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21,(54):45-46
作为语文课主要课型之一,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人文素养的培养寄寓于语文素养的培养之中。无论是单篇阅读教学还是整本书阅读教学,也不管是线下阅读教学还是线上阅读教学,紧扣语言文本,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解读文本、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着力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培养其人文素养,才是语文阅读课的目的。听说读写,是语文阅读课正确的打开方式。  相似文献   

2.
审视当前语言阅读教学,不少教师把研究重点聚焦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忽视了语言的训练,把语文课等同于"人文课",这是对语文本体认识的缺失,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曲解。语文教学应担负起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以及  相似文献   

3.
当下的阅读教学出现了不少乱象,特别是语文的本体淡化和失落,人文情感教育的架空分析,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了在阅读教学中要"彰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的主张,并从阅读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课例,阐述了注重朗读品赏,彰显语言价值;聚焦关键词句,观照人文价值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4.
教学是一门奇妙的艺术,也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人文活动,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不仅要唤醒学生的意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还要让学生在美好的课堂氛围中解读、感悟并沉醉于文本,从文本中获得语文知识,进而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文章指出,语文教师需要深刻理解生态课堂、生态阅读教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构建语文生态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让语文生态阅读教学真正起到改变学生人生长度与宽度的人文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老师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也取得了不少的经验。但是,重人文轻基础,重理解轻运用,重分析讲解轻语言训练的现象时有发生,高耗低效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整个语文教学中负荷最重的一个板块,究竟怎样做才能有效或高效呢?我认为突出语文课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目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日前,笔者听了多节语文课。有热热闹闹的多媒体课。有教师精心构思、步步为营的导读课,也有一些像语文课又不像语文课的四不像课。听完以后.总是觉得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缺失了些什么。不再姓“语”了。而“课标”已经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所以,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  相似文献   

7.
詹静 《学语文》2005,(2):10-11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人文性则是含语文学科在内的所有学科的共同属性。二者如何统一在语文课里?——在人文背景下,“凸现”语文学科的个性。那种虽充满浓郁的人文性但与文本只是打了几个擦边球的语文课,则不是真正的语文课!真正的语文课,必须是在“人文情怀”的关照下,紧贴文本,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物质凭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深入发现文本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体现点,用好教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还语文课堂"语文味",使语文课生动起来,还语文教学的朴实之美。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背景下的不少语文课总觉得有些“变味”:语文的外延在不断扩大——语文中有德育,有美育,有哲学,有生活,等等;语文的人文性在不断地张扬——诗意语文、深度语文、情意语文,各种流派各种口号层出不穷。细细品味这些语文课,笔者觉得缺失了作为语文课最本质属性的“语文味”。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还能叫语文课吗?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言意融合的独特韵味。它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第一,是文本的“言”,通过语言本身的内在魅力震撼学生。第二,是文本承载的“意”,通过文本的意象、意蕴、意趣等精神性的东西打动学生。第三,“言…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怪异的现象:讲人文性多了,提工具性少了;观看图片影视的机会多了,真正研读文本的时间少了;热热闹闹搞天马行空式的探究多了,扎扎实实咀嚼文本字词的功夫少了……一言以蔽之:语文味淡了,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了。面对语文课被异化的现象,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务必正本清源,返璞归真,还语文课以本来面目,那就是——抓住文本特征,重视语言训练。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近年来提出了"本色语文"的主  相似文献   

11.
张春杰 《考试周刊》2013,(16):36+56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阅读教学形式花样翻新的教学中,需要还原语文阅读课的本真味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多一些"读味",激情引读激发情感,保证充足的时间默读促进思考。多一些"品味",换换词比较品析体会文本用词精妙,换换位体验品析悟出文字感情色彩。恰到好处的读和品,让语文课散发出醇香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2.
现今的语文教学,忽视文本,凌驾于文本之上的现象比比皆是。语文课上,或远离文本,架空分析;或漠视文本,以练代讲;或弃置文本而代之以课外阅读、语文知识讲座。究其原因,首先是语文教师对课堂文本阅读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足,更重要的则是,不少语文教师空有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愿望而缺乏带领的方法,只得用讲座、分析、练习的方式来完成语文课的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理念的引入,的确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仔细审视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有的语文课由于观念的偏差、认识的局限,导致对话教学中出现了不少虚浮和无效现象。  相似文献   

14.
江益华 《广西教育》2011,(31):19-19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对文本的感悟能力,以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感。但是目前的阅读教学中依然存在“以讲代读”现象,导致语文课丧失了语文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的方式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让阅读教学实现情智共生。  相似文献   

15.
毋庸置疑,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文本”,“回归文本”。走进文本,精读细品、深挖细掘、教出“语文味”,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曾有学者指出:“其他课程学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所负载的内容;而唯有语文课,才是学习文本本身的。”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提倡多元化解读文本,文学作品本身在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就存在多义性。而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契合文艺学原则和语文教育新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有利于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教师由于对文学类文本解读的认识不清,探求之路仍然囿于习惯、权威、传统的文学批评,以致师生的文本创生能力和建构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鉴于此,有必要厘清语文阅读教学多元化解读之本真,"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学语文",是本色语文的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17.
新学期伊始,学校语文组里听课活动又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开课老师在每堂课都努力体现出语文的课改精神。认真听课之余。真让人受益匪浅。可大家在评课时也发现存有偏离语文课改精神的问题,存在剑走偏锋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文本解读、研读的缺失,或者说是对文本语言本身品味的忽视,的确值得反思总结。通过阅读教学书刊发现,当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抛弃甚至贱视文本(课文)教学的倾向。这种对文本的解读、研读的缺失,大而言之,即是语文课堂里的语文性的丧失。改变此不良现状。那就是要防止矫枉过正。强调语文课堂的语文性.重点表现在重视对文本语言的品味。甚至是提倡“咬文嚼字”。  相似文献   

18.
有机会连续听了一些初中语文课 ,其中有许多是在地区竞赛推出的优秀教师所任教的 ,自然让我获得不少收益和启示。但确实也发现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其中一个严重的问题是语文课的自我迷失 ,即教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 (黄耀红语 )李海林在《语文学习》的“语文百年问题”的访谈中讲了这样一句话 :“其他课程学的不是文本本身 ,而是文本所负载的内容 ,惟有语文课 ,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内容 ,而是文本本身。”我们的一些语文课恰恰毛病就出在这里 ,它不是指导学生去学习“文本本身” ,而是去放谈“文本所负载的内容”。这种自我迷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随着新课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贯彻和实施,新课改的实验蓬蓬勃勃.许多公开课和实验课等研讨活动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借鉴的范例,也体现了语文课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及阅读教学中"互动"的信息碰撞与共享;可是我们也发现,有些课上得很华丽,互动得也很热烈,只是阅读过程中探究文本的意蕴不够,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中"互动"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来,参与新课改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大都把当初的热情沉淀为对课改实践的理性反思和探索,全面而理性地审视这次改革的得与失。笔者以为就阅读教学而言,回归语文教学的根本,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阅读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以及学生的阅读心理发展规律推进教学过程;使阅读教学从没有语文的语文课或追求形式的“表演课”回归“常态”,回归文本,以读为本,从追求多样的形式回到追求文本阅读的深入、细致,突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我们实实在在搞好语文阅读教学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