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讲读课文《再见了 ,亲人》 ,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 ,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 ,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全文共六个自然段 ,分为两个部分 ,全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课文第一部分前三小节 ,分别叙述了同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的情景 ,通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 ,透出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 ,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话别总是双方交谈的 ,在依依惜别的时候 ,朝鲜人民是怎样想的 ,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课文中没有直接写 ,但是从课文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催人泪下的往事,赞扬了他们为志愿军付出“血的代价”,是志愿军的“亲人”;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的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因此,要使这篇课文教学收到满意的效果,应披文入境,以情感人,牢牢地抓住一个“情”字。  相似文献   

3.
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九五八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时,在火车站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人物和四件典型事例,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教学时,为了突出讲读重点,先板书志愿军称为“亲人”的三个主要人  相似文献   

4.
《再见了,亲人》1~3自然段分别写了朝鲜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这三个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有一种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伟大情谊。其实,咱们志愿军为援助朝鲜人民抗美救国,也奋不顾身地奉献了一切。然而,这层意思却是潜在不外显的,需要我们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填补空白,以拓展文本信息,使学生能初步感知“谁是最可爱的人”。这部分内容宜放在第一部分教学之后,在第二部分中落实。由此,可作如下设计:一、补充空白,全面感知1.逆向质疑,拨动“情”弦。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付出了一切…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的情感比较细腻,纵观收录于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不少文本情感丰富,它对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萌芽期的小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品读是有效深入文本情感的重要通道,教师如何紧扣文本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从而让学生在语言积累的同时又能获得情感的熏陶呢?一、有效品读感悟。在感知中体验情感 要让语文学习理性回归语言本色,“读”必不可少,只有通过大量的“读”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也只有读,才能让学生建立语感,积累语言。语文教学如何抓住情感基调,有效引导学生品读呢?教师要结合不同的课文和读的形式,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从而体会“读”的乐趣,获得情感的熏陶。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这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文章,文本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整体品读感受文本的情感,让学生深切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切人本文,课堂导入之后,我设计两个问题:①“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②志愿军战士怀着怎样的感情跟她们道“再见”?使学生一开始就带着紧扣文本情感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当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出课文的两条线索:一是由“再见了”三字提示的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即将离别时依依惜别的感情线索;二是由“亲人”二字提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救助志愿军胜如“亲人”的叙事线索。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并容易对文本的感人故事产生兴趣。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亲人”—她们都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做出重大的牺牲,为了让学生能更?  相似文献   

6.
《再见了,亲人》节选自《依依惜别的深情》,作者魏巍,1950年赴朝鲜前线,以志愿军的战斗生活为题材,先后写了二十多篇散文,报告文学和通讯,结集为《谁是最可爱的人》。本文是作者在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时写的,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掌握下面几点。一、注意题目运用倒装句式的作用“再见了,亲人”是志愿军告别朝鲜亲人时说的一句话。那么,课题为什么不说“亲人,再见了”,而要把“再见了”写在前面呢?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强调  相似文献   

7.
在听课时,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再见了,亲人》的第三段是写志愿军和朝鲜大嫂告别的场面。这段中有这么一小层回忆大嫂为自愿军挖野菜时被炸伤的情景:“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当讲这层时,许多教师都这样下结论: “大嫂失去双腿。”一些教学参考书也是这样分析的,板书设计也是这样排列的。我认为,这里的“失去双腿”的确值得讨论。课文里说大嫂“只能靠着双拐走路”,就是“失去双  相似文献   

8.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语文教师不能只讲书,而要引导学生去读书。很多课文的内容,教师是很难讲出来的,只能引导学生逐步地阅读、思索,品味课文。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它具体地叙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时,在火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课文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代表,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而那种和亲人离别时依依难舍的感情,又有谁能讲得清楚呢?文章开头一句“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只要用热情的语气一读,就能使人热血沸腾,情感倍增,对朝鲜老妈妈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能  相似文献   

9.
逗号在句中一般表示语气的停顿,但有时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具有特殊的作用。一、强化思想感情。《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课题内有一个不怎么引人注意的逗号。它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不妨将这个逗号省去——“再见了亲人”,然后与原句对比进行品味朗读,从中不难体会到,有逗号的这句更能表达志愿军叔叔对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更能体现中朝人民的情谊深厚这一文章主题。  相似文献   

