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上期,国际知名公共外交学者南希·斯诺(Nancy Snow)在与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访谈中,探讨了公共外交前沿发展、中国国家形象建设以及公共外交底层信任创建等话题。在本期中,斯诺教授从神经科学、媒体变革、媒体与恐怖主义、软实力等角度,探讨了公共外交在新媒体环境当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以及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公共外交所展现出的一些新的研究和实践操作维度,并就"巧实力""战略叙事"、2016年美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实践的发展在全球"新公共外交时代"的宏观语境下进行,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一体化的外交布局"对过去五年的外交工作进行了总结。其中,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即是"全方位""多层次"特征的重要表现之一。本文认为,基于国  相似文献   

3.
正在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关于公共外交的"目的性"存在一定争议。许多国家主张以政府为主导,发起外交项目,以影响国际舆论为目的,为自身营造有利的政治舆论环境;另一些国家则主张以国民而非政府为主要推动力,开展有意义的文化外交活动,从而提高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存在感"。在公共外交领域,"政治舆论外交"和"文化存在感外交"都扮演着各自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从"政治舆论"与"文化存在"这两方面来诠释公共外交的  相似文献   

4.
正伴随"走出去"战略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力实施,中国对外投资正处于急剧增长的通道,企业海外投资也日益成为中国国际存在及其国际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企业公共外交增进中国国家形象进而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正成为当今中国外交的重要课题。企业公共外交就是一国企业为了改变外国公众观念、塑造自我良好国际形象而开展的信息、知识和价值传播活动。与传统单纯的企业公关不同,企业公共外交的建构与实施基于  相似文献   

5.
任晶晶 《对外大传播》2013,(7):31-32,34
文化是公共外交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目标和任务。但是,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不得不面对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  相似文献   

6.
精品展柜     
《对外大传播》2011,(5):64-64
《中国软实力:传播中的公共外交》 作者王坚是南加州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副教授,长期致力于国际传播、公共外交,以及品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有相当丰富的著述。该书就中国在软实力建设中做出的努力,中国公共外交系统的扩张,中国的形象设计及其影响,成长中的中国政府发言人体系,中国的企业外交,海外华人、互联网在国际上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对外大传播》2011,(1):44-44
近日,“友谊论坛2010——公共外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主题为“和平发展与公共外交”。此次研讨会旨在从更高的境界、更宽的视野、更深的层次解读公共外交这一课题,以不同交流方式将一个真实的中国介绍给世界,从而推动我国公共外交事业更加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8.
言论集纳     
正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教授陈雪飞在《国际论坛》2018年第4期发表的《美国与俄罗斯在中国的竞争型公共外交——基于两国驻华使馆新浪微博的分析》一文中认为:尽管"新公共外交"的理念更注重对话与合作,但竞争型公共外交依然是各国处理彼此关系的常用手段,社交媒体为这种竞争提供了新的场域,各国都希望借此影响受众。  相似文献   

9.
<正>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承办、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研究院协办的2017首届中国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学术年会于6月24日-25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紫金港国际饭店召开。年会开幕式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研究委员会秘书长、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韦路教授主持。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中国全球传播治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近年来一个广受关注的概念,公共外交本身直接与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等问题相关,因此在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但是长期以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学术界,对于公共外交的研究多停留在概念分析、行动呼吁、案例综述的阶段,公共外交的研究对象在不断增加,但研究方法中普遍缺乏范式构建,也缺乏更加详尽的量化分析和历史比对,对于一些经典案例,如乒乓外交、推特外交等案例的研究也还是停留在案例描述上。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开创了一系列新实践、新经验。做好相关理念及实践的对外阐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助于增强我国在海外舆论场的话语权,提升中国对国际社会的道义感召力,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舆论环境。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国际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外交、官方对外宣传平台、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的协同发力,整合多方资源,打造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国际传播格局。具体而言,要强化共享理念和多元共识,引入"议题管理"新思维;探索多音齐鸣的"复调传播"模式,形成不同层面的"和声"和"共振";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广泛而有效的全媒体传播;调整对外传播的受众定位和思路,坚持"精准传播"和"分众传播"。  相似文献   

