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聚焦于50年代归国的留美科学家。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这批科学家的命运体现在对政治与科学、去国与归国、个人与国家等多重相互交织的选择之中。他们大部分是抗战胜利后,通过国民党政府组织的留学考试出国的。50年代他们中很多人想回国为新成立的共和国服务,美国政府禁止他们回中国大陆,他们却想方设法,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中国。这些科学家在新学科的建制化、科学人才的培养以及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方面,尤其其中有些科学家在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制订和"两弹一星"的研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批科学家在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反右和文革中受了很多冲击,有人被关入监狱,甚至有人自杀。在这批科学家身上能够见证科学与政治复杂的关系,能够见证冷战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唯诚 《知识窗》2010,(8):46-46
科学家认为.接下来的十年.一些重大的科学问题将得到解答.人们的生活质量将得到提升.科学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重大的变化.下面是科学家们对未来十年科技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预测.其范围包括生命科学、互联网和日常生活等等。  相似文献   

3.
《科学中国人》2012,(10):58-65
一、首届科学传播人颁奖盛典介绍 首届科学传播人颁奖盛典,从"科学与人"出发,在全国科技周期间首次推出北京地区科学传播界的年度盛会。本次活动将于2012年5月20日9:00—11:35,在农业展览馆新馆开幕举办。  相似文献   

4.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很少提到"经济"、"经济学"等术语,暗中却采用了经济学的话语方式来解说科学的动态过程。库恩探讨了竞争、垄断、分工与专业化等在提升科学效率方面的重大作用。他还探讨了科学家的问题选择以及在范式革命时期的理论选择,探讨了理性科学家在理论选择中的貌似的非理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和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双百"方针。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即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前身),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着手制定中国第一个中长期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相似文献   

6.
李鸣迪 《百科知识》2010,(12):23-24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的一些老话如"信则灵"、"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都得到了科学的解释。为什么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久前出版的国际神经科学刊物《神经元》刊登了中韩科学家对记忆的最新研究成果。科学家们发现,  相似文献   

7.
日美俄联合研制新型机器人日本、美国和俄罗斯三国拟定联合开发一种名为"强力衣"的新型机器人。据介绍,构想中的这种新型机器人将用钛合金等新材料制作。"强力衣"机器人的外形象一件硬壳状衣服。人可以完全"钻入"其内部,人和机器人合为一体,人的动作可以被机器人...  相似文献   

8.
2011年11月,荷兰和日本科学家人工合成出可在雪貂之间传播的致命流感H5N1病毒株,引发了轩然大波,支持者和反对者阵营都提出了鲜明的观点。科学研究的速度和公共安全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围绕着这一问题也引发了关于科学伦理和科学监管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假如将近代科学诞生以来著名的科学家召集一堂,其中多数必定是欧洲人,如果把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的科学成果汇聚一起,里面也必定是欧洲人创造出来的多;但是如果把上个世纪、特别是二战以来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请到一起,把二战以来的科学成果汇聚一起,欧洲的优势明显不再。  相似文献   

10.
2011年是陕西省宝鸡市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宝鸡市委确定的"转型突破年"。全市各级科协组织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集智创新发展,努力为实现宝鸡市"十二五"规划高点起步尽心尽力。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奋力推进"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工作过去的5年,市科协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客观地看,科协工作平台仍显薄弱,科普设施相对落后,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工作手段不多、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中国人》2011,(23):43-43
2011年12月1日,中国科协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主题为:“弘扬钱学森科学精神,推动科协事业科学发展”。钱学森同志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历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名誉主席.为中国科协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苍蝇不只人见人打的害虫,它也能为人类设计新一代灵巧机器人和21世纪无人驾驶汽车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依据。法国科学家多年来一直从事下一代灵巧机器人的研究工作。大凡从事过机器人研究项目的人都知道,当代的机器人最大的缺陷就是太笨拙,这是由于机器人的视觉传感器和机械反应传感器不灵敏引起的。此外,指挥机器人动作的“大脑”——计算机无法正确处理有关信息也是造成机器人笨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但一直没有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法国科学家另辟蹊径走仿生学之路,把研究的对…  相似文献   

