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9,(95):3-4
近年来,很多学者通过对母亲的教育态度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母亲对孩子不同的教育态度会导致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基于此,本文以849名学龄前儿童以及他们的母亲为研究对象,分析母亲的教育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关系。通过研究可知,在积极型教育环境中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都比其他教育方式中的儿童有一定的优势,而在不良的教育环境中的儿童就会出现很多不良的现象,在严厉型和溺爱型环境中的孩子也或多或少的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应多采用积极的教育方式,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北京普通幼儿家长全纳教育观念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幼儿家长是学前全纳教育中的"利害关系人",其态度直接影响子女对特殊同伴的态度并决定了其子女所在幼儿园是否愿意招收特殊儿童.要在我国实施学前全纳教育应首先要了解普通幼儿家长对全纳教育的看法.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北京地区普通幼儿家长对全纳教育对特殊及普通儿童的积极作用认识不足,并认为普通幼儿园教师缺乏全纳教育的经验和资质,对其全纳教育的能力缺乏信心.此外,他们普遍对自己子女所在班级招收特殊儿童的做法持保守态度.  相似文献   

3.
马韵 《教育导刊》2003,(7):57-59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国家经济水平大大提高,然而相伴而来的却是国内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由于贫困,不少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多为黑人家庭和少数民族族裔家庭的子女)往往被排除在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之外。由于很难获得与一般儿童同等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机会。这些孩子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许多不良因  相似文献   

4.
幼儿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许多孩子由于在家中娇生惯养,缺少与同龄人交往,任性、唯我独尊成了当今许多孩子的特点.多数幼儿园、家长对开发幼儿智力比较重视,却很少考虑如何使孩子学会同情、关心和帮助别人,忽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孩子逐渐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作为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并且将爱的教育贯穿在幼儿整个生活之中,为孩子创造亲切、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孩子在充满着爱的精神环境中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5.
齐冰 《教师》2010,(13)
幼儿期又称学前期,是幼儿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幼儿性格形成的时期.父母应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和能力,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温馨、充满爱和关怀的生活环境,同时注意有效地控制和减少不良环境对孩子发展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了解、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做好家园沟通工作,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在对幼儿家长问卷调查时发现,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普遍重视对其子女智力发展、学科学习、健康状况方面的培养和经济投资,但在孩子社会性行为培养、个性品质教育方面却普遍存在着问题,如对孩子的任性、不尊重长辈、自私、缺乏责任感等重视不够,以至于儿童行为问题有上升的态势。儿童行为问题绝非与生俱来的,也非孩子所处环境的必然,只是其所受到的不恰当、不完  相似文献   

7.
《家庭教育》2009,(9):4-5
家庭物质环境是指在家庭中孩子经常接触到的人.事,物等,其对幼儿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无形中塑造着孩子的品德与素质。当今,无论是《儿童权利公约》等国际性文件.还是《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等我国纲领性文件,都要求家长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以确保幼儿得到充分而和谐的发展。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单昭娜 《新疆教育》2012,(17):110-110
幼儿3岁前基本上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在此期间,由于家庭、社会环境以及教育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或由于幼儿自身身心发展出现的某些障碍未能及时得到妥善的消除等原因,幼儿会表现出一些品德方面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好哭、说谎、胆怯等,小班幼儿表现尤为突出。小班幼儿争抢攻击行为对同伴和集体的学习、生活妨害最大,假如争抢行为不及时矫正或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得当,这些孩子很可能成为“问题儿童”。笔者尝试运用正强化理论矫正小班幼儿的争抢行为作了一点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近几年来,随着素质的发展,学校教育抓得很紧,学校的"三关"工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留守儿童的教育在学校中占了相当的分量。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为了生计,长期在外打工,对孩子的交流太少,家庭教育十分缺乏。一些留守儿童家长把对子女的教育只寄希望于学校,自己却成了教育孩子的"远方看客"。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孩子成才,学校和家庭都有义务和责任。因此,家长们应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倾心培养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在此,我对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0.
林静 《文教资料》2009,(23):164-166
本文作者通过认识幼儿园环境的教育价值,提出了为充分实现环境对于儿童发展和教育的潜在价值,教师应关注环境创设,并在创设环境时以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和教育目标为导向,重视儿童主体作用的发挥:环境创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让"记录展示"、"促进交往"成为环境创设的特色,发挥环境教育的功能:创设对幼儿的认知具有激发性和指导性的环境;创设富有"家庭"氛围的良好的物质和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11.
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论是《儿童权利公约》等国际性文书,还是《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等我国纲领性文件,都要求家长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以确保儿童个性得到充分而和谐的发展。进入21世纪前夜的上海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如何?有哪些资源还需开发?如何利用才能更好地提高幼儿的发展水平?2000年5月我们就此随机抽查了普陀、闸北、杨浦、南市、浦东、南汇6个区县141户幼儿家庭教育的环境,现将调查结果及教育建议阐述如下; 一、通过家庭成员结构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 核心家庭主要是由父母和孩子两代…  相似文献   