12.
正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国际传播生态,也将公共外交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数字公共外交"(Digital Public Diplomacy)也相应呼之欲出。数字公共外交不但对传统公共外交形成延展,其传播主体也从政府主导走向共同参与的多元行为体。我国政府近年来特别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从公共外交着眼,加大了对外传播的投入,形成了以国家传统媒体为主的对外传播格局。随着互联网成为信息及文化传播的新平台,数字技术正在改变国家软实力的构建方式。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及数字化媒体平台展开信息与文化的国际传播,正成为多国  相似文献   

13.
<正>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当作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迫切需要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正>以往对于公共外交的应用,大多数是国家层面的外交战略和国家形象战略规划的一部分,但是随着2016年公共外交学界对于"新公共外交",即非政府层面普通民众的公共外交活动的密切关注,公共外交具备了拓展其应用场景的条件,可以成为推广城市形象的有力工具。在这个过程中,切实发挥城市外宣部门"牵头抓"的总作用,整合城市品牌信息和相关职能部门工作,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对外传递出统一的、持续的、有效的城市形象内容,  相似文献   

15.
正近些年,民粹主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在全球兴起,而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在受到以中国为首的强国的挑战。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快速改变全球的传播生态。国际形势、科学技术的变化,都对公共外交的理论、实践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2018年至2019年,国际学术界对于公共外交进行  相似文献   

16.
李倩 《对外大传播》2015,(1):27-29,1
加强对外话语研究,对外形成中国特色核心话语的完整表达和准确阐述是当前对外说明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中国的对外话语体系还不够完善,影响力与我国现有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匹配。为此,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翻译协会和中国网合力打造了权威解读当代中国核心话语的多语平台——"中国关键词",该平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政治建设""国际形势和外交战略"等五个专题的首批77条核心词汇进行权威解读和阐释,并以中、英、法、俄、阿、西、日等七个语种全球同步发布。其以多语种、多媒体方式向国际社会解读、阐释当代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思想文化核心话语,为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思路和核心理念搭建了一个窗口和平台,成为构建融通中外的政治话语体系的有益举措和创新性实践。  相似文献   

17.
后疫情时代与后特朗普时代,中国应当充分认识到疫情和民粹政客对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带来的冲击,主动从中找出新的切入点和增长点,从环境、疫苗及社交媒体"信息疫情"等主要全球性挑战突破,以城市外交塑造"乐活中国"新形象、强化疫苗外交的语境化思维、构建多元传播主体协同的有机网络,锐意开创对外传播和公共外交的新局。  相似文献   

18.
<正>公共外交与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塑造的密切关联使其成为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热点。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近年来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让公共外交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话题日益丰富。继去年相关的研究论文数量显著增多后,2016年国际学术界对公共外交的关注程度又攀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以《地区品牌与公共外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程度日益深入、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当下,公共外交作为与国家形象、国际传播息息相关的概念,其重要性与受关注程度不断上升。各国公共外交的实践活动蓬勃开展,相应的学术研究亦逐渐增多。通过对近几年国际学术界对公共外交研究的跟踪,我们发现自2012年公共外交论文发表高峰后,2013年、2014年公共外交领域的学术研究数量曾有所下降,且概念较为繁杂、体系较为欠缺。  相似文献   

20.
大型活动与城市之间具备极强的关联效应,已成为打造城市形象的重要路径。以进博会为例,融媒体传播矩阵的构建助力城市形象"出圈",同时其国际化传播手段创新也促使城市名片"出海"。大型活动在树立城市国际形象方面具备机遇和优势,但也面临"蒙特利尔陷阱"、突发事件破坏形象、忽视国际受众反馈等问题。在以大型活动为契机提升城市形象时,需因地制宜,在大型活动中着力推广地方城市品牌;政企与民间团体多方参与,共同助力城市形象建设;利用大型活动,积极开展面向国际的城市公共外交;开辟国际传播新媒介,让城市形象走向世界;及时获取国际受众的反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