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诗学的角度重新探讨鲁迅的小说。鲁迅小说的诗学品格主要体现在意念化的诗学思维,回忆的诗学机制,象征的诗性话语,第一人称诗性叙述。  相似文献   

2.
在俄苏历史诗学发展的脉络上,形式主义学派直接继承并发展了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他的学生直接承继他的理论并发展创新;借用维谢洛夫斯基关于艺术形式演变的观点,提出了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诗学理论;从维氏对于诗性语言与散文语言的语源学究和区分受到启发,提出诗性语言和非诗性语言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时光小老人在《无名的裘德》中不是最主要人物,他出现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但是他的悲剧加深了小说的悲剧性。同时时光小老人是这本小说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一个人物,他不仅代表了哈代的宗教观念,对陈旧宗教思想的批判与思考,而且时光小老人就像是裘德的一面镜子,他代表了主人公裘德的悲剧命运以及失败的婚姻。该文从亚里士多德《诗学》理论视域下,运用悲剧的反转、发现以及苦难这三个悲剧成分来分析印证时光小老人的悲剧性以及在小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由于社会、身世、性格、气质等原因,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呈现出浓郁的悲剧性意蕴。在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悲剧性意蕴突出体现为具有多种形式的悲剧,充满诗性的审美色彩。悲剧形式主要有四种:无知的悲剧;好梦难圆的悲剧;社会黑暗的悲剧;死亡的悲剧。而诗性则表现为温厚的牧歌情调和淡远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礼记·月令》长期被视为历法、政令作品,其诗性品格则被遮蔽。如果借用文化诗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发现《月令》的诗性品格主要表现为:自然时序演进为伦理秩序,《月令》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容充满了诗性智慧;杂用三言、四言诗体,并以必要的散体叙事勾连其间,拥有较为明显的诗体结构形式;四时意象的运用产生了丰富的宗教象征和政治象征意义,《月令》诗意深厚高古。《月令》诗性品格的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四时意识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诗性化小说的典范,作者运用神话和梦境烘托神秘的诗性氛围,琴棋诗画等艺术活动点染诗意的情趣,对场景人物的诗化描写使小说充满了诗的空灵。在灵性飞动中演绎一幕幕哀艳动人的悲剧故事。诗性的艺术美境,使小说写人状物尽显诗情;携诗入文、化用诗境,文显诗性;最重要的是优美的诗境与人物的悲惨结局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加码了对龌龊现实的否定。  相似文献   

7.
D.H劳伦斯是一位具有原创性思维和表达的小说家。其小说《虹》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与意大利哲学家维柯在《新科学》中表述的诗学理论相呼应。维柯认为诗性是一切人类文化生成的根本。劳伦斯在《虹》中以诗性思维、史诗结构、意象化语言及诗性化人物丰富了小说这一艺术形式,使其成为一部诗性化的文学巨著。  相似文献   

8.
蜿蜒推进的悲剧情节、荒诞扭曲的悲剧性格、底层挣扎的悲剧形象是北村小说的总体悲剧美学风格,该风格完全契合亚里土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六要素里的情节、性格、形象三要素的论述。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念为视点看北村小说的悲剧精神,既深化了对北村小说悲剧性风格的研读,也阐释了亚氏悲剧理论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相似文献   

9.
小说诗学是小说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关注小说中的一切是怎样(how)被小说家写出来的。从小说诗学角度分析《安德鲁斯先生》,在其形式层面可以看出作者福斯特的象征手法的绝妙运用,以及“牵手”在文中体现的情感物化现象,他们都帮助福斯特捕捉到了期望之外的希望,人道主义的创作哲学使得他能够超越其创作极限,再造辉煌。  相似文献   

10.
刘璐 《文教资料》2013,(20):12-13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被称作体现了爵士乐时代精神的“伟大的美国小说”。文章通过探讨书中不同人物和场景的象征意义,表明主人公盖茨比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感情生活的悲剧,而且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悲剧,象征着梦想与现实生活的冲突,是美国梦的幻灭。  相似文献   