10.
一、板书设计二、设计说明1.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再见了,亲人》一文字里行间涌动着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学生学习时应知道“亲人”是谁说的,志愿军称哪些人是“亲人”。于是,我课前预先把“亲人”两个字用美术字体写于黑板上,在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再把“大娘”、“小金花”、“大嫂”写在“亲”上,这样一目了然,很清楚文中所说的“亲人”是谁。2.板书设计有利于将文章知识点集中形象地再现。《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  相似文献   

11.
一、板书设计再见了二、设计说明1.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再见了,亲人》一文字里行间涌动着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学生学习时应知道“亲人”是谁说的,志愿军称哪些人是“亲人”。于是,我课前预先把“亲人”两个字用美术字体写于黑板上,在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再把“大娘”、“小金花”、“大嫂”写在“亲”上,这样一目了然,很清楚文中所说的“亲人”是谁。2.板书设计有利于将文章知识点集中形象地再现《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中朝人民用鲜…  相似文献   

12.
第七册《再见了,亲人》一课,叙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回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无私援助,亲人般的关怀和难舍难分的深情,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文章声情并茂,感人至深,读来催人泪下。指导阅读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初读课文,激发情感这是一篇抒情散文,通篇都是用志愿军战士同朝鲜人民话别的口气写的,语言亲切,感情真挚强烈。我们读本文时,要将自己置身于文中所描写的情境之中,和作者想在一起,体会感情。志愿军与朝鲜人民虽非亲人,但胜似亲人。那么要如何激发学生的感情波澜  相似文献   

13.
《再见了,亲人》这篇抒情散文,写了第一批回国的志愿军战士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话别的情景,着重写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感情,语言亲切,感情真挚强烈,读来十分感人。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一课,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时应注意抓住四个要点: 一、把握课文内容,确立语气基调。 关键是把握典型事例,只有把典型事例理解透彻了,才能正确地抒发感情。如第一段要抓住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而昏倒和救护伤员失去唯一的亲人的典型事例来抒发感情。第二段应抓住小金花为救志愿军侦察员老王而失去妈妈。第三段应抓住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双腿来抒发感情,这些是课文朗读语气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确定学习思路教给读的方法──《再见了,亲人》教学谈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公园路小学李智《再见了,亲人》一课,是著名作家魏巍写的抒情散文,读来十分感人。课文写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话别的情景。它是以志愿军战士向朝鲜人民话别...  相似文献   

15.
写文章先要确定中心,再紧紧地围绕中心选材。《再见了,亲人》一文中,作者魏巍是怎样围绕着“赞颂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赞  相似文献   

16.
[阅读烛光]同学们,《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吗?课文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感激和留恋之情,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我们都知道文章正面只出现了3个人物———老大娘、小金花、大嫂。那么当时送别的时候,只有她们3个吗?她们与志愿军八年多的相处里,也只发生了那样两三件事吗?同学们,这些小问题,你想过吗?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疑问,来了解一下习作中如何选材的问题。选材,就是选择材料。材料,在习作中也通常被叫做素材,指的是习作中使用的事例。事件,人物…  相似文献   

17.
1.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再见了,亲人》一文字里行间涌动着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学生学习时应知道“亲人”是谁说的,志愿军称哪些人是“亲人”。于是,我课前预先把“亲人”两个字用美术字体写于黑板上,在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再把“大娘”、“小金花”、“大嫂”写在“亲”上,这样一目了然,很清楚文中所说的“亲人”是谁。  相似文献   

18.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 ,讴歌了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全文语言质朴 ,咏物抒怀 ,含蓄深沉 ,是训练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好材料。教学时 ,教师可采用抓中心句辐射全文的教法 ,让学生在读中品味 ,在读中感悟 ,深入理解文章的意蕴所在。一、扣课题、设疑点、瞄主旨1.揭示课题。从课题“白杨”看 ,本文应当写什么 ?但课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 ?为什么 ?从文中哪些话看出来 ?———读课文 ,划关键句。2.抓“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一句 ,认识文后第…  相似文献   

19.
《再见了,亲人》一文,主要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赞扬了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而课文的第二段,主要写了志愿军与小金花告别时的情景,在追述小金花协助妈妈营救志愿军侦察员老王的经过之后的文章中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更应引导学生的心灵与文本的内涵进行交流,从而产生共鸣,让情感教学的语文课堂更精彩. 《再见了,亲人》一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的口气,深情地追忆了与朝鲜人民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表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课文涉及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小学生对抗美援朝时所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存在着较大的认知障碍,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会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只有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共鸣,才能走进文本,感悟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实现人心与文心的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