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时期之后,报告文学到90年代,曾经的激情逐渐冷却,引起社会关注度的吸引力在明显降低,作家创作报告文学作品的热情也大不如前。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报告文学》杂志的复刊,以及几部具有相当分量的作品推出,是否意味着报告文学从此走出了困境呢?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的报告文学作品一直侧重于展示出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但忽视了生态报告文学中应体现的审美特质。而生态报告文学的审美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体现:远离喧嚣的宁静之美,荒野与人文的融合的祥和之美以及不畏艰难、顽强生存的刚强之美。但在这些美学特质的重建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然生态是否可以持续被体验,现代性导致生活的变化是否愿意再体验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编辑部: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选有《地质之光》、《包身工》、《探索星空奥秘的年轻人》等报告文学作品。在讲解时,学生提出了“报告文学是否允许想象”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教师认为报告文学写的是真人真事,不能想象,否则就是掺假;有的教师认为报告文学现在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说文学离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报告文学的繁荣,引起了人们对报告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的强烈兴趣。前几年,围绕了报告文学创作中是否允许合理想象和略有虚构的问题,曾引起过热烈的讨论。它的核心实际上是艺术想象在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某些文章把个别报告文学中的失实,归咎于合理想象和略有虚构上。从而对之大张挞伐,一时几乎很少有人再敢坚持艺术想象在报告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然而,报告文学创作实践上的巨大成就,却继续从事实上不断肯定着艺术想象在报告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八二年第九期上海《社会科学》上张万基同志的文章,重新提出了报告文学创作中应允许略有虚构的问题,而且指出了有的反对报告文学有任何虚构和想象的同志,自己却在创作实践中运用艺术想象的事实,证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对于中国报告文学而言具有特殊“创世”意味。经由“左联”努力,此期完成了“报告文学”的概念引进、边界框定、主题阐释和三大具有“原型”特征的递进式文本创作路径。鲁迅的介入,尤使30年代报告文学写作拥有了某种“神话”色彩。从总体生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上看,30年代“报告”思维更多地表达了报告文学的原始生命情态和更趋本真的价值追求,因而创造性地开启了我国报告文学的话语方式和表现范围,推动了此后报告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分析,认为报告文学的三大文体特点应有新的认识,即新闻性中的时效性不能单纯以题材是否是当代的来衡量;文学性不意味着是否塑造了典型人物形象;政论性不能要求必须是简洁、形象的政论。  相似文献   

7.
钟斌  张嘉星 《福建教育》2023,(15):46-48
报告文学既是具有浓厚新闻性的真实的“报告”,又是充分形象化的生动的文学,体裁的特殊性决定了报告文学具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报告文学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文本的选文,除了要考虑作品的经典性之外,还必须注重教学文本的适切性。报告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荒芜”的现状,需要语文教师选择更为适切的文本作为报告文学教学的补充与拓展。  相似文献   

8.
何建明是我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其报告文学思想富有针对性,具有报告文学作家论报告文学的独特眼光和思路.他主张"生活比文艺本身要精彩",报告文学作家应"在关注现实中显示出直面社会的人格力量","‘国家叙述'其实是报告文学文本本身所决定的","要按照文学规律塑造人".这些报告文学思想是其创作经验的理性总结和升华,对我国当代报告文学理论的创新与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宋之的创作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穆青等三位作家创作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都是脍炙人口的短篇报告文学经典之作,并都曾以其厚重的思想价值和独特的风格对中国的报告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些短篇报告文学经典突破了通讯报告的一般模式,为当代报告文学的文体探索树立了优秀的"范式",具有穿越时空的审美意义,尤其对当前报告文学创作"抑长扬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报告文学生命的辉煌鲜明地体现在报告文学的时代性上。长期以来,报告文学凭借着反映现实迅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善于捕捉社会关心的焦点等特色成为了受大众喜欢的文学样式。本文试从“报告文学的时代精神”这一概念入手,对怎样体现时代精神,报告文学的时代精神的具体内涵,新时期报告文学时代精神产生的原因作一个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文艺界,围绕着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问题,展开过一场深入的讨论,争论的焦点在于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的报告文学,究竟是否允许虚构.在这一问题上,历来有两种分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的报告文学,在创作上应该允许虚构,不然,  相似文献   

