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恩来舌辩宋美玲杨栋斌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出于爱国热忱一举扣押了反对抗日、积极“剿共”的蒋介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彼时西安局势复杂,各方虎视眈眈,剑拔弩张,情况危急。一方面东北军、西北军将士主张杀蒋以揭竿起义,抗日救...  相似文献   

2.
瓦窑堡的意外失陷,既非红军“不战而弃”,更非中共为照顾与东北军的统战关系而故意让出。实则是在敌我兵力众寡悬殊的背景下,东北军的突然进兵及中共决策上的轻敌麻痹、疏忽、犹豫等因素所致。此一事件,既暴露了中共在西安事变前后处理重大问题时的某些不成熟之处,也为我们准确理解张学良暨东北军与中共及红军间的特殊关系提供了衡量的尺度。  相似文献   

3.
中东路事件是张学良继承父业执掌东北政权后第一次大的对外军事行动.从张学良要求收回中东路的初衷看,他是爱国的;但由于他采取了武力接管的方式和诸多因素,从而导致军事行动的失败.这种失败的结果从大的方向看,造成了两个负面影响第一,它使日本看到了东北军的软弱,更坚定了侵华的决心,加快了发动事变的步伐;第二,它对张学良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此后,张学良在思想上,对东北及东北军各方面的实力,对外关系及对蒋介石领导的南京政府的态度上,都产生了重大的转变.这些对"九·一八"事变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宁得失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评价。就“失”的方面而言,张学良此举不仅使自己终生陷于囹圄,而且使东北军迅速瓦解,使西北红军、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三位一体的抗日同盟解体。就“得”的方面而言,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宁不仅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形成,而且给蒋留下了面子,使其心理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平衡,从而保护了东北军、西北军其它官兵的安全。张学良以个人之失换来民族之得,我们切不可以“轻率”二字简单定论。  相似文献   

5.
受党的委派,作为与张学良的东北军相联系的中国共产党人刘鼎,为促成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的形成.西安事变的爆发,以及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时间:1936年12月12日夜地点:西安。西北军总司令部高级机密室人物:张学良、杨虎城(一张全国时势图前。)张学良(面图而立,神情严肃。)杨虎城(焦急地):少帅!你快说话呀!是该作出抉择的时候了!张学良(痛苦地):虎城!他毕竟是总司令啊!毕竟是一党之主、一国之主啊,岂能……再说,他对我张学良礼遇有加,又施重用,我怎能忍心下手?杨虎城(激愤地):少帅!他的真面目你难道真没看出来?他礼遇你,是因为你勇敢地“东北易帜”,使他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他重用你,是想借咱们东北军来剿杀共产党,是利用咱们,是借刀…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热河失守,张学良代蒋受过,被讥为“不抵抗将军”,这是一桩历史的冤案。“不抵抗政策”的制定者是蒋介石,张学良只不过基本上执行了这一政策。相比之下,前者是主动的,是历史的罪过,后者是被动的,是历史的过失。尽管张学良受到了“不抵抗政策”的掣肘,但仍率东北军展开了不抵抗的抵抗,演出了江桥抗战、双城阻击战、哈尔滨保卫战、榆关抗战、热河抗战、长城抗战等一幕幕抗日战争的历史壮剧。对张学良领导东北军和东北人民局部抗击日冠的英勇斗争应予公正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8.
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中共随即开展了同地方实力派杨虎城、东北军张学良等的统战关系,谋求建立红军、西北军和东北军"反蒋抗日"合作格局,推动和领导抗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依据当时国内国际形势,提出"逼蒋抗日"方针,争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二二事变",导致东北军内讧。中共尽力维护红军、东北军、西北军三方合作关系,共同应对蒋介石国民党政治、军事压力,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终实现"联蒋抗日"。  相似文献   

9.
从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东北“易帜”到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张学良将军的政治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前后对比,判若两人。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一九二八年六月四日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七月四日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执掌东北军政大权。十二月二十九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承认三民主义,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东北“易帜”是他开始拥蒋的标志,也是他决心抗日的具体表现。当  相似文献   

10.
难忘的岁月     
当年,张学良麾下的东北军,是一支具有良好军事素质、武器装备较为先进的军队,更是一支富有强烈爱国思想和民族正义感的武装力量。早在1930年,张学良直接领导的东北讲武堂,学员们每天都要高呼八句口号:“国势衰弱,沦亡在即,我等军人,理应努力;潜心向学,锻炼身体,食民脂膏,誓以身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