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贞 《寻根》2008,(3):33-39
敦煌文献中,我们常常在一些行政文书、书信和物资消费账目中看到各种非常形象的鸟形押记和图案,作为某人身份和署名的一种标记而使用,法国学者艾丽白(DanielleEliasberg)称之为"鸟形押"(<敦煌汉文写本中的鸟形押>,<敦煌译丛>第一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由于鸟形押使用的时代为10世纪中期归义军曹氏统治敦煌以后,因而成为曹氏统治敦煌的标志性符号.  相似文献   

2.
王晓平 《寻根》2009,(1):60-65
敦煌民间建筑风俗中,在上梁之前,有唱上梁文的风俗仪式;文人写的上梁文,则从南北朝时期便已出现,后唐李琪,宋及以后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张耒、陈师道、程俱、孙觌、朱熹、刘克庄、文天祥、元好问、张养浩、虞集、苏伯衡、吴宽、释澹归等人,都留下过上梁文。后世这些文人上梁文远绍敦煌上梁文文体,有些则多少注入个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正>一个学者都是喜欢书、爱护书的,在我接触的老一辈学者当中,大概季羡林先生是我所见到的一位最爱书的人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因为参加季先生在北京大学主持的"西域研究读书班",开始有机会到季先生家里去问学。以后因为先后帮助季先生编辑《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敦煌吐鲁番研究》等书刊,所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季先生在朗润园十三公寓的住所去请益。特别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一  相似文献   

4.
自1982年7、8月間敦煌文學研究座談會以來,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國內報刊共發表有關敦煌語言、文學方面的論文、資料四百多篇,專著、論集、專輯二十多種,充分說明我國敦煌語言文學研究已進入新的階段。 (一)敦煌語言研究敦煌遺書內保存着十分豐富的韻書、字書等方面的文獻資料。遠在1921年,王國維率先抄錄印行  相似文献   

5.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百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于是,一个中国文化界无法放下的问题,再次焦迫地摆在面前:敦煌文物何时归? 敦煌藏经洞是二十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最重大的文物发现之一,同时也是最富悲剧性的。三万多件珍贵文物,流散到十多个国家。这是有史以来出土于一地的文物,经受最惨重的一次文化瓜分。 然而今天,对于敦煌文物的物归原主,我国文化界却依然忧心忡忡,并不乐观。不大相信当初把敦煌文物弄出中国的那些国家,眼下会回心转意,把束西送回来。这因为近三十年,他们对此的各种强辩与巧辩说得实在大多,这表明他们对敦煌文物的占有…  相似文献   

6.
尤澳 《寻根》2022,(2):68-71
近些年来,对于西域特别是敦煌、吐鲁番文献中蒙书研究日益深入,其中又因为敦煌蒙书文献相关图版公布较早、体量较多和类型较繁,敦煌蒙书文献的研究比吐鲁番蒙书文献的研究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7.
编後     
讀者從目錄中可以看出,這一期的敦煌學研究和中國藝術研究是兩個重點課題。敦煌學的學科很多,季羨林教授主持的筆談,分別從語言文學、宗教學、唐五代宋初西北史研究、唐代均田制研究和敦煌目錄學五個方面,報告了這門專學近年所獲得的成果。姜亮夫先生的文章,係根據在1988年國際敦煌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而成,相當於一篇縮  相似文献   

8.
流失海外的西夏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金波 《寻根》2003,(5):21-27
20世纪中国在历史文献方面有几次重大发现,这些发现使人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在人文科学很多重要领域有了重大突破,并产生了相应的新学科。其中有的已为学术界所熟知,如殷墟甲骨、敦煌石室文书和大量简牍的发现。然而还有一项重大发现应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那就是上世纪初在西夏黑水城遗址出土的珍贵文书。  相似文献   

9.
酒是高昌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分为葡萄酒和粮食酒。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各种考古探险活动的深入,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等五至七世纪墓葬中出土了大量有关高昌国时期酒文化的实物,墓葬壁画及出土文  相似文献   

10.
吕德廷 《寻根》2010,(2):48-51
<正>画押是在公文、契约或供词上签署自己的名字或画记号,表示认可文书的内容。顾炎武《日知录·押字》(卷二十八):"所谓署字者,皆草书其名,今俗谓之画押,不知始于何代。"虽然我们对于押字的起源不能确定,但可以肯定在唐代已经出现了。敦煌文书中存有大量唐及五代文书,许多公文、契约文书都保留了那段时期的画押。敦煌地区的签字画押应该是沿  相似文献   

