(1):81-82
"娱乐谈话节目"是台湾电视谈话节目中的一种类型,是深受电视观众喜爱的一种节目形态。本文从电视传播角度客观介绍了台湾电视娱乐谈话节目的现状,分析总结节目主持人在节目各层面所发挥的作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冷静叙述,对于读者与观众科学认识台湾电视娱乐谈话节目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韩国电视剧抢滩中国大陆电视剧市场已经几年了,尽管从2000年开始,国家广电总局规定引进剧不能再在所谓的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但是非黄金时段播出的韩剧依然吸引着相当大数量,不同年龄段的电视观众。  相似文献   

12.
2014年,一部《来自星星的你》引爆了全国的收视狂潮,它的成功引起了媒体和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同时,韩剧的成功也使得韩剧迷文化在身边随处可见。而本文将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探讨韩剧通过文本的哪些特质吸引了稳定的收视群体和“迷群”,而韩剧在新媒体时代的当下,又以怎样的传播形式推动和稳固了因韩剧而产生的迷群。  相似文献   

13.
王可 《声屏世界》2016,(6):44-45
1993年中国首次引进并播放韩剧《嫉妒》,随后《蓝色生死恋》《大长今》《来自星星的你》以超高收视风靡中国,2016年2月反映军旅题材的《太阳的后裔》更是以史无前例的人气蹿升至“现象级”作品。韩国总统朴槿惠大赞《太阳的后裔》,称其不仅是对外宣传韩国文化的窗口,更提升了海外游客对韩国的关注。回顾韩剧入华23年时间,几乎每隔一两年就会有部热播韩剧刷新之前的收视纪录,韩剧正以其强大的渗透力撩动中国受众的心。伴随着韩剧的风靡,以韩剧为传播媒介的韩国民族文化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韩国文化为何成功持续撩动中国受众?它们是如何进行文化输出的?我们该如何吸取韩剧精髓,将“华流”推向海外。  相似文献   

14.
6月3日,AGB尼尔森在北京宣布,该公司北京2008奥运会电视收视检测项目已在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全面启动,有关数据将于奥运会期间实时发布。据悉,AGB尼尔森的北京2008奥运会全球电视收视监测项目覆盖欧洲、美洲、中东及亚太地区数十亿电视观众,实施监测这些国家和地区电视观众收看奥运会开闭幕式和各项  相似文献   

15.
伴随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竞争的加剧,全球电视市场观众容量逐年下降已然是不争事实.权威机构收视率数据调查表明:美国电视市场近10年观众收视容量下降18%;中国电视市场,观众收视容量也在以每年2%~3%的幅度下滑.  相似文献   

16.
李文娟 《东南传播》2014,(9):119-121
韩剧与"韩流"在国内风靡了二十年,本年度著名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一改往常韩剧"车祸、癌症、治不好"的模式,再一次刷新了韩剧在国内传播的收视。早在上个世纪中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五W"传播模式,同时也开辟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文章从上述几个方面对《来自星星的你》的传播特色进行分析,如受众心理、多媒介整合传播、内容特色与效果等,试图找出《来自星星的》的独特与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7.
游凯 《新闻爱好者》2007,(10):73-7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视事业发展迅速。据《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拥有360家电视台,1300家广播电视台,2058套电视频道,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4.54%,有线电视用户高达1亿,成为世界上电视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然而与丰富的电视资源对应的是,受众市场的饱和和人均收视时间的缩短。调查结果显示:从1997年至2002年这5年的时间里,观众家中平均能够接收到的频道数量增加了一倍。中央电视台总编室每5年进行一次的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997年,全国有10.94亿人能够看到电视;到2002年,全国的电视观众数量达到11.15亿人。5年时间仅增加了2000万人,电视观众的数量增长接近极限。正如当年电视机基本普及之后,电视机厂家开始品牌战和价格战,导致生产厂家大面积死亡一样,观众市场容量饱和,标志着电视市场进入收视份额竞争阶段,一个频道收视份额的上升就意味着其他频道收视份额的下降,品牌战和淘汰赛打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余林 《新闻前哨》2012,(8):66-67
近两年中国大陆热播的韩国影视剧颇为成功地从几个层面对中国受众分类合击,成功地捕捉了女性观众的眼球,使其成为收视主体。从心理学角度看,观看韩剧是女性观众的一种替代性满足行为。大批量生产的韩剧,其剧种和情节都朝着类型化的方向发展。不同类型的情节对应着不同的受众需求,并且女性受众的替代性满足行为也不是泛化的,二者之间有着具体而紧密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是当代社会新闻传播媒介的主力军,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它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已成为当代电视观众普遍的收视心理需求.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和亿万忠实的电视观众,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作出高质量的电视新闻作品,以满足广大电视观众的收视需求.  相似文献   

20.
当前电视观众的收视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受众收视的个性正在得到尊重和强化。受众的收视习惯正在向多平台化、移动化、高清化、多维化、跨国界化、互动化和跨时间化方向发展。由此,电视行业也正在经历一个全面数字化、多平台化、移动化、高清化、全球化、市场化、多维化的时代;传媒的地域和语言界限将逐步淡化;内容的创作过程受众也参与了进来,内容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资本运作全球范围内已成普遍之势;现存的付费电视与免费+广告的视频运营方式还将长期存在。在此背景下,一个平民视频狂欢的时代正在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