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健康新知     
找到克艾滋基因 一个国际科研小组近日发现,人类一种基因能够阻断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细胞,从而降低感染艾滋病的几率。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由美国、英国和阿根廷科学家共同确认的这一基因名为CCL3L1,负责控制免疫系统,指挥产生CCR5——作为受体蛋白质,CCR5 是艾滋病病毒进入并感染细胞的门户。研究人员解释说,所有的人都会从父母双方分别继承一个完整的基因副本。这样,人们实际上具有一个基因的多个副本,有的基因副本会发挥作用,有的则不会。 研究人员检查了4300人的血样,这些人中部分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结果发现…  相似文献   

2.
路风 《新闻天地》2006,(3):38-41
近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联合国艾滋病总署专员朱托夫博士宣布,在我国深圳发现1例存在天然抵抗HIV(艾滋病病毒)的人体变异基因样本。这位携带者符合“长期暴露不感染者”条件的样本,即每周2次、连续4个月与艾滋病患者发生高危行为但不感染.具有高度相似的DC-SIGN、DC-SIGN(R)变异基因。据悉.这位携带者很可能是我国发现的首例天然携带抗艾滋病基因的黄种人。  相似文献   

3.
帮忙别添乱     
在2002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报道中,一则《国人更易感染艾滋病》的消息,让读者吃惊不小。 消息称,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在三种抗HIV(艾滋病病毒)主要因子中,基因CCR5是最重要的因素,它突变后能对HIV产生抵抗力,欧洲人CCR5突变率为10%,中国人的只有0.16%,由此得出中国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近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联合国艾滋病总署专员朱托夫博士宣布,在我国深圳发现1例存在天然抵抗 HIV(艾滋病病毒)的人体变异基因样本。这位携带者符合“长期暴露不感染者”条件的样本,即每周2次、连续4个月与艾滋病患者发生高危行为但不感染,具有高度相似的 DC-SIGN、DC-SIGN(R)变异基因。据悉,这位携带者很可能是我国发现的首例天然携带抗艾滋病基因的黄种人。这位特殊人士是谁?他具有怎样的人生经历?他的这种特殊基因是如何发现的?笔者经过多方努力,得知他是一位在深圳创业、事业有成的年轻老板。2006年1月,笔者电话连线采访了当事人。在电话里,这位深圳富翁讲述自己有多次不洁性行为后染上可怕“恐艾  相似文献   

5.
数字新闻     
3600万人 世界艾滋病患者激增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日前公布的报告表明,全球的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总人数已经超过了3600万。自198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这一“世纪杀手”已经夺去了  相似文献   

6.
健康新知     
好消息红参有助治疗艾滋病韩国科学家经长期研究发现,艾滋病患者长期服用红参能够减轻病情延长寿命。蔚山医科大学教授赵泳杰自1991年起对艾滋病患者服用红参的疗效进行研究。赵泳杰对生存10年以上的31名艾滋病患者对比分析,这些患者在治疗期间未服用其它治疗药物、仅服用红参,结果显示,长期服用红参对缓解病情具有明显作用。艾滋病患者体内的nef基因具有促使艾滋病病毒迅速繁殖的作用。赵泳杰对服用红参7年以上、病情有所好转的16名艾滋病患者的nef基因进行分析,发现他们中14人体内的nef基因被破坏。这表明,红参能通过破坏nef基因来遏制艾滋病毒的繁殖。这一成果发表在美国《临床及诊断实验室免疫学》今年第四期上。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记者于鸿)今年是中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携带者20周年。目前艾滋病在中国每年的传播增长速度已经达到两位数,2004年底,全国共有80余万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云南更是中国艾滋病的重灾区,全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居全国之首。比艾滋病本身更可怕的,是社会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以及对艾滋病受害者的恐惧、疏远和缺乏关怀。为此,云南出版集团公司11月20日在京发起了“以爱的名义”出版文化公益活动,呼吁社会行动起来,关心救助艾滋病。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中宣部出版局局长张小影出席并讲话。这一活动得到了中国广大作家、…  相似文献   

8.
根据美国病毒基因公司(Viral Genetics,Inc.)的介绍,他们研发的这种被简称为VGV-1的抗艾滋病新药,作用机理是阻止HIV病毒进入人体免疫细胞,使之不能繁殖、破坏,从而使病毒数下降,起到治疗艾滋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健康新知     
《中国新闻周刊》2014,(10):95-95
艾滋病基因疗法取得重大进步 一项临床试验表明,一种基因编码技术对于人类是安全有效的。研究人员首次使用锌指核酸酶瞄准并破坏12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免疫细胞的一种基因,  相似文献   

