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李焱 《记者摇篮》2006,(7):51-5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的各种问题会不断出现。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问题不能够及时合理解决,于是,人们就想到了新闻媒体。当今时代,批评新闻已经成为人们了解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由于电视具有形象化、直接化的特点,具有真实的现场实录特点,使得被报道的事实,被揭露的事件具有无可争辩的事实性。也就因为如此,电视批评新闻成为极少引起新闻诉讼官司的媒体,也就备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如何搞好电视批评新闻?新而准是我们必须遵守的一个准则。一、新闻必须新,批评新闻亦然新闻的受众接受新闻,就是要求一个“新”字。新闻不新,就会…  相似文献   

2.
卫明 《视听纵横》2004,(4):35-38
有人说,中国传媒已经进入到一个过剩时代;有人说,中国传媒已经进入到一个主流化时代;有人说,中国媒介的发展已经到了经营时代。电视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电视新闻的种种变盘,令现在的电视人不知道该怎么办,怎么做新闻了。现在的观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新闻?搞电视新闻的感到很是困惑。尤其是省市一级地方电视台,业内要受到  相似文献   

3.
新闻创新是全国新闻战线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所谓“新闻”其实不新,因为新闻工作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我们党的新闻工作也有了几十年的历史。直到今天,新闻仍面临着创新的任务,为什么?这是因为,第一,时代在发展,新闻不创新,就难于切近时代的脉搏。第二,任务在翻新,新闻不创新就难以承担起党和人民以及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任务。第三,读的口味、群众的口味、观众的口味在变化,新闻如果不创新,就很难有吸引力、感召力,很难收到宣传效果,尤其是党报党刊,如果不在新闻创新上下工夫,那么就不会有庞大的读群,  相似文献   

4.
网络新闻评论目前已经是各大门户网站,尤其是新闻网站的关注点和生长点。仅仅依靠即时滚动新闻已经不能满足网民的需要。动态新闻正向专栏评论方向发展。网民不但可以通过门户网站的每条新闻的增补发言框进行评论,而且还可以通过论坛、博客、网摘等网络传播形式进行点对点的交流与评论,大家在网络上对一个人的发言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5.
融合、新常态,这是最近的热词。对于新闻传媒业来说,融合成了一种新常态。那么,作为传统媒体的驻地记者,在这样一个融合时代,何去何从?一、转型势在必行传统媒体时代,驻地记者身处一线,距离事实最近,是新闻尖兵,可以很自豪地播报:我在现场。但在互联网带来的自媒体时代,驻地记者的这一优势荡然无存,如今人人拿出手机一拍,动动手指,新  相似文献   

6.
张刚 《青年记者》2016,(16):43-44
在当代新闻实践中,讲故事,尤其是讲好故事,是否已经过时?新闻理想和操守,在刷屏时代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 笔者在齐鲁晚报融媒体“齐鲁壹点”客户端开设了一个“底层行走”壹点号,讲述底层故事,以期通过更灵活的体裁、更自由的表现手法,选择能够自如驾驭的新闻场景,寻找一个职业新闻人更加宽阔的表达空间和舞台,也希望给自己的新闻理想寻找一个归宿和答案.  相似文献   

7.
“两会”年年开,报纸年年报。在看了大量报道并予以比较以后,笔者发现有一个问题值得媒体注意——代表、委员们都发言,发言的内容中的确包含有新闻,但全盘照搬这些发言的报道并不是好新闻。换言之,媒体应该善于把新闻从发言中“拎”出来。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的话:前一阵子,广电总局限制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得到很多观众赞成。反观报纸,如何做好娱乐新闻,避免俗滥,也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尤其是微博时代的到来,娱乐新闻有了更多蜚短流长的机会。而大众对娱乐新闻将信将疑、质疑优先的态度,也使对娱乐新闻度的拿捏更费思量。娱乐新闻如何既做出精彩,又能hold住?看看几位记者的发言。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新闻过剩的时代,这是一个新闻爆炸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随时被海量的新闻信息包围着、淹没着,是新闻供过于求了吗?是,也不是.平庸的就事论事的新闻太多,而传播先进文化、见解独到、思想深刻的好新闻,不论在哪个时代都是紧俏品.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即事实是第一性.  相似文献   

10.
吴智斌印象     
吴智斌善侃。初识吴智斌,是今年6月11日在勉县召开的陕西新闻摄影学会首届理论研讨会上。当时,有幸和他同居一室。头一天晚上,回到宿舍的吴智斌显得十分激动,他谈起诸位新闻摄影老前辈们的发言,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已经快午夜了,他顾不上洗澡,爬在枕头上奋笔疾书。次日,登台发言,洋洋洒洒地侃了半个多小时。言毕,陕西新闻摄影学会常务副会长葛新德不禁为之击节称赞:“智斌的发言,立意新、观点明确,很有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1.
一、改版整合的方法论价值评估 开播百日的“中国之声”似乎是一个婴儿。而追溯其前身就可以发现,早新闻、晚联播早已经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老品牌了。许多人从小是听着“小喇叭开始广播了”音乐声长大的。可以说,以早新闻、晚联播等为代表的传媒的活动,记录了一个民族的脚印,记录了一个时代变迁的轨迹,影响或塑造了那个时代  相似文献   

