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亨廷顿去世之后,也许我们也可以平心静气地坐下来,不把他生前的预言当作纯然的冒犯,而仅仅视为一种警言吧试图以"文明的冲突"定义后冷战时代世界秩序的美国著名政治科学家、哈佛大学退休教授塞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于12月24日在麻省玛莎葡萄园的一家看护所去世,享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妥善化解社会矛盾、有效处理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各级政府和民众普遍关心与重视的重要话题;相较之下,理论界、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则显得滞后.虽然集体行动与社会运动的若干经典著作,如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塞缪尔·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等已陆续译介并引入国内,但结合中国国情、由中国学者撰写、贴近国人思维的著述与教材则寥寥无几、近乎于无.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政治学家当中,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早已名闻遐迩。但是真正使他扬名世界的,却不是他的等身学术著作,而是1993年发表的一篇名为《文明的冲突?》的政论文章。他的大胆判断是:冷战后世界政治的主线,将不再是国家利益或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宗教冲突,即“文明冲突”。其中最突出的,是西方基督教文明同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冲突。此论一出,包括美国领导人在内的各国政要、学者群起攻之。但科索沃战争、“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巴黎骚乱等一系列事实,无不证明了亨廷顿思想的深刻性和预见性。十年磨一剑,亨廷顿2004年出版…  相似文献   

4.
美国哈佛大学欧林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亨廷顿,最近推出一本新著《文明之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认为这一趋势将主导全球未来政治走向。该书把世界分为七大文明:大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美及希腊正教文明,也许再加上非洲文明。作者陈述他的主要论点是:“世界政治已沿文化和文明的分水岭重整,这个世界最普遍重要但危险的冲突,不在不同的社会阶级、贫富或其它经济团体间的抗争,而在不同文化族群间的冲突。”作者说,国际间真正值得注意的要角不再是“国家”或正要冒出头的少  相似文献   

5.
据《财经》,塞缪尔·亨廷顿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2008年12月24日辞世。亨廷顿年轻时是一个喜欢标新立异的人。1959年,他被哈佛大学辞退,因其某些观点被视做“离经叛道”。1962年,哈佛大学发现自己犯了错误,亨廷顿不计前嫌,重返哈佛。与看上去有些不擅言辞的外表不同.亨廷顿的写作每每“语出惊人”。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陌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这一概念由美国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在《美国法简史》中首次提出,他指出:"在当代世界,我们的健康、生活以及财富受到我们从未而且也永远不会谋面的人的支配。我们打开包装和罐子吃下陌生人在遥远的地方制造和加工的  相似文献   

7.
新书推荐站     
《出版参考》2011,(13):37
《"气"与抗争政治——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应星/著定价:35.00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3月本书作者是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应星教授,他尝试以中国传统概念"气"来解释中国乡村的抗争政治与  相似文献   

8.
在全党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十八大政治报告并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刻,山东烟台大学叶峻教授及时推出了他集30年研究之"封刀"专著《社会生态学与协同发展论》一书(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以下简称《社生与协发》)。随着该书的出版,一门新兴学科"社会生态学"和一个新的发展理论"协同发展论"和读者见面了;不仅如此,他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认识论和世界观,及其全新的科学视野与思维方式。初读《社生与协发》  相似文献   

9.
2008年年底,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去世。其最有名的著作《文明的冲突》再次被人提起。作为亨廷顿的本意,文明的冲突指的是英美代表的基督教文明和以中圈的儒教、中东的伊斯兰教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之间的冲突。他认为这种冲突会一直持续下去,不可化解。  相似文献   

10.
美国学者塞缪尔·P·亨廷顿在《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中指出,现代化进程中的稳定与发展的持续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如何谋求发展的同时不危及发展的基础条件——稳定,在稳定的同时不妨碍发展的持续,对于每个谋求现代化的国家都是一个考验。 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我国,也毫不例外地正面临着这样一个考验。 要在现代化的稳定与发展的持续这个两难境地中寻求有效对策,这不仅是决策者和实际工作者面临的任务,是理论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而且也是我们宣传工作者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上去探索和解决的问题。这是舆论宣传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决定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由于受众面广、传播及时、影响大,搞得好它能起到的积极作用,弄不好它的反面影  相似文献   