10.
李琳 《新闻天地》2004,(1):32-34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父亲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儿女是6-15岁的“艾滋孤儿”,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关爱之家”。这个家庭是怎样组成的?他们如何生活?……带着诸多问题,记者近日走进了这个家庭。  相似文献   

11.
健康·新知     
找到艾滋病新招 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第10次逆转录酶病毒与感染几率大会上,来自美国和瑞典的研究人员称,携带艾滋病病毒的患者,如果同时感染一种无害病毒,其存活机会也许能大大增加。 在对271名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同性恋男子十几年的跟踪调查中,科学家发现其中40%的人血样中含  相似文献   

12.
随着对艾滋病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些人体原本就存在的对付HIV非常有效的武器尽管艾滋病的"元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狡猾多变,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体免疫系统有应对它攻击的一套办法。其实这些本领是与生俱来的,只是现在并没有被完全认识和挖掘出来。随着对艾滋病研究的深入,现在,研究人员已经从基因、免疫细胞和抗体等方面发现了一些人体原本就存在的对付HIV非常有效的武器。2000年,在德国任翻译的美国人蒂莫西·雷·布朗同时患上两种病——白血病和艾滋病。2007年,在移植造血干细胞治疗白血病时,竟意外治愈了布朗的艾滋病,  相似文献   

13.
刘昕 《中国档案》2015,(2):54-55
近年来,我国艾滋病传播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由于人口基数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绝对数量很大,防治形势不容乐观。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 I V病毒)引起,人体在感染了HIV病毒后免疫功能丧失,极易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自1985年中国首例艾滋病患者在北京被发现,这种疾病就注定成为人人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厌的恶疾——不  相似文献   

14.
新知     
好消息 又出抗艾滋病中药 中国科学家研制的抗 艾滋病中草药制剂 “复方SH”,在泰国完成了一、二期临床试验,获得重大进展。科学家们采用活性跟踪方法,重点对具有较强抗HIV特性的桑白皮进行抗艾滋病病毒活性成分研  相似文献   

15.
2003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的前夕,一个关于“贵州艾滋女小琴(其实只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结婚”的报道,被国内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对这些报道,该事件主人公小明即小琴的男朋友说:“媒体太可怕了。”小明所指的可怕主要有:小琴家的亲戚之前并不知道小琴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看了报纸上的照片后,都拿着报纸  相似文献   

16.
“同一病毒的再感染”是指某种病毒在被杀毒软件查杀之后,电脑又发生再次或多次被此种病毒感染的情况。这种被感染的情况一般分为两种:一是病毒有了新的变种,二是没有截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7.
据中国青年报,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最近总结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的五大病毒:一、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较容易防治,二、脑膜炎,是脊髓液和大脑周围液体受到细菌感染而诱发的疾病,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痊愈;三、艾滋病,是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导致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18.
所有计算机用户最大地担忧就是病毒侵入他们的系统,这些病毒包括80年代实验室制造出来的早期病毒和最新的恶意代码病毒。 阻止计算机病毒侵入系统通常只有两种方法,一是将计算机放置在一个受保护的“气泡”中,在现实中就意味着孤立此  相似文献   

19.
健康新知     
好消息用树蛙对抗艾滋病美国研究人员日前研究发现,澳大利亚红眼树蛙的皮肤中含有一种化学物质, 这种化学物质可以通过破坏HIV病毒来阻断艾滋病的传播。红眼树蛙皮肤上的特殊腺体能够产生并存储这种化学物质——缩氨酸,这种物质能够杀死细菌和病毒来防止感染。美国田纳西州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人体免疫细胞进行了相关试验后发现,这种化学物质能够杀死HIV病毒,但同时又不会破坏人体免疫细胞。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化学物质  相似文献   

20.
健康时报在1月6日创刊号的头版上 ,以《专家忠言 :吃野生动物易患怪病》为题 ,报道了杭州、哈尔滨、西北某些地方的人们因喝蛇血、吃旱獭 ,致使有的生病住院 ,有的险些丧生。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一位教授指出 ,野生动物与人的共患性疾病有100多种。一位B病毒研究专家指出 ,我国主要猴类有10—60%携带B病毒。一位艾滋病病毒研究专家指出 ,艾滋病病毒最早来自非洲的猴、猿等 ,许多动物携带的病毒是“蒸不熟煮不烂”的。还有的专家指出 ,蛇可谓“百病之王” ,几乎什么病都得 ,盲目食用 ,极易生病。人民日报1月6日教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