12.
公安文学具有形式多样的表现体裁,而在其诸多的表现形式之中(如公安题材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公安题材报告文学以其鲜明的社会功利性、揭露的深刻性和思想的先锋性等特点挑起了当今公安文学的大梁,成为最具有战斗性的体裁之一。公安题材报告文学同其他报告文学一样,具有新闻性、文学性、论说性的“三元色”特征。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对于中国报告文学而言具有特殊。创世,’意义.经由。在联”努力,此期完成了讨告文学”的概念引进及边界框定、主题阐释和三大具有“原型”特征的递进式文本创作路径.鲁迅的介入,尤使30年代报告文学写作拥有了某种“神话”色彩和经典意味.从总体生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上看,3O年代对告”思维更多地表达了报告文学的原始生命情态和更趋本真的价值追求,因而创造性地开启了我国报告文学的话语方式和表现范围,推动了此后报告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胡风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他研究所具有的某种开创性,标志着中国的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主要由译介转述走向独创自著。他从现实主义文艺的发展和报告文学反映现实的实际出发,提升了报告文学的文体地位。胡风采用系统比较的方法,独辟蹊径地论析了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他对报告文学的两个核心问题——真实性和文学性,也有精辟的阐释。该文从文体功能、文体特质、文体写作等三个方面系统地整理和论析了胡风的报告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正> 不知什么缘故,报告文学作家和理论家迄今为止,都很少去探讨和论述报告文学中的报告艺术。这是一个谜。笔者猜测:是否人们存在这样的偏见,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才是“阳春白雪”,而“报告”是鼓簧弄舌的“下里巴人”,没什么可谈,或不值一谈呢?所以,  相似文献   

16.
建国 50年来 ,山东的报告文学与山东的经济呈同步发展状态 ,出现了穷山东的“穷报告文学”和富山东的“富报告文学”。本文从时代政治与齐鲁报告文学、政策典型与齐鲁报告文学、经济发展与齐鲁报告文学、观念变化与齐鲁报告文学、出版状况与齐鲁报告文学等五个方面评析了齐鲁报告文学流变的特色及产生流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报告文学这一名称在中国的出现虽然在 30年代 ,但这一文体在此之前就已产生。从文体传承的关系和历史的发展来看 ,这种文体因素最后成为一种具有真实性、新闻性、文学政论性特性的新的独立的文体形式 ,有一个很长的过程。我国古代纪实文学可以说是今日报告文学的历史渊源。古代的许多作品虽不能冠以报告文学的名称 ,但已具备了报告文学的某种形态 ,我们称之为报告形态。从报告形态到报告文学 ,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的趋势,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报告文学创作出现了题材的新闻性、内容的纪实性、时空的宏观性、表现的综合性、风格的思辨性等特点;还对于<天地男儿>这部报告文学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指出这部作品显示了恢宏的气度、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对于人物的描写进行了新的尝试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报告文学的社会价值是审美的。它通过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去影响鉴赏主体的思想感情,从而影响社会生活。报告文学最基本、最主要的作用是它的审美教育作用。报告文学给鉴赏主体以认知,报告文学给鉴赏主体以教育,报告文学给鉴赏主体以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20.
何建明目前是我国最为有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当下对他的报告文学研究多集中在其长篇报告文学创作,较少涉及短篇。本文对他的短篇报告文学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其作品从题材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知识分子题材,第二类是经济改革题材,第三类是其他各类精英和先进典型;写作上呈现出具有很强的新闻性、主题鲜明、叙述技巧独特纯熟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