11.
如果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一出精彩的政治寓言,那么匈牙利作家道洛什·久尔吉续写的《1985》则是一部现实生活的政治讽喻"老大哥"再也不能看着你。因为他死了。奥威尔描述了在"老大哥"监视之下的社会。1984年,自由与思想早已绝迹,负责新闻、娱乐、教育和艺术的真理部墙上刷着"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  相似文献   

12.
"分"是《尸子》政治法律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先秦时期,《尸子》的"分"思想独具特色,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尸子》认为"分"有助于实现社会的有序和谐和国家的良好治理。  相似文献   

13.
正"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当局历年皆举行纪念活动,《中央日报》亦大量报道社会各界纪念"九一八"的相关活动。通过对《中央日报》相关报道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解读,进而剖析纪念活动所蕴藏的政治能量,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时期朝野各界对"九一八"纪念活动的定位,深化关于"九一八"纪念活动社会记忆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王鹏 《声屏世界》2012,(1):149+151
2012年1月6日,新年钟声的余音还在萦绕,21点20分《明星童乐会》2012年第一期节目准时开幕……其实,这新年第一期完全是由一个采访中的偶然信息而放大出来的"高级定制"!我们就是为了他、为了他的浪漫爱情而"刻意"计划在这一天播出!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时,我到香港主持一个记者招待会。事先曾将海外版试刊送给参加招待会的客人。《美联社》记者、《朝日新闻》记者对我说,《人民日报》出海外版,我们十分欢迎,我们一定要订。但是无论如何,你们不要因为出海外版而停止《人民日报》在海外的发行。因为我们总是在《人民日报》上看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主张,看你们国家的面貌和政治走向。你们的报纸登读者来信不少,按比例比我们登的要多,很能看出读者的意见,这是我们研究你们国家不可少的。他们指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的报纸。我认为  相似文献   

16.
李艳 《云南档案》2013,(6):23-25
傣族文化有着独特魅力,但传统傣族文化到底是什么样子?曾昭抡、田汝康教授于1941年留下的珍贵资料为我们做了解读. 历史总是充满幸运和巧合.西南联大曾昭抡教授,秉承他用心体察社会的风格,于1941年走访德宏地区,写下《缅边日记》,将傣族传统社会生动记录.从西南联大毕业进入费孝通主持的"魁阁工作站"的田汝康,于1940年底到1 942年5月,对芒市傣族宗教进行调查,写成《摆夷的摆》(芒市边民的摆),细腻地揭示出傣族社会精神内核.两位大师从内外两个层面,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对傣族进行生动描绘,将这两位大师的观察粘合起来,竟然就是1941年芒市傣族社会生活立体影像.  相似文献   

17.
《俞颂华文集》近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我国新闻界的一部重要文献。下面对《文集》作概略介绍。俞颂华(1893~1947)是知名的新闻工作者,毕生从事新闻工作。他主编过许多报刊,如《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解放与改造》半月刊、《申报周刊》、《申报周刊》以及《星州日报》、《光明报》、《广西日报》、《大刚报》、《国讯》等。他又是新闻教育家,担任过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新闻系教授、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主任等。他还写过大量国际和国内的新闻通讯。1920年他  相似文献   

18.
政商关系     
改革35年,从1984年的"公司元年"开始算,也有30年的历史,中国的政商关系,却依然停留在丛林时代,直接表现为反腐败的形势极其严峻。其实,在腐败与反腐败的拉锯战背后,是"政治制度化"的缺位在政商关系中的体现,正如亨廷顿所言:"腐化乃是缺乏有效的政治制度化的一种表征。""丛林"最大的特点,就是规则的缺失,这既赋予了"狼群"极大的红利空间,也同样造成了极大的风险——没有任何一头狼是绝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王莉莉 《青年记者》2012,(26):63-64
徐童的纪录片一直对准社会底层人物,如贫困的残障人、算命先生、乞丐、发廊女……导演称这些人是"游民",他的三部作品《麦收》、《算命》、《老唐头》被称为"游民三部曲"。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徐童对底层人物的关怀和尊重,他在拍摄时,让自己完全等同于他们的生活。因此,我们在片中可以看到非常独特的视角及他和拍摄对象之间融洽的关系,这是徐童的作品在道德  相似文献   

20.
社会调查,是毛泽东同志革命生涯中的一个强项.年轻时,他就十分重视深入社会底层搞调查.他一直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不仅身体力行,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等著名的调查报告,有力地指导了各个不同时期的革命斗争和实际工作,他还对全党干部和全体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进行认真调查的严格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