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闻世界》2008,(7):116-116
“在越来越多的记者想方设法赶往灾区时,我却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见面’仅3天的黑水。”在6月2日《南国早报》上,一位“特派记者”刊文指出,5月27日,他满怀着帮助灾区人民的愿望,来到地震灾区。可他很快就发现,他想为灾区帮忙,却需要更多的人为他而忙碌。“但我为灾区做了什么?给灾民带去了什么?我常常对此感到茫然。  相似文献   

2.
王亮 《军事记者》2008,(7):16-1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别直播节目《汶川紧急救援》,从5月12日19点起开始24小时无间断直播,直击灾情,传递温暖,被灾区群众称为“生命的电波”。地震发生后,我奉命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冒着生命危险随部队徒步进入震中汶川映秀镇,并最早从现场发回报道。进入灾区工作以来,我几乎走遍了震中最危险的地段:汶川、北川、青川、绵竹、什邡、彭州、安县、都江堰……  相似文献   

3.
李涛 《中国广播》2008,(7):9-15
如果要我总结温家宝总理在地震灾区五天的行程,可以说是:行动、行动、再行动。在采访中,我们往往不知道下一个地点要到哪里,但我们知道总理心中有一个坚定而明确的大目标,就是灾区、重灾区、灾区人民。  相似文献   

4.
自从地震后,一直连续收到不少邀请我参加或组队到灾区实施心理救援活动邮件、信息、电话;也看到不少心理工作者前往灾区开展心理救助,包括我的学生;在中央电视台也看到一些心理专家在废墟上为灾民做心理干预的画面。  相似文献   

5.
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我作为中国黄河台国内台总监按照台领导的指示,带队赴四川地震灾区采访,期间,耳闻目睹了抗震救灾中的许多感人事迹。救死扶伤的哥的姐这次在灾区采访,我们经常打着出租车奔波于灾区各个采访点,结识了不少出租车司机,赵辉是  相似文献   

6.
坚守到最后     
在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时刻关注着灾区的情况,虽然身在外地采访,还是积极委托同事向灾区捐款。5月20日下午4点半从廊坊采访回来,刚到家门便接到自愿报名去汶川地震灾区采访的电话,自己不顾连续多日出差的疲惫,坚定的报了名。我是在26日下午6点接到去四川地震灾区采访通知的,由于母亲身体最近一直不太好,春节期间因高血压曾经晕倒,  相似文献   

7.
傅强 《军事记者》2013,(6):39-39
4月21日,芦山地震的第二天,我赶赴地震灾区采访。5天里,我采访了芦山、宝兴、龙门、双石等多个地震重灾区。回到北京后,我梳理着那些灾区的场景、细节和我笔下的故事、人物之间的关系,思索着主流媒体记者应当遵循的价值理念——对社会责任的坚守和对"正能量"的传扬。  相似文献   

8.
彭东 《青年记者》2008,(13):79-80
从5月13日抵达灾区一线,到5月29日回济南,我在灾区度过了终身难忘的17天。在这17天中,我每时每刻都被一种力量所牵引着,都被一种真情所感染着,这种力量就是血脉相连的力量,这种真情就是人性光芒所照耀出的真情。  相似文献   

9.
四川发生大地震后,我国新闻界的许多新闻工作者英勇奋战在灾区,争取第一时间报道抗震前线的最新信息,地处抗震前沿的四川广元日报社等几家地市报的记者在此次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全国其他地市报的新闻工作者有的深入灾区采访,有的自费到灾区当志愿者,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旋律。从5月12日发生地震到今天一直战斗在抗震一线的广元日报社女记者肖志元,最近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我向她约稿,要她讲讲这段时间的感受,她说:“本不想写这个材料,说真的,我觉得比起那些现在还坚守在青川的人们来说,我做的根本不算什么,很感谢您们给我这个机会,我确实很不好意思,还希望写的不让您们失望。”  相似文献   

10.
我为援建     
5·12大地震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在关注四川。我和亿万中国人民一样心系灾区,积极主动参加单位、学校、社区以及可能参加的各种形式的募捐活动。我没有机会去灾区,可又总想为援建出份力,这个想法一直装在心里……当得知单位要派员去四川承担无  相似文献   

11.
从5月13日抵达灾区一线,到5月29日回济南,我在灾区度过了终身难忘的17天.在这17天中,我每时每刻都被一种力量所牵引着,都被一种真情所感染着,这种力量就是血脉相连的力量,这种真情就是人性光芒所照耀出的真情.  相似文献   