13.
科学博客作为科学工作者的知识管理系统,为加强科学家同行之间的交流,拉近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促进公众科学的建构,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搭建了平台。解读科学博客的传播模式,探讨科学博客传播中的问题,对于科学博客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机器人也称为自动机或机械手、机械臂,发展至今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所谓机器人,就是指那些有特定功能的自动机,它是机电一体化的,具有人工智能因素的20世纪80年代的高技术,是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专家预测,21世纪将是机器人技术革命的世纪,机器人作为全面延伸和扩展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手段将实现"当代最高意义上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15.
韩锋 《科学文化评论》2004,1(6):109-113
科学活动是科学家个人或科学共同体有目的的行为(无论是功利的还是非功利的),因而它就离不开人的动机、情感、态度的支配,而这与一个人持有的科学信念密切相关。科学发现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理论假说的选择过程,而科学家所持的科学信念更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信念(或信仰)在科学中是有地位的,  相似文献   

16.
在机器人研究领域,科学家的终极梦想是设计出像人的机器人,不但有人一样能自主思维的大脑,而且要像人一样行动自如,而不是看上去动作硬梆梆的。最近,美国《科学》杂志就公布了一些学习人类行走的机器人的图片,这些机器人可惟妙惟肖地模仿人类的行走方式。可伸缩小腿人与传统的机器人的一个明显不同之处就是人的身体部位能伸缩。科学家现在已经突破了这一点,开发出了新型的蹒跚学步的类人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可以像人那样伸缩小腿走路,并能保证不会摔跤,而传统的机器人行走时小腿不能提起来,只能以左右摆动的方式来迈步。在最近召开的第191届美…  相似文献   

17.
那些领导科学潮流的主要发明,许多都不是由有着高薪厚职的专业科学家完成的,而是由那些既有天分又没那么多思想束缚的业余或"外行"人士完成的。比如,发现天王星的是一位教堂风琴师,而复印机是由一位律师发明的,发明彩色摄影的人则是一位钢琴师……的确,这样的事例着实不少。  相似文献   

18.
周英 《金秋科苑》2011,(6):86-88
美国医学专家近日研制出一种能够消除大脑痛苦记忆的新药物。该发现为饱受战争记忆摧残的士兵和暴力事件的受害者们带来了福音,它也能使人摆脱与恋人分手所带来的苦恼。"存储"痛苦记忆的蛋白质位于大脑的恐惧神经中心,但该蛋白质容易发生变化极不稳定,因此可以通过使用药物的方法进行永久"删除"。目前,科学家将药物在小白鼠身上做了实验并收到了良好疗效,科学家们相信此药物用在人类身上同样效果显著。人们常说最痛的莫过于心痛,而伤得最深的又往往是心伤。也许大部分人都会有一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心中有着不愿触碰的禁区。我们总是努力在忘却痛苦,呼唤谁能"给我一杯忘情水"。科学是否能够如我们所愿,永久的删除那些痛苦的记忆?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于常海教授和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韵教授。  相似文献   

19.
美国人曾经准确地预言了朝鲜战争,在当今的种种预言更是异彩纷呈。其实,早在一百年前他们就已有极大的预言兴致。 100年前的预言 1884年2月美国芝加哥举行了一次世界博览会,美国报刊协会邀请了74位科学家对未来世界作出预测,并将此写成信密封,留待100年后的人们拆看。此信现已公布于众,  相似文献   

20.
《预测》1984,(Z1)
机器人大量生产和拥入工业部门,代替人从事有害的生产活动,是新的工业革命特征之一。 1982年美国对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曾用特尔斐法作过预测。预计今后十几年里,非伺服、不可编程序的机器人将绝迹。到1995年,95%的工业机器人为智能、万能和可编程的机器人。其中一项具体预测是,到1990年机器人中25%有视觉功能;20%有触觉功能。在新型装配机器人中,45%为可编程序系统。日本机器人协会预测:八十年代将是日本机器人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有一家日本机器人公司今年将在东京附近建立一座国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