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诗集《恶之花》中的组诗《巴黎风貌》,最能代表诗人波德莱尔对都市世界的观感与体验,敏锐地捕捉了现代文明的缺陷与都市病,通过兼及巴黎都市从整体宏观到具体标志微观的空间书写,从丑陋的事物中开掘新的审美意象,对乌托邦的美好世界、人的现实沉沦及都市病予以诗意呈现,展示出色彩浓丽的都市画面,既在参与都市生活的诗意书写中获得了审美超越,又开启了诗歌的"空间书写",是波德莱尔现代性观念的诠释,创造了一种新的与现代性相联系的"瞬间体验"审美范式,达成了对都市现实和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2.
联想型意象,是诗人感受事物、体味情思时引起了联想而形成的,因此它是一种复式层次的意象。如“群山环抱的盆地/是一个绿色的摇篮”(艾青:《维也纳》),“头颅深处/一层层乌黑的煤慢慢形成”(江河:《从这里开始》),“呵,如果你能复活,我愿托起你起飞呵/我年轻的心,就是那奋起献身的燕子!”(王家新:《历史博物馆的青铜奔马》)。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言此见彼,彼与此结合为一种艺术状态,丰富了诗中的审美色彩,也  相似文献   

3.
我看诗歌中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指蕴含作者情感的事物的形象,它是审美性的。古典诗歌境界实际上是意象的世界。意象是组成意境的单位。鲜明独特的意象体现诗人的个性风格。意象的内蕴机制是单一的、确定的。意象不等于意境。意境是意象元素组合后,通过联想和想象拓展出来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4.
修辞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事物的外在形象特征、暗示事物的本质意义,更用丰富的想象融合主观情感、孕育审美意象,使艺术意象更丰富、更充实,把读者的思维引向更深邃、更宽阔的层面。比拟是诗文中用得比较多的一种修辞方法,它的运用形式是根据联想和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它的艺术功能是鲜明生动地描写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5.
月亮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本文瞩目这一意象,探讨了古代诗人怎样赋予月亮超越时空的人格力量,从月亮来体悟现实社会与自我人生,使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深富人的情感和艺术魅力,蕴含了丰厚的哲理和悠远的文化韵味。  相似文献   

6.
作为“废名圈”诗人里的一员,朱英诞笔耕一生,作品颇丰。《废墟》充分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思想艺术和独特的创作技法。解析《废墟》,可以将这首小诗从历史的湮没中凸现出来,再度被审美,让读者了解《废墟》中的古典诗歌意象的现代性化用技法、现代人文意象塑造的采纳、完整情趣的表达方式、自由和谐的形式技巧等诗歌艺术。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古典抒情诗以其丰富的回忆性的审美意象成就了东方诗美的神采。那些闪烁异彩的诗篇,正是因了其中的回忆性的审美意象而平添了令人沉浸其间的无限魅力。在诗人的回忆性意象体验中,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时,诗人进入一种超越层次的高峰体验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得诗人的情感体验超越了物象、超越了个人情感、超越了历史时空,个人心灵与人类历史沟通,由物会心,由象生意,由物知天,由天而悟的体验天地万物、宇宙苍生,变有限为无限,化瞬间为永恒,进入一种与天地万物融而为一的“宇宙大化”之境。  相似文献   

8.
创作于40年代的张爱玲小说《金锁记》,历来是人们评论的一个焦点。小说借助于意象、暗示、联想等现代技巧,表现出现代人的孤独、苦闷、焦灼、异化、精神家园的荒芜与危机。在平民化、世俗化的审美追求中,隐含着现代人的严肃思考和深沉的悲悯。正是这种现代意识,使得张爱玲的小说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形象的创作,是诗人头脑中的意象和客观现实中的物象相融合并互相激荡升华为诗中的审美意象,进而与审美物象水乳交融生成了超越客观物象,超越主观情意,超越了宇宙、天地、万物、历史、时空的融而为一的诗歌艺术形象,使诗的光晕获得了永恒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美学角度阐析了《文心雕龙·物色》篇的理论内涵。本文指出“物色”的意思并不等同于“物”,而侧重点在于事物的外在形态(形式美),即在于自然事物的样态与人的情感结构的对应性。作者认为:《物色》篇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物感思想,同时,又第一次完整地表达了物──情──辞三者关系,描述了从“诗人感物”到审美意象物化的过程,这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理论突破。文章指出:刘勰关于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分析,不是一般“物感”,那样只注意物对心的感发,视主体为被动接受,而是在强调“物感”的同时,还强调了心对物的驾驭与统摄,把“随物宛转”和“与心徘徊”视为不可偏废的同一过程。由此,阐发了“兴”的主体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11.
“同光体”闽派重要诗人陈宝琛在他的《沧趣楼诗集》中留下不少关切民生,关心民瘼的诗篇。他的诗作,在内容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优秀诗歌关心人民疾苦,同情人民苦难,揭露批判邪恶势力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展现出诗人在由清末向民初过渡的社会转型期,在遗老心态支配下的多元复杂的情感渊薮。诗作在艺术性方面取径宋诗,熔铸古今,以散为骈,平易中见奇崛,是一位在“同光体”闽派诗坛众多诗人中独标高格的扛鼎诗人。  相似文献   

