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与妻子背井离乡,去到了别处。他整天呆在家里自责,要不就到庙里忏悔,请求菩萨原谅。他妻子见他这样,就说:“你不能整天无所事事的,既然已经捅了娄子,就得快想办法补救。”再说齐王见南郭先生不见了,心中犯疑,想:“幼时常听父王称赞南郭先生竽吹得好,可现在怎么不露脸了呢?”于是,齐王叫来了军士,让他们去寻找南郭先生。“让南郭先生回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听他吹竽了。”齐王想着,便又去听竽独奏了。说南郭先生聪明,的确不假。他痛下决心,要好好地拜师学艺,学会吹竽。在当地还真有一位会吹竽的老师傅。南郭诚心投入他的门下…  相似文献   

2.
战国时期,齐国的君王非常喜欢听吹竽合奏,好吃懒做的南郭先生想办法混进了乐队,他不懂装懂、摇头晃脑,装出一副行家的样子。不久老齐王死去,新齐王只喜欢听吹竽独奏,南郭先生这下心虚了,害怕会露馅,于是连夜逃出了皇宫。南郭先生比喻无才而占据其位的人。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了伪装。看看我们的身边,如南郭先生般的现象还少吗?认识上——捧着铁饭碗。很多进入教育行业的人一心想获得稳定的铁饭碗,自身并不具备一个教育工作者当有的信仰和热情,仅仅满足  相似文献   

3.
早上,老师给我们讲了个《滥竽充数》的故事.有个叫南郭先生的人,根本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装模作样.因为原来的皇帝喜欢合奏,他混得不错.可是,新皇帝要求乐师独奏,南郭先生当然不能胜任,只好偷偷地溜走了.……  相似文献   

4.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大意是说:齐宣王爱听吹竽,每次由 300人组成的乐队一齐吹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里面凑数,照样得到赏赐。宣王死后,泯王继位,要每个人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就逃跑了。后人就用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每次重温这一故事,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想到几千年来,“南郭先生”一直在人前难以抬头,恐怕今后也将成为永恒的笑柄且永无出头之日,就替他感到可悲。禁不住想问一句:谁造就了“南郭先生” ?当然是齐宣王 !…  相似文献   

5.
师:(对照板书)了解了南郭先生吹竽的遭遇,你们想知道他后来的情况吗?……  相似文献   

6.
话说南郭先生逃走后,官兵一直在追查他的下落。南郭先生怕极了,便隐居深山。南郭先生整日里惶惶不安,茶饭不思,难以入眠。他躺在床上想: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如今可怎么办啊!南郭先生叹了一口气,可除了拍脑袋还是拍脑袋。想来想去,他最后想通了,只有一个办法:我一定要学会吹竽,没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天地》2004,(7):70-71
南郭先生逃回家里,他懊悔地想:早知道有今天,我就在齐湣王登位之前逃走了.现在,南郭先生再也不能吹竽了,以后可怎么办?他想了很久,决定去学作曲,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8.
南郭先生本不会吹竽,只是因为送了厚礼,走了后门,才得以进入齐宣王的三百人大(形型)乐队,每月享用丰裕的薪金。可惜好景不长,宣王忽然归天,继位的滑王却要一一听之,南郭先生就有些见不得真人,于是乎逃之夭夭。//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竽,通常是三百人的大合奏。因为他给予乐师非常优厚的待遇,所以一个叫南郭的人尽管并不会吹竽,却也混进了乐队。当乐队演奏时,他就站在队伍里假装也在吹。没有人注意到其实他连一点声音也没吹出来,所以南郭也享受到和其他乐师一样的待遇。宣王死后,他的儿子渭王继承了王位。他也喜欢听竽,可是他喜欢听独奏,让乐师一个个吹给他听,于是南郭不得不逃跑了。  相似文献   

10.
南郭先生回到家,妻子问他:“你怎么回来了?”南郭先生说:“别提了,在以前的大王那儿演奏,我可以装模作样,滥竽充数;可如今的大王却喜欢我们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没办法,只好逃回来了。”妻子对他说:“既然你已经知道错了,就应该改改,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南郭先生听了妻子的话,找了一个吹竽的名  相似文献   

