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孟子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教育功能,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与从政人才的培养,教学方法,教师工作等四个方面说明孟子对孑子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特别着重孟子在教育理论上提出许多创新观点,丰富了孔子教育思想,从而推进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在教育功能问题上,孔子认为,人的个性形成是通过学习和教育来实现的,从而肯定了教育的功能。孟子进一步指出,教育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否则人就不能超出一般动物,从而肯定了教育在提高人的价值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陈国安 《教师博览》2013,(11):57-58
<正>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一位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尊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孟子的生卒年似乎不如孔子那么确切可知,好在由于年代久远,一般的读者对此并不关心。读《论语》,会觉得孔子是一个温柔敦厚的长者,而读《孟子》,会觉得孟子是一个充满着英雄气概的壮士———孔子似乎总是说"你可以慢慢来",孟子则一再强调"至大至刚""养浩然之气"乃至"舍生取义"。在孟子看来,圣贤乃"与我同类者",自己努力去做,一定也会成为圣贤,因为他相信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  相似文献   

3.
学习这个概念来自孔子,教育这个概念来自孟子,学习和教育的根本是做人,做人的根本是乐。学习,教育,乐,是一气呵成的人的本性的实践,这个人性实践之乐是自然的,平静的,不是外力加上去的。孔子并不必然是道德圣人,而是在学中实践快乐的人,因为孔子摸到了天教人做人的意思。我们做人,是接着孔子、孟子往下做人,接着孔子、孟子摸天的意思,接着孔子、孟子实践人性的乐。人不能违天,天也不能违人,在教育普及的岁月,天为人存在,不是人为天存在。以人为本,应该是以人为天。  相似文献   

4.
朱恒林 《中国教师》2009,(Z1):462-463
<正>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作为一种美德,那是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但是孔子认为那时的人是少有这个美德的,而且已经是很长久的时间了。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和运用中庸这一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力求培养出符合中庸,无过与不及的人。他的这一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并将之发扬光大,其中的仁爱为本、因材施教,人人皆可为尧舜、持之以恒、为民制产、环境对人的影响等教育思想具有丰富的特殊教育智慧,并且有着不少可以供香港,乃至全国教育界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正>又该说说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了,这次说孟子与荀子。孟子与荀子虽同是儒家,但观点对立:孟子主性善,而荀子主性恶,但他们殊途同归,都重视教育且都是大教育家。把他们放在一起来比较,也应该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一、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孟子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其他学者相比,有一点不同的地方需要指出,  相似文献   

7.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一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自古至今对其的理解和解释都有所差异,笔者结合历史资料与各家之说,认为这句话最合理的解释是孔子在批判使用俑殉葬的人,应当解释为"第一个使用俑来殉葬的人,应当会灭绝子孙吧!"体现了孔子对人生命的尊重。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至圣"。其地位的确立与孟子等人对其形象的圣化密不可分。在《孟子》一书中孔子被视为圣人,且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文章分析了孔子在《孟子》一书中的形象,及其被圣化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一、把握学生心脉,发扬乐学精神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学习使我们出类拔萃、与众不同!过去如此,现在更是如此。孟子认为,一个人只要真诚,就会发现内心有一种自我要求的力量,提醒和督促自己去做该做的事。该做的事可以总称为"善",其内容是需要教育来界定的。这样的教育人是坦荡荡的,是俯仰无愧的,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同时也是快乐无比的。笔者通过2003—2006年教硕  相似文献   

10.
脑筋转转转     
1.孔子与孟子有什么不同? 孔子领儿子在身边,孟子把儿子顶在头上。2.岳飞的《满江红》几乎人人都能吟出几句,可你知道为什么把不及格的考试成绩单也称为《满江红》吗?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论坛》2013,(9):68-69
正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汉族,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受业子思(孔子的孙子)之门人"(《史记·  相似文献   

12.
"自得"二字最早出现在《中庸》第十四章中,然后又出现在《孟子》中。孔子本人没有提出"自得"概念,但这不妨碍他的思想尤其是教育思想中浸透着这种方法的精神。在孔子与弟子们"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充满着对"个我"的强调与尊重",自得"是儒家教育方法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提出过很多深刻的思想,两千年来不断给人以启迪。孟子提出"性善""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不仅通过自身实践授徒讲学,培养出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当时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七篇,留于后世。他的教育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聂春衡 《湖南教育》2003,(22):48-48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道德的培养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十分形象地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孔子、孟子、荀子很重视环境的重要性。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们个体上存在的差异,主要是由人们所处的环境、习惯各异所致。孟子的“明人伦”的教育方式,指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将个体人格置于日常人伦的网络之中。荀子认为,“居必择乡”,说的也是生活环境、社会风俗习俗对人本性的重要影响。一、重视…  相似文献   

15.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教育机会均等”是世界各国追求的教育目标。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倡“有教无类”。主张人人都应当受到教育,不要区分类别。这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一思想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教育公平是中国人追求世界“大同”的内容,教育公平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6.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教育机会均等”是世界各国追求的教育目标。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倡“有教无类”。主张人人都应当受到教育,不要区分类别。这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一思想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教育公平是中国人追求世界“大同”的内容,教育公平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7.
关于陶冶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冶教育,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中就很重视。孔子提倡用诗歌、音乐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孟子非常重视环境对人的陶冶作用;董仲舒明确提出了陶冶的概念,他认为,人的性情“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始乱之所生,故不齐也。”意思是说,人的不同性情都是陶冶的结果。在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许多人文主义教育家都很重视陶冶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今天。陶冶已成为德育和美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8.
初识经典孟子,名轲,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相似文献   

19.
为师之乐     
孟子有“君子三乐”说,第三乐为“集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他认为教育工作也是享受人生快乐之事。教育之乐之所以由孟子提出,与孟子乐于读书并善于读书有很大关系。先秦诸子中,孟子是最讲究读书方法的人。  相似文献   

20.
美育也称为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体现了中国语文教育的民族化的特点,美育思想源远流长,孔子在我国最先提出了"诗教"的主张,他认为通过诗歌教育的熏陶感染,能够培养人"温柔敦厚"的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