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它能驱使人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缺少问题意识而要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是完全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吕渭源 《湖北教育》2004,(21):15-17
(四)鼓励批判与拒绝批判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的本质是拒绝。科学有两性:稳定性、发展性,科学精神不仅是维护、证实既定真理的正确性,而且是发现、挑剔它的局限性。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就是科学精神。发扬科学精神,就要善于发现别人看不到、想不到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敢于打破规范、  相似文献   

3.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何处入手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困扰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问题。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的解答的历史。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主张“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有问题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事实上,真正的创新,真正的科学发现,往往起源于提出一个独特的、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按照心理学上的解释,问题意识是指…  相似文献   

4.
创新意识是从怀疑和提出问题开始的。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其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在思维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新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对于创新学习而言,首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果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5.
易君 《中外教坛》2004,(1):55-57
科学就是探索。身边的科学是儿童最想知道的,也是最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实践是认识的第一源泉。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桥的科学,去感受发现的乐趣。在观察、思考、实验、制作的实践体验中激发学生自行探究的热情,获得科学真理,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科技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朱文兵 《继续教育》2001,15(2):41-41
一、创新精神的内涵 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创新意识、科学的探索精神和献身精神。只要具备了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渴望才能激发起创新的激情,为创新活动提供动力。浓厚的兴趣,是创新意识的基础;独立性和批判性是创新意识的重要特征。创新活动是开拓未知的活动,要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科学的探索是艰苦的,需要有顽强的毅力和吃苦的精神。丁肇中教授说过:“选择科学就要准备吃苦。” 二、教书育人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学校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时候要加大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教师在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培养创新意识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因为只有具备较高探究能力的学生才能够从已知的问题出发,通过比较、分析进行科学的猜想、归纳,使问题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里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8.
李其静 《教师》2012,(21):115-115
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精髓。美术学习是一种创造艺术形象的实践活动,美术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兴趣,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问题意识是研究和发现问题的动态过程,它是科学创新精神的源动力,其实质是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9.
“问题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出自觉反映的心理过程,它是揭示问题本质的发现过程,是研究和发现问题的动态过程,它是科学创新精神的原动力。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促进高中学生进行生物学科的探究性学习。很多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存在着以下误区。  相似文献   

10.
科学课程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没有问题就谈不上探究。纵观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无一例不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青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不能发现问题就淡不上创新。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11.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网络中的教育博客来引导和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它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患、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简要分析了物理实验的地位、作用 ,探讨了物理实验对学生关于真理标准判别意识的培养 ,对学生工作态度、坚忍不拔精神、敏锐洞察力、严密逻辑推理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求实精神以及掌握科学方法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功能。  相似文献   

13.
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及其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有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才能将培养创新人才的工作做到实处,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科学创新的前提。文章还讨论了考试制度、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等有关问题,同时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4.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提出问题与发现问题,养成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原动力,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着眼点。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教学,精心设置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四)鼓励批判与拒绝 批判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的本质是拒绝。科学有两性:稳定性、发展性,。科学精神不仅是维护、证实既定真理的正确性,而且是发现、挑剔它的局限性。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就是科学精神。发扬科学精神,就要善于发现别人看不到、想不到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敢于打破规范、不按常规出牌,敢于说"不",敢于拒绝同学、教师、课本。  相似文献   

16.
<正>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启蒙课程,由多个科学探究活动构成。而问题意识则是探究活动要跨出的第一步,是学生思维的起始、创新的源泉,贯穿科学探究全过程。问题意识不但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创新热情,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该在科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目前教学由于教学设计的局限、问题情境的单调和学习  相似文献   

17.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内在的创新冲动释放出来,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直至获得新的发现。正如陶行知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启迪科学探究精神之本,开发创新潜能之源。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质疑欲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虽说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已逐步摒弃了只注重学…  相似文献   

18.
创新始于质疑,知识源于问题.新课程标准倡导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如何利用化学学科实验的特有功能,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实施"三步走"战略,下面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倪珍珠 《考试周刊》2009,(27):161-162
当前,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我国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改变,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而言,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因此,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体现了个性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又可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创造思维,所以在科学课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文从营造民主土壤。强化意识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形成;教给学生提问方法,促进问题意识的形成;活化思维方法,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四个方面,介绍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科学和精神是一对孪生姐妹。科学是发现,精神就是发展;科学是发现真理,精神就是传播真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这些为人熟知的词汇,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时代风貌。国家要有国家精神,企业要有企业精神,科学家要有科学精神,甚或我们每个人要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发展的支柱、腾飞的动力和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