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这几年在高校担任新闻实务课的教学,我以新闻编辑课为例兼及新闻评论来谈谈我这几年来的创新实践和一些设想. 务实课的特点在于操作性很强,新闻专业培养的是新闻职业者,无论是作为一个报社的总编辑还是普通的编辑、记者、评论员,选题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一项素质,他们每天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需要敏锐的判断和尝试的,这就不仅仅需要新闻学理论的知识,还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积演,因为我们新闻专业的定位是培养在某一领域有一定专长的编辑、记者,这样才在媒介人才市场具有竞争力,而不仅是只能给都市报写社会新闻的记者.  相似文献   

2.
孙玮 《新闻记者》2005,(10):64-67
近两年,新闻传播书籍成为出版业的一个热点,但与此同时,我们却常常听到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专业学生乃至教师无书读、不读书的议论,甚至衍生出一种新的“新闻无学论”来。为此,我们开设这个“新闻传播学名著阅读札记”专栏,刊登专家学者阅读新闻传播学经典著作中的所获、所思、所感,以求开拓广大读者的阅读视野、激发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我是农民通讯员,两年来,有40多篇稿件被省市新闻单位采用。在采写中遇到不少难题。最让人苦恼的是,写批评或带有批评性的稿件审查盖章难,而新闻单位规定新闻稿必须加盖公章。近一年来,我曾写过10  相似文献   

4.
读者之声     
辽宁省东港市黄土坎镇广播站孙寅:我是农村镇广播站编辑,过去,我不会写新闻小言论。从1985年开始,我年年订阅《新闻与写作》,我仔细阅读贵刊关于“新闻小言论写作得失谈”等有关文章,也开始写起小言论了。1990年,我根据有些村成立“红白事理事会”组织后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的实际情况,以此为由头写了题为《“红白事理事会”要理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析周恩来同志1921-1922年写的“旅欧通信”中的某些篇章,我从图书馆借来一些书,主要目的是想弄清通信的写作背景。这些书包括:《周恩来早期集》(上下卷)、《周恩来自述》、《周恩来经历记述》、《周恩来思想与实践》、《周恩来研究述评》、《周恩来年谱》、《张申府访谈录》等。不看则已,一看倒发现一个新天地:周恩来早期的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内容相当丰富,相当有特色,大大超出了我原来在这方面的浅薄知识,于是产生了写作章的冲动。最初,我把章定位在单纯介绍周恩来早期有哪些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上。在写作过程中,我又阅读了一些同志写的研究周恩来新闻实践的章,使我发现我要写的章,仅仅定位在“单纯介绍”这一点上,已经不够了,是在炒冷饭了。那么写什么好呢?苦苦思索,夜不能寐。终于有一天,豁然开朗,发现已有的研究章虽然下了很大功夫,但在挖掘材料方面还大有余地,在评价方面还远不能说已到了山穷水尽把话说完的地步。对周恩来早期的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来一番再梳理、再认识,不是很有必要吗?于是,这就有了本现在的样子。  相似文献   

6.
我是《档案管理》杂志的一名忠实读,也是一名痴情投稿。说来还真与《档案管理》杂志有缘,我的第一篇专业论《谈简牍档案的管理》就发表在1991年《档案管理》杂志第6期上。是《档案管理》杂志激起了我思考、撰、投稿的勇气,当时的《档案管理》杂志编辑老师还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函,激励我静心思考、勤于笔耕、厚积薄发。  相似文献   

7.
一、赠青年记者采访归来气喘嘘,日夜苦思开篇词。劝君登高向远眺,江河奔流启汝思。二、赠青年编辑一论再论三四论,五评六评七八评。问君哪能思如涌,俯身听潮自有声。附:甘惜分先生2002年12月15日致本刊编辑信××同志:写了几个字,不知能否占用《新闻爱好者》宝贵篇幅制版登出来,一以表示对新闻工作仍有热爱,二以表示此人尚在人间。我的字写得不好,如蒙允准,大谢。祝新年大吉。甘惜分十二月十五日诗二首——赠青年记者、青年编辑@甘惜分  相似文献   

8.
在新媒体时代已经全面到来的今天,受众阅读品位的提升,对新闻编辑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准确把握时代的脉络,为媒体寻求新的定位、为新闻注入新时代的灵魂,如何保持饱满的状态随时准备应对各种新闻,如何满足大众的阅读口味,拥有敏锐的新闻价值判断嗅觉等等都是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应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看了《新闻编辑论》一书,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它不仅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更像一本编辑工作的业务手册。我想,这大概与作者朱金平同志特殊的业务经历密不可分。他曾在院校经过系统的新闻理论学习和深造,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理论功底;又在基层当过报道员、新闻干事,而且在军报和兵种报纸的一线记者、  相似文献   