12.
两会年年开,报纸年年要报道两会,在看了大量报道并比较了各报报道后,我发现在采写两会报道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即代表、委员们人人都会发言。你说、我说、他说,并不都是新闻,新闻恰恰在说什么上。他说的内容确实有新闻,涉及到人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构成新闻;否则全盘照录代表、委员的发言并不算新闻。在这点上,我认为《新华每日  相似文献   

13.
汲军 《新闻界》2006,(6):75-75,74
“昨天的新闻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历史是明天的新闻。”这句名言说明了新闻与历史的关系,那么,昨天的历史能否成为今天的新闻呢?法国的贝尔纳·瓦尔说:“新闻即刚刚发生和刚发现的事物。”“刚发现的事物”可以是已经发生了而刚被发现,这样的新闻概念就给了重新发现的历史新闻一席之地。所谓历史新闻是指人们对已经有了定评或已经载入历史典籍的史实,又重新发现了它的新的史实资料或发掘它新的价值、意义,并通过新闻媒介进行传播的新闻。历史是新闻的宝库,从历史中我们可以再发现新闻,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将历史事实的再发现纳入我们新闻的视…  相似文献   

14.
“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得报纸和读者对新闻图片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容不新、题材狭窄、形式单调、缺乏创新的新闻图片已难以被人们接受。那么,如何才能拍到更多的题材新颖、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呢?我们不妨从更新思维方式上作些探索。 一、用动态式思维去发现新闻。所谓动态的思维方式,就是保持动态的状态,多角度地去关注、捕捉新闻现象。如一些敬业的同行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在接到新闻信息后,总是提前半小时到达新闻事件现场,而晚半小时离开。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前后,用动态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新闻、提练新闻,拍摄与众不同的精彩瞬间。  相似文献   

15.
电视主持是门艺术.体育解说是门艺术.新闻发言,也是门艺术. 当今,中国的新闻发言很火爆,新闻发言人也成了公众人物:国字号,地字号;固定的,临时的;…… 是艺术,就应该有艺术评判,也应该有个优劣高下、阳春下里之分. 那么,中国的新闻发言艺术,究竟如何?总体来说,有些尴尬.其表现,有如下一些:  相似文献   

16.
张宁  张倩  王爱民 《传媒》2016,(14):17-20
在大数据时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信息都可数据化,“数据即讯息”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共识。2012年以来,我国传统媒体、网络媒体陆续开始尝试数据新闻报道,数据新闻也随之成为各家媒体比拼的一个新战场。近几年,光明网也加入到数据新闻的报道队伍中,在信息图、交互式新闻专题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实践。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各种信息的渴求更加迫切,这就向我们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也更新了新闻原来的概念:"新闻的涵义不再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了,而是延伸为正在发生的事实报道。"时效成为了新闻的生命,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即时的新闻"呢?通过广播电视进行现场直播是实现这个目标最可靠的方式。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一般来说是很硬性的,因为事件是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似乎容不得你过多地控  相似文献   

18.
新闻发言工作是一项通过新闻媒体有效沟通与社会间的关系、树立与整合发言主体良好公众形象的公关行为。虽然新闻发言工作在社会上正日渐普及,但在我军宣传体制中,这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新生事物的产生需要适合的土壤。1997年香港回归,担负实践“一国两制”历史使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进驻,成为海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也使驻军面临前所未有的舆论环境。香港这个“新闻自由”世界知名、舆论监督无处不在的国际都会,成为催生我军第一个新闻发言机构的热土。5年多来,香港驻军适应新环境,接受新规则,积极进行机构设置和工作  相似文献   

19.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只不过厚重浅薄精彩散淡而已。如果这话不错,那么,一个个业绩卓著的新闻人,当然就是一本本新闻教科书。值得庆幸的是,历史没有漠视和忽略他们——古今中外,出版过许许多多新闻人的传记。当我们把散落在书山书海里的新闻人传记集中起来,潜心阅读,就会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如何抓好市场经济中的人物新闻报道?无疑是摆在每个记者面前的亟待研究的新课题。重新把握人物新闻的社会价值置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开始发生了变化。记者对人物新闻的选择和捕捉,也应从把握人物新闻的社会价值上,去寻觅、去发现。市场竞争呼唤着人才,市场经济的时代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5年前,何阳开办了北京和洋民用新技术研究所。他在研制出许多新技术、新发明的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