11.
挖掘和创造生活的诗意,对其进行富有诗意的阐释,是奥尼尔悲剧所努力追求的。强烈的情感注入、对隐藏在生活背后“神秘”的认识与表现、对人物身上梦幻色彩的诗意揭示以及富于象征意蕴的戏剧意象的运用,营造出诗一般的抒情氛围,使《旅程》这部现实主义的自传体悲剧,呈现出诗化的品格。  相似文献   

12.
诗化意识本身并没有直接导致哈姆雷特的悲剧,但却赋予了他独特的生存状态和世界观,进而影响了他在命运面前的选择。深入探索诗化意识在哈姆雷特悲剧中的意义,是理解整部作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托马斯.哈代在《苔丝》和《卡斯特桥市长》的创作中,大量运用象征手法,渲染了小说的悲剧气氛,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烘托出命运的主题,强烈地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文中探讨了这两部小说象征艺术的三个方面:地名象征、环境象征和动物象征。  相似文献   

14.
论李商隐诗的象征艺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商隐不仅在写作中大量运用象征手段,而且在象征艺术方面有许多创造。他能娴熟自如地运用整体象征手法。个性化和朦胧化是李商隐象征喻象的重要特征。李商隐诗“深情绵渺”的独特诗风和诗歌“多义性”特征的形成,都与其有意识地创造性地运用象征手法有密切关系。此外,李商隐诗中的象征还与比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抒情手段存在密切关系。理清这些关系,有助于加深对李商隐诗象征艺术成就和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大凡伟大的悲剧之所以能成立,就在于它没有解救之道。对于海子而言,他短暂的生涯中,实际走的是一条“不归”的诗学道路,即从对神圣乡土的怀吻到逃离现实的逼仄,从原始赤贫的生命冲腾而起直面内在生存的爆裂。在这条不归路上不断地闪现着弥散于大地的美学风景:乡村神圣、逃亡冲动、原始主义和内在爆裂。这些风景就是潜隐在海子诗歌中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6.
西晋太康诗人左思不但重视对前代文学遗产的继承,更注重创作上的开拓创新。其《咏史诗》八首创成一体,垂式千秋,尤体现在对传统的突破与艺术的创新方面。文章指出左思这方面的成就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全新地审视和观照历史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取境;往古世界与诗人自身遭际之间的象征关系;熔建安风骨与正始诗风于一炉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李贺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位风格独具的诗人,在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仕途苦闷等各种不幸的命运遭际下,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诗歌创作之中,以之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因此,李贺诗歌所呈现出的悲剧精神是由内而外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这和魏晋以来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正是由于李贺在诗歌中高扬个体的主体意识,使得其诗歌创作的取材和艺术表现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长远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在众声聒噪、诗歌日益边缘化的时代,白连春带着泥土的芬芳,孤独偏执地行吟于乡村与城市,以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书写着农民、大地、庄稼、以及漂泊中的孤独和血泪,以他特立独行的诗歌创作塑造了一个大地之子形象,显示了一个诗人不屈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南阳盆地的神话说到底是一则关于爱的叙述,当“爱”变成宗教,就产生悲剧,南阳盆地的文学世界里始终氤氲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悲剧气氛。迥然不同于传统史诗型叙述,周大新的非历史叙述在《第二十幕》里臻于成熟。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艾青曾选择桂林作为将近一年避难的驿站。同时,这一年也成为艾青诗歌创作生涯的一个黄金点:不少诗歌作品既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又能顺利保存至今。仔细分析艾青诗歌得以传承的原因,可以发现其中之一得益于他在诗歌意象具体化方面所下的功夫,而比兴手法的使用令其增色不少。作为艾青诗歌意象系统组成部分之一的"比兴"意象,主要可以分作三种类型进行更进一步地探究:象征型意象、比喻型意象和综合型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