12.
意象是中国诗词的基本审美单元,明月意象是李白诗歌中使用较多的意象,蕴含着李白的生态智慧,从生态视角对李白诗歌的明月意象进行解读,以此展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关系,解构李白明月意象构成的新鲜生动丰富的生态世界,为李白的诗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词擅长通过对具体物象的现实描写联系意象达到抒情的目的。而意象图式理论强调的是思考时用我们的身体体验形成的形象生动的内心图像,这点与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意象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鹤雀楼》一诗为例,尝试解释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意象图式,从而从意象图式的视角分析《登鹤雀楼》一诗不同翻译版本的得失。  相似文献   

14.
作为美国诗歌史上唯一可同华尔特·惠特曼相媲美的伟大诗人,狄金森的诗歌以想象丰富,意象奇特、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著称。从狄金森诗歌意象涉及最多的自然、情感、宗教入手,寻找其诗歌灵魂的吉光片羽,探寻这个敏感与敏锐的女诗人之魂。  相似文献   

15.
围绕学者、诗人叶维廉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以及诗歌翻译等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思想情感线索是"游子之思"和"心之郁结"。通过剖析叶维廉前后几个阶段的现代诗歌创作历程与文学批评,可以看出叶维廉在古典与现代、故土与漂泊问题认识上的思想根源。推之开来,古典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歌赖以生存的古典性和人文性,在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存在一些类似思想蕴涵上多元化有余、而"郁结"厚重不足的问题,现代诗的古典性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6.
汉语诗歌的功能、形态都受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留学运动和传教活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留学运动和传教活动是中国接受外国诗歌影响的最重要的两条途径,它们打破了中国诗人唯我独尊、汉诗不与世界诗歌同步发展的局面,使新诗革命成为世界现代诗歌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教活动不但为中国人创造了接触外国诗歌的条件,而且面向平民大众的传教方式还促进了白话及无韵诗的产生,极大地催生了白话诗。  相似文献   

17.
“长吉体”诗歌形象,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古典诗歌整体风格上的差异。诗人选择了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来重组世界的方式,通过非“物态化”的审美追求,汹涌澎湃的浪漫激情,含蓄鲜明的诗歌意象,使其作品具有了现代派诗歌的某些特色。  相似文献   

18.
古典诗词教学面临着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而形成古典诗词特色教学的研究课题。该课题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其学习的过程中授之以基本且行之有效的学习研究方法,最终使其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个教学目标的实现,关键是要还原古典诗词鲜活的生命力,将之看成是古代诗人生命意志最直接而生动的再现,并进一步通过对诗人创作个性的把握来逐步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从而实现并超越预定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在目前古典诗词的教学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授之以有效的学习方法,最终使其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和审美素养。要解决这个研究课题,关键是要还原古典诗词鲜活的生命力,将之看成是古代诗人生命意志最直接而生动的再现,并进一步通过作品中字词的解析、意象的把握来逐步建构学生关于古典诗词的知识体系和审美素养,从而实现更高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吴兴华一方面在“新月诗派”的余波中重现形式秩序的试验,另一方面,又综合了“现代诗派”的现代“诗质”的探索,并以其一个独立个体的自觉,担负起了继往开来的文化使命,在认同形式的规范和约束下,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之上,把模糊的概念和界限发展成型,从而促进了诗人和读者共同中介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