12.
朋友们常跟我开玩笑说:“大兴安岭一把火,全国都知道了黄齐国。”我内疚。是国家的一次重大灾难使我出了名,是否有点“发国难财”的味道? 然而,我又欣慰。我毕竟是用自己的辛劳,在共和国的空域里传递着“火的信息”,在众多人们的记忆中划下了一道轻轻的痕迹。奔灾区,检验反应能力 1987年5月6日,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火魔肆虐,使灾区的生灵告急、森林告急。  相似文献   

13.
去年9月.我在浙江省台州地区头陀等地台风重灾区采访,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活动。事后回想,既感欣慰,又觉惊险。欣慰的是:我在浙江日报上发表了12篇灾区报道,及时反映了灾区情况,对党和政府动员各行各业支援灾区起了积极作用,受到好评。惊险的是:我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采访,有五夜几乎通宵达旦.其中两夜因船发生故障,在急流中漂荡。  相似文献   

14.
2008年6月4日下午,我随吉林省建设厅赴四川灾区的援建队伍到达绵阳市平武县平通镇.在刚刚建起的一片过渡房前,我倾听着灾区群众的讲述,内心不停地涌上一股股热流,我强抑住颤抖的心情,举起相机,遮掩住热泪盈眶的双眼,拍下了青山、绿水、洁白的安置房和房前村民们欣慰的笑脸.此时,吉林日报社总编辑李新民打来电话,祝贺我评上了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奖.  相似文献   

15.
今年7月中旬,四川省发生特大洪水灾害。7月下旬,人民日报记者部派我到灾区采访群众抗洪救灾的事迹。当时,我感到压力较大,不仅是因为我第一次单独进行这种紧急采访,没有经验,而且面临着三个不利条件:一是洪水退落有十余天了,新华社已发了不少消息,事过境迁,一些洪水现场我是无法再见到的;二是这次四川受灾面积大,共有51个市、地、县和2,600个公社,如何在短时间内反映整个灾区  相似文献   

16.
5月以来的连续暴雨,给闽西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灾难.作为《闽西日报》记者,我先后四次深入灾区,耳闻目睹了发生在灾区的许多鲜活事实,以极大热情做了报道,先后独立完成或与同事合作在《闽西日报》刊发消息、通讯、图片、言论、述评共计40多篇(幅),为鼓舞灾区人民的斗志,展示老区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领导决策参考,均取得了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7.
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20多天的灾区采访生活,对于我这出大学校门不久的年轻记者来说,是够回味琢磨的了。更何况,还亲身经历了那个险乎“壮烈”的抢险之夜。7月4日,报社派我到东台市灾区采访。那时,里下河水位还未超过3米,但与兴化、泰县交界的时  相似文献   

18.
对火可不要灭的焦虑一直难以忘记一位同行对我说过的一个情节和当时听后所激起的情感:1987年5月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的时候,一些记者赶赴灾区采访,路上有人说:火可不要灭,灭了我就白跑了,就没报道可写了。听了,心痛得禁不住猛地咯噔一下!我当时就在火灾现场,作为第一个到达灾区的记者,深知这是场多么恐怖的森林大火呀,犹如洪水般的烈焰所过之处,皆成一片焦土,漠河县城和图强、阿木尔  相似文献   

19.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县、伽师县发生了导致4000多人伤亡的强烈地震。地震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时刻心系灾区。3月29日,刚刚就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来到灾区,视察灾区,慰问灾民,并特意前往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看望六村党支部书记达吾提·阿西木。(接现场) 达吾提·阿西木的现场效果声:“谢谢!谢谢总理来看望我!”(同期声:达吾提·阿西木的哭声)。(同期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你不要哭,我听过你的事迹,在这次大的地震面前, 你是个好党员,好支部书记,党员干部都要向你学习。这次  相似文献   

20.
《声屏世界》2008,(8):26-26
当赴四川地震灾区采访的记者讲述他们在灾区的日日夜夜时,从他们的口中,我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是“感动”,感动他们的有时只是一条短信、一个微笑甚至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馒头。令我感动的是.在讲完自己的经历后.很多记者开始检讨自己以前的行为,为自己平时的斤斤计较、抱怨牢骚感到惭愧,为以前和同事闹的矛盾感到抱歉,为自己的付出太少感到不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