11.
滥竽充数     
齐宣王喜欢听众吹竽,他经常让三百人坐在一块儿吹。他喜欢听齐奏。一位叫做南郭先生的人,盘算了一番,认为他去吹奏再好不过了。实际上,南郭先生一点也不会吹,但是他想国王不会叫人一个个地吹。因此,当他和其他人一起吹的时候,国王不知道他究竟吹了没吹,而这种吹奏使他能在那儿享用很多美餐。他对国王说:“我吹得非常好。”国王说:“好吧,你可以坐下和他们一起吹。”这个人很高兴,没想到这么容易就在这儿找到了一个位子。他谢了国王后就坐下了。把竽放在嘴边,假装吹奏。这么多的人一块儿吹,国王不知道谁在吹谁没吹,也不知道谁吹得好,谁吹得不…  相似文献   

12.
南郭先生出逃的消息在社会上传开了,齐湣王知道后龙颜大怒,正要下令缉捕他,大总管连忙劝阻:“南郭先生欺君犯上,罪该万死,但是皇上您想想,如果他不会吹竽的真相传出去,百姓岂不笑话先王?”齐湣王转念一想,对呀!曝光南  相似文献   

13.
且说南郭先生从王宫里狼狈逃出来以后,一路靠讨饭度日。这一天,他来到一座破庙里,饥寒交迫,再也走不动了,只觉一阵晕眩,便倒在了一个角落里。回首往事,南郭先生心中好像打翻了多味瓶———喜、恼、哀一起涌上来。喜的是从此不必再提心吊胆、装模作样地吹竽了,恼的是齐湣王搞什么花招,偏爱听独奏;哀的是自  相似文献   

14.
滥竽充数     
齐宣王喜欢听乐师们吹竽(一种中国古代乐器的名称,很像现在的笙)。他总是要三百个乐师一起吹竽。南郭先生(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请求为国王吹奏,国王高兴地答应了。并且他的年俸禄和其他乐师一样。  相似文献   

15.
话说南郭先生逃走之后,就与妻儿背井离乡,狼狈地逃到了国外。 南郭先生没有工作,只能靠积蓄来维持生计。可是,这样坐吃山空,也不是办法呀!因此,他决定学个看家本领——吹竽。  相似文献   

16.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齐宣王讲排场、喜欢听乐队一齐吹竽的特点,暗示投机钻营的南郭先生有可乘之机.板书"齐宣王、听齐吹".二、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南郭先生怎样利用机会,投机钻营,装腔作势,滥竽充数暂时成功.板书"鼓"、"捂"、"装腔作势"、"混"、"得到很高待遇".三、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齐湣王"喜欢"听独吹"的特点,暗示  相似文献   

17.
作文范围一事一议作文要求能提出论点,列举论据参考题目一、从下面列出的问题中,选做一题。 1、课外阅读是否影响学习 2、怎样正确对待分数 3、学生要不要做家务劳动二、下面是一则寓言,读了以后,以《“滥竽充数”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齐宣王叫人给他吹竽,每次总是叫三百人一齐吹。这时有个南郭先生,去见宣王,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宣王很高兴,给他的待遇同那几百个人一样。宣王死后,(?)王登位。他喜欢听独奏,叫那些吹竽的人,一个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原来不会吹竽,这时只得偷偷的逃掉了。训练提要一、弄清什么是一事一议。同学们常常会遇到一件事情或一个问题,产生感想或意见,把这件事或这个问题以及自己对这件事或这个问题的看法告诉别人,用文字把这些内容写下来,就是一事一议。  相似文献   

18.
某教师教五年制小语第八册29课《滥竽充数》,当讲到尾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时,有个学生想象说:“以后南郭先生拜师学艺,日夜苦练,精通了吹竽技能,重新参加了乐队。”教师大为高兴,表扬这个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想象。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试然这个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但想象却不含理.黑格尔指出,想象“要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3,(A0):37-38
<正>〔咀嚼文字〕:可笑的南郭先生。苏教版第九册教材中有一则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读来使人回味。特别是读到文章结尾处"南郭先生只好逃走"时,学生窃笑不已。是啊,插图中那个满面羞红,掖竽暗蹿的南郭先生真可笑。〔放飞想象〕:南郭先生逃走后……开怀大笑的孩子让我也忍俊不禁,心中不由闪过《娜拉走后怎样》。对,我们也来一篇《南郭先生逃走后怎样》——"同学们,齐泯王喜欢听人单独吹竽,南郭先生只能灰溜溜地逃走  相似文献   

20.
贵刊1989年第6期发表陈忠老师的文章《想象不能离开理性》(以下简称“陈文”)。文章认为,学生由“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这个结尾想象到“以后南郭先生拜师学艺,日夜苦练,精通了吹竽技能,重新参加了乐队”是违背理性的,是不值得称道的。笔者对此持不同看法。诚然,想象“要求助于理性”,想象不能悖离理性。这里重要的问题是对“理性”一词的理解。笔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