12.
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头脑中写满了问号,"好问"是幼儿的天性,对幼儿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在当今注重创新的时代,问题意识对于发展儿童的心智,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幼儿园环境是满足幼儿各种活动需求,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最基本保障.现实幼儿园环境的"受命模式"表现出规定性、技术化和"花盆环境"的特征,这样的环境结构忽视对儿童的理解与尊重,阻断了儿童与环境的交流沟通,降低了儿童对变化环境的适应性,异化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的.幼儿园环境的生态建构要在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将生态意识整合到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过程中,突破"规定性",减少技术的干预,构建一个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动态环境.生态学视域下的幼儿园环境是基于儿童生活需要,儿童邀请多元因子参与的交互空间,它是以儿童为主体的环境形态,呈现出自主性和生活化的构造特点.  相似文献   

14.
大自然是幼儿的活课堂,让幼儿在大自然中"深呼吸"才能解放孩子的天性。追随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我们对幼儿教育有了新的思考:教师应是幼儿"生命的牧者",自然教育课程要培养亲自然、乐探索、爱生命、尚创造、善生活的儿童。那么,如何基于儿童立场,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开发自然教育课程,我们做了几年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在我园深入研究苏州市"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教育公平的策略研究"的基础上,积累了大量的实施微观教育公平的方法和策略,如重视一日常规,让幼儿在爱的熏陶下健康成长;给予均等机会,让幼儿在多彩的舞台上张扬个性;运用适度偏爱,让特殊孩子得到应有的发展;应对教学不公,让所有孩子获得自主的发展等策略,并通过老师在反复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提升经验,把这些经验再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促进幼儿的最优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芳 《教师》2015,(1):75-76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本能,如一缕春风,吹拂着每个人的心扉;如一股清泉,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关爱教育是幼儿园品德教育的切入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关爱也如此。""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为幼儿创设表达情感、与人交往、关爱他人的机会,使幼儿在点点滴滴的感受中学会关爱。《弟子规》是从孩子对父母的关爱说起,循序渐进地提升孩子的  相似文献   

17.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指南》中还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所以,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能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适合幼儿游戏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富生翠 《学周刊C版》2015,(9):112-113
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本文主要阐述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过程中,影响幼儿心理"安全感"的现象和应对措施。一是"安全感"需幼儿教师营造,幼儿的"安全感"不需要教师的专制、拒绝否定和"拔苗助长";二是"安全感"需幼儿自己打造,"安全感"拒绝幼儿发脾气与迁怒、不良习惯、包办代替;三是"安全感"需幼儿园创造,为教师工作与发展营造一个和谐适宜的学校氛围,创设一个为孩子发展服务、体现"幼儿是主人"的环境。有了心理"安全感"教育氛围,才能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达到真正的健康。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可见环境是幼儿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孩子无声的老师。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应积极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楼道作为幼儿园环境的一部分.天地虽小.却发挥着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为了让这个小天地能有更大作为.我们充分利用楼道长廊的资源优势,让每一块墙壁.每一处空间都会"说话"。一、楼道里"读"绘本。绘本是最适合孩子的读物.故事语言很简洁,画面生动,有的甚至全篇没有一个字.但孩子  相似文献   

20.
流动幼儿是一个城市学龄前儿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地方政府负有责任为流动幼儿提供充足而有质量保证的学前教育机会.对鞍山市城乡结合部两个区的调查表明当前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然入园率较高,但以入收费低廉、条件一般的民办小规模幼儿园为主,所受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家长为孩子提供的学习资源很匮乏,家长不仅缺乏对幼儿园教育的正确认识,而且缺乏正确教育孩子的能力与技巧.为保障这部分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地方政府首先应将流动幼儿教育纳入全市高质量高标准发展基础教育的整体规划中,大力发展公办园,扶持民办园,改革教育财政投入机制与方式,坚持贯彻落实"三统一"原则,以保障流动幼儿学前教育公平.此外,地方政府、社会与社区还应多方开展关爱和帮扶流动幼儿及其家长的活动,以促进他们时城市的认同与社区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