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古至今,无论是"蒙学"之理,还是"幼学"之说,古诗词的学习倍受推崇。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基本围绕"明诗题""知诗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背诗句"等环节进行,固化的教学流程,往往带来学生的学习疲倦;单调乏味的背诵常常让他们心生厌恶,有"被学"之困。究其根本不是传统教学环节的问题,而在于课堂中学生大多处于"听众角色",诗词体悟很多时候停留在"解释"层面,更有将诗词文本拆零让学生"盲人摸象",使得原本完整成体、充满情趣的诗词艺术被解剖为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诗词的音律美、修辞美、意境美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2.
学生作文呈现"无德行""无生活""无生命"的"三无"现象,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灵性的保护和培育,使得学生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趣""言之有味""言之有理",使学生的作文具有灵性美。  相似文献   

3.
段落是由句到篇读、写的重要过渡。本文以《庐山的云雾》的"总分式段落"教学为例,谈谈推开段落教学的"三重门":得意,感悟构段的"言之有序";得言,习之构段的"言之有物";得法,迁移构段"言之成文"。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旧体诗词是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典范,但旧体诗词格律严,不易学。当今写旧体诗词可以严守"诗谱""词谱"规定的格律,也可以放宽格律尺度,而且放宽尺度是旧体诗词的发展趋势。放宽格律尺度是旧体诗词"改造"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读写课程内容包括:读"自编教材",写"读书笔记";读"当代名家",写"作品简介";读"泰州名人",写"名人传记";读"千里历程",写"山水游记";读"励才校园",写"母校留言";读"主题美文",写"升格作文";读"经典影片",写"微型作文";读"古典诗词",写"现代小诗";读"专题名言",写"凡人名言"。这一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语文这门学科厚实丰盈起来了,激发了学生巨大的潜能,"共生"出了强大的精神磁场和语文学习力,达成了"读写共生"。  相似文献   

6.
唐跃 《教师》2013,(24):125-125
教师是"蜡烛""春蚕";教师是"梯子""渡船";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灵魂的工程师。韩愈在《师说》里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培根说:"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陶行知强调:"先生不应该去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去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相似文献   

7.
正关于"美"黑格尔这样说道:"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而美也是到处显现的,人类本性中就有普遍的爱美的要求。"正是这种爱美的要求或追求,使人流连在古典诗词"美的旋律""美的意境""美的情感"当中。而要承载诗词的美,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美的容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谓美的容器是指美的教学形式。教学形式的美与教学内容的美相互融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呈现"美"。另外,托·阿奎那认为"美"中一个要素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的搭配,只有教学中"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统一,  相似文献   

8.
正文言教学的现状是"言""文"分离文言教学之"文""言"之争由来已久,就当下教学状况来看,家常课多重"言"轻"文"——文言实词、虚词、词的用法、句式特点一一道来,此种"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将文言等同于外文来教,目标直指"考试"与"分数";公开课则多重"文"轻"言",执教者抛却烦琐的各类文言现象,着重分析情感、主旨,知人论世,与讲解一篇现代文并无二致,其目标重在"好看"与"热闹"。  相似文献   

9.
进行高中古代诗词意境审美教学,可从诗词文字(语言)入手,通过朗读吟诵,去想象"言"所明之"象"(画面),再通过"象"去感受"象"所存之"意"(情感),即引导学生理解"此时""此景"中的"此情"是什么。但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诗情之中的,作为高中生,诗词的理解应该更进一层,因此,在进行意境分析时,还要注意"缘情悟理",即领悟诗词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10.
古典诗词是凝练的画、浓缩的歌,蕴含丰富的美学价值。在课堂上,教师应以美形、美情、美理等板块组合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它的和谐之美、生命之美和存在美,使学生从"言"到"象"到"意"到"群落结构"进行触摸、感悟,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美有更深、更广、更立体的领悟,体会到潜藏的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11.
抒情散文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应把抒情散文的各种读法交错使用,体会其语言的"形象之美""神韵之美""逻辑之美",从而与文本展开意境性对话;以读代讲,精美讲读,从而与文本展开理解性对话。只有这样,才能对抒情散文进行合理的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12.
正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蕴含丰富,发人深省。本文以"粗读诗词""精读诗词""研读诗词"为依托,对小学古诗词教学进行分析。一、粗读诗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诗词,他们自己会掌握一些基础知识。我国的古诗词意蕴深长,内容上蕴含深刻的哲理,形式上充满着美感,尤其是节奏美在朗读中最先体现,多朗读,能够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在初步朗读中,学生对古诗词会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一定的语感和对文字的感悟,甚至能感受到作者深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卢锡泽 《新作文》2022,(1):56-57
一、读《庖丁解牛》也,非《养生主》也 我们学习《庖丁解牛》,印象深刻的有"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成语;有庖丁"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解牛神技;有庖丁解牛的"三种境界";有超越技艺层面"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解牛之道"……这些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美国教育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特...  相似文献   

14.
古人在用诗"言情""言志"的时候,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曲折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含蓄"。在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注意到作品中的"含蓄之美"。一般而言,含蓄美在诗词中的体现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形:  相似文献   

15.
言与意具有非一一对应性,它为古典诗词“味”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古典诗词在言意关系的张力系统中,具体呈现出素美之味、比喻象征美之味、含蓄之味和醇美之味四个层面。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感受美、展现美、创造美;要让学生耳濡目染,在语文课堂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净化、美的味道。学生经历初读感知课文,读中有"量";精读感悟课文,读中见"巧";诵读拓展课文,读中传"情",就能读出语文的味与美。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先生提出了"三美论",即好的译本应当体现出"意美""音美""形美"。该理论指出,在进行诗词翻译时,应当尽可能地传达原作的艺术魅力,必要时可以突破原作的形式和内容。《琵琶行》作为中国古代诗词的代表,在文学性和艺术性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本文以《琵琶行》英译本为例,浅析"三美论"在诗词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正>现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青春相册"谈谈读学教学。自读针对教材中的浅显内容,让学生在自读时用笔勾画出来,强化对小知识点的记忆。如教材第36页"11岁""17、18岁春期""少年""成年"等。小组读要求小组整齐读学,体现读学之美。主要是针对较长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加深了解并尽快掌握。如教材第36页"青春期产生逆反心理……青少年身上"和"从某种意义上讲……蒙上阴影"等。通  相似文献   

19.
要我们语文老师在观念上明白"语文,姓语名文",在行动上尽力激发学生兴趣,让其开"悟",引导学生真读、真说、真写、真对话,就一定能事半功倍,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本文谈了让学生早日"开悟"的几个方法:一是紧扣一个"读"字,以"读"开悟;二是紧扣一个"诵"字,以"诵""开悟";三是紧扣一个"说"字,以"说""开悟";四是紧扣一个"练"字,以"练""开悟"。  相似文献   

20.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展开联想,品味意境""读中感悟,激发情感""多媒体展现,如临其境"三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小学语文古典诗词学习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