10.
我学习新闻写作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刻苦学习。1990年8月,我由中学教师改行到县委宣传部。到宣传部工作的,人家都认为是能说会写。其实开始我并不会说,也不会写。当时我心里很矛盾:不写,丢了自己的面子;写,说实在话,新闻稿子从未写过,不知从何下笔。咋办?思来想去,还是下定决心;不懂不会就得学。于是,我开始注意阅读报纸,收看电视新闻,听广播。从中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把握各个时期的宣传报道中心,学习新闻写作基础知识,刻苦钻研,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同时,重视阅读自己的上报稿件。凡是自己稿件被报刊采用,都要认真阅读,并与原稿对照,看哪一处是编辑增补的,哪一部分是编辑删掉的,哪一部分是编辑修改的,研究编辑这样处理的道理,以提高自己。  相似文献   

11.
姚少宝 《今传媒》2023,(5):71-73
新闻专业期刊作为新闻理论探讨的平台和新闻实践经验交流的园地,促进了新闻学界与业界的交流,成为学界与业界的“黏合剂”以及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紧密对接的“桥芯片”。新闻专业期刊编辑作为期刊内容的组织者、整合者、加工者和中介者,他们的判断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期刊的内容选择和整体质量。本文从编辑的判断力及其构成要素入手,对新闻专业期刊编辑在导向性判断、专业性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及其培养和提升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提高新闻专业期刊编辑的判断力,推动新闻专业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郭兴文 《今传媒》2006,(2X):49-52
作为一名编辑,我负责打理的《西安晚报》“曲江漫笔”版,近两年来连续刊发了一批谈贫富差距及批评“主流经济学家”的章。在前一段我还亲自动手操刀写了几篇。这些章只是报刊上一般的随笔和杂,若从专业角度来讲既不深刻、也很不到位,只不过说出了几句真话和真相而已。想不到这些章竟引起了如此强烈的读共鸣与社会反响。有的群众来信叫好,说这些章真正反映了他们的心声,有人写诗称赞,  相似文献   

13.
美术编辑在新闻出版业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优秀美术编辑创作的作品是一种无形的品牌和资源,潜藏着巨大的文化价值。我国新闻出版业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美术编辑在这个时代大潮里也必然要经受洗礼。美术编辑在认识自身专业优势、找准定位、转变思路、突显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要加强自身审美修养、文化修养和专业修养,以专业美术编辑的身份和形象立足于新闻出版事业之中。  相似文献   

14.
我与《新闻战线》的“漫画缘”王成喜作为漫画作者,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创作之路上碰到为自己铺石引路的编辑。这样的编辑被我遇上了。14年前,我还是部队的一名年轻基层干部。由于我十分爱好新闻写作,《新闻战线》一直是我最爱阅读的新闻理论刊物之一。那时,《新闻战...  相似文献   

15.
天津新闻出版局 2000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教材《编辑创意论》,是由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9年 12月出版的著名编辑出版学家徐柏容老先生“书刊编辑学系列”专著《编辑创意论》、《编辑选择论》、《编辑结构论》、《编辑优化论》的第一部。这是一部建立在“普通编辑学”之上的、深层次揭示编辑创意规律的、论述生动深刻启迪智慧的、专给新闻出版专业研究生和已从事若干年实际编辑工作具有高、中级职称的编辑专业人员阅读的编辑学系列专著。它超越了实际操作的描述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向理论建设、规律探索进军,从而建立了编辑学理论的科…  相似文献   

16.
新闻从业人员在阅读优秀新闻作品的时候,常常会感慨这些题材自己怎么没有想到,有些即使想到了,也写了,但立意总是不高。想想自己脚勤,手也勤,力气没少花,效果却和人家截然不同。为什么同是编辑,记者,竟有这样大的差异?差异主要在于编辑记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17.
当报纸编辑,一要会编新闻,二要会写言论,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不愿、不会写言论的编辑,不能视为合格的编辑。这是许多新闻同行的共识。  在军报历届社领导的倡导下,编辑动手写言论的越来越多,水平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一批写作高手和快手。张志荣同志便是其中之一。他担任总编室副主任以来,在完成繁重的组版任务的同时,以“钟山”的笔名撰写了大量“编辑点评”。现由长征出版社出版的《风头与尾巴》,便是这些成果的集中展示。我很愿意为这本书的出版,同时也为繁荣军事新闻评论说几句话。  “每期的‘小言论’虽仅仅数百字,却是…  相似文献   

18.
从报社新闻编辑部的中高层编辑如何理解新闻专业主义入手,通过三种调查手法,包括实地观察、深入访谈和阅读相关材料,考察了《新京报》的专业主义话语实践。揭示了这份都市报在特殊的地理场域中形成的一套独特而完整的专业主义运作方法,力图显示新闻专业主义的话语在某些都市报层面已经走过了中国新闻改革初期的碎片化和局域化呈现时期,开始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将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获得更大的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19.
用原稿和见报稿对比着看,是提高新闻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这种对照阅读,可以细细品味编辑修改、润色之处的高妙,找出自己的不足;通过这种对照阅读,我对如何写好文章几个方面的认识加深了。  相似文献   

20.
1996年8月,为迎接10月份在北京召开的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河南日报副总编辑王天林约我合作章,我才有机会比较集中地采访了穆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