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徐渭深受明代中后期心学哲学思想以及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深刻地理解和同情女性遭受压迫的悲惨命运,大胆地肯定女性的主体性地位,塑造了具有独立人格和思考能力的女性光辉形象。徐渭创造了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颠覆了传统的缺失独立意识的女性形象,塑造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女英雄,肯定木兰具有的武艺和才华,是对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壁垒的反驳,具有进步的意义。最后以木兰回归传统的婚姻生活结尾,削弱了木兰自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带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木兰形象得以进入文学视野,绝不是文学创作中一次偶然的灵感迸发,而是诞生于战乱频仍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女性独立、崇尚武力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中。《木兰诗》的教学探究木兰形象的生成语境,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解读文本和品析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木兰诗》一课中关于木兰这一人物的形象定位,大多数语文教师认为木兰是一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而对木兰的女儿情怀,要么一点不涉及,要么蜻蜓点水。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如果仔细研究教材,就会发现文本中除了写木兰备战、木兰征战这两个环节之外,其余的环节都是围绕着"木兰是女郎"这句话展开的,全文突出表现了木兰的女性形象。从《木兰诗》创作的背景来看,南北朝时期正是我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佛教思想在当时对儒家"孝道"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4.
王树娟 《海外英语》2011,(9):314-315
花木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传奇女性形象,南北朝民歌《木兰辞》记录了中国最早的木兰故事,宣扬了中国的忠与孝的传统思想。1998年,根据木兰故事改编的迪斯尼动画片《木兰》,重新塑造了具有女性主义精神的花木兰形象,引起了一些中国学者对迪斯尼花木兰的解读。该文从美国迪斯尼动画片《木兰》入手,主要从女性主义的研究角度来考察花木兰的新形象和其寻求自我的女性主义意识,并通过中西文化背景下对花木兰新形象的解读,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冲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5.
尹玉珊 《广西教育》2012,(22):63-64
《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流传广、影响大的乐府民歌,被收入现行的语文课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从诗歌对木兰家庭的描述可以看出,木兰不是一位大家闺秀,而是一个长于农家、以耕织为生的普通女性。这样一位普通女性,却替父从军,做出了一番不普通的事业。这样的一位女性形象,根植于北朝尚武的社会风俗中,却又高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6.
如果从性别、家国和战争的角度切入,结合社会与时代特征、作者风格、文类特点来梳理木兰故事的现代化过程与视觉化表现,将会有不同于往昔的发现.木兰在晚清时成为了女性国民、民族英雄的典范,但多部影视作品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特质;木兰女扮男装的银幕形象普遍女性化,代表了木兰的扮装与从军只是临时僭越了身份;文体上从诗歌、戏剧到电影的发展,木兰故事也从奇趣喜剧发展到悲剧史诗,呈现多样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它记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了瑰丽的传奇色彩。这首民歌塑造了木兰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形象:她既是娇美的女性又是矫健的勇士,她既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既热爱亲人又勇于报效国家。当战争结束她得胜归来后,她不慕高官厚禄,甘愿回乡过普通人的生活。几千年来,木兰这一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而这一形象的成功  相似文献   

8.
《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士人形象,真实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风神面貌。但是《世说新语》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群体同样值得关注,她们与以往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总体来讲,可以从德行、才智、叛逆、胆识等方面加以认识。分析这些个性化的女性形象,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文化心理和社会风气,进而从侧面折射出与前代相比,魏晋士人在女性观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赵琪 《现代语文》2009,(11):17-19
本文以男权社会文化为阐释语境,理清木兰形象要素的主导性特征和结构关系,再结合文本的独特的叙事方式,可以确定木兰是一个按照儒家礼教规范塑造的新型理想女性,她既才绝明异,又恪守四德。  相似文献   

10.
《木兰诗》情节完整,它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有时“惜墨似金”,极其简练;有时又“泼墨如水”,尽力铺排。它紧扣“木兰是女郎”来刻画木兰心理,塑造性格鲜明而又有血有肉的木兰形象。正是因为木兰既有英雄之气,又有儿女之情,才使得这一形象更为鲜活、丰满。它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使用了民歌中常用的一问一答、连锁、排比、重叠等手法,语言也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1.
《木兰辞》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从结构主义叙事学来分析《木兰辞》中的女性形象,木兰不仅是被父权制社会所建构的理想形象,由于作品的"民间"性质,木兰更闪烁着女性意识的光彩。  相似文献   

12.
重读初中语文第二册的《木兰诗》,从美学角度去审视木兰,蓦然感受到她是我国古典诗歌中阴柔与阳刚之美结合得最完美的女性艺术形象。柔美的木兰。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大多以柔美姿态出现,诗中常常浓墨重彩地渲染女性如花似玉的容貌美,艳丽闲雅的体态美,雍容华贵的衣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三首乐府诗:《木兰诗》、《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它们最令人回味、称道的就是塑造了三个光辉的女性形象。说起乐府女性,人们首先映现且必定想到的,就是木兰、罗敷和刘兰芝这三个典型。也只有她们把乐府女性的美推到极至。  相似文献   

14.
张助良 《成才之路》2010,(36):I0008-I0009
《木兰诗》历代被奉为经典之作,本人主要从国家意识、战争罪恶、家庭责任和人性本真之间的关系出发来探讨木兰这一形象的人生追求和命运选择的必然性。即战争的罪恶使木兰选择了替父从军;大智大勇使木兰放弃了荣利;人性的本真使木兰选择了回家。  相似文献   

15.
《木兰辞》作为木兰故事的开端,成为了历代木兰故事改编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和总结了不同时期木兰故事文本中的木兰形象基础上,认为花木兰身上的社会性呈现出了一种下降趋势,并且花木兰社会性的丧失在清代的木兰叙事文本中体现最为明显。本文将清代木兰社会性丧失的原因归结为时代特征与社会性别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问:我们读了《木兰诗》后,对木兰这一形象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木兰体现的是壮美,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木兰是一位柔美女子。哪种看法对呢?  相似文献   

17.
邢旺昌 《现代语文》2007,(7):104-104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木兰诗》中的木兰、《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多见的光辉的女性形象。在她们身上,除了蕴涵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之外,还表达了古代人民群众对女性性格理想化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中的女性鬼魂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保留下来的一百多部剧本中为我们展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是一大批鲜活的女性形象,而其中更为特殊的是女性鬼魂形象的塑造。文章从女性鬼魂形象分类和女性鬼魂形象的艺术特质两大方面来论述这一特殊的形象类型。主要讨论了冤鬼形象、情鬼形象及其舞台表演的形象性、思想感情的复杂性,以及这些女性鬼魂形象中所浸染的社会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随着木兰形象的传播,木兰已成为河南虞城的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本分析法,研究木兰形象中的文化符号问题,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木兰诗》虽然只有短短的300个字,但是刻画了木兰勤劳、勇敢、机智、爱国、爱家、不慕权财的栩栩如生的形象。木兰应该是那个时代妇女光辉形象的一个代表和楷模。可是诗中对木兰出生入死、十年征战的艰苦生活仅仅只用了30个字进行高度的概括,而对木兰替父从军的思想斗争、积极的准备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