11.
煌学者专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从六万余件敦煌文献中,记录梳理出了三百余件唐代至宋代时期的民间结社文献。其中包括社条、社状、社历、社契、社司转帖、社斋文、社邑文、社祭文、印沙佛文、社功德记等。这批社邑书文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中期民间结社提供了极为丰富珍贵的文献。在这现已整理出来的三百余件社邑文书中,有两件妇女结社的文书:即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由伯希和编为第3489号的《戊辰年正月二十四日(旌)坊巷女人社社条》和收藏于英国图书馆东方写本部,由斯坦因编为第0527号的《后周显德六年正月三日女…  相似文献   

12.
龙晦 ,1 92 4年 7月生 ,四川岳池人。 1 94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 ,1 95 0年入西南革大学习 ,1 95 1年在四川音乐学院附中任教。 1 981年为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 ,1 987年为四川教育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文学语言研究会理事 ,四川省中华文化学会副会长 ,四川省语言学会学术委员 ,巴蜀史学会常务理事 ,四川大足石刻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古汉语、宗教与考古研究。主要论著有 :《卜天寿论语写本后的诗词杂录研究和校释》、《卜天寿论语写本与敦煌方音》、《韵学集成与中国雅音》、《论中原雅音的发现及其评价》、《三星堆出土铜像考释》、《…  相似文献   

13.
包山竹简所见楚国的文书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山竹简所见楚国的文书制度陈伟官府文书的撰制和运行,是国家机构得以运作的重要条件。1987年初在湖北荆门包山大墓出土的战国竹简,其中大部分就属于楚国官方文书的实物①。这些文书不仅是研究当时楚国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问题的宝贵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  相似文献   

14.
日前,国务院批准颁布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下称《名录》)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首批《名录》共2392种,,汉文古籍2282部,包括简帛117种、敦煌文书72件、古籍2020部、碑帖73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110部,包括焉耆~龟兹文、于阗文、藏文、回鹘文、西夏文、白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  相似文献   

15.
刘全波 《寻根》2008,(6):48-58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到亚洲腹地探险的热潮,各种名号的探险队、考察队开始在我国西北地区(古丝绸之路沿线)肆意地探险和寻宝,大量文献和文物被发掘并掠夺到世界各地,尤其是敦煌吐鲁番文献,从一开始就被各国探险家所瞩目,成为他们争夺的焦点。下面我们就主要介绍一下英、法等几个国家的探险活动及由此造成的敦煌吐鲁番文献的海外流散状况。  相似文献   

16.
南宋赵汝适所著《诸蕃志》,是研究古代中外关系史的一部重要古籍。近日阅读杨博文先生撰写的《诸蕃志校释》(中华书局,1996年版)一书,获益匪浅。但对该书中的一处注释,却想提出些许商榷意见。《诸蕃志》“大秦国”条末尾引用了唐代杜环《经行记》中的一段文字。其文曰:“拂桑国在苫国西,亦名大秦。其人颜色红白,男子悉著素衣,妇人皆服珠锦。好饮酒,尚干饼,多工巧,善织络。地方千里,胜兵万余,与大食相御。西海中有市,客主同和,我往则彼去,彼来则我归。卖者陈之于前,买者酬之于后,皆以其值置诸物旁,待领值然后收物,名曰…  相似文献   

17.
新疆地区出土的佉卢文文书材料为我们了解三至五世纪鄯善国僧人的世俗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僧人娶妻、收养行为是其世俗生活最为明显的表现方式之一。这一行为的产生受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国家发展需要及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这对以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概述1998年7月,成都市钱币学会由一会员送来十五块鎏金钱树残片及零星碎件,据说在四川茂汶地区出土,同时出土有海贝、黑陶罐等物。经请新津博古工艺所陈一先生修复,成为一株异常稀罕的钱树。(本文图见封二)这株钱树从下到上共有6节,每节左右两侧各有一...  相似文献   

19.
敦煌学包括敦煌石窟、敦煌遗书、敦煌史地三大领域,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敦煌石窟和敦煌遗书。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石窟所组成的佛教遗迹石窟群。共保存有4世纪至14世纪的石窟570多个、壁画近6万平方米。彩塑近30O0身,是一部中古时代跨越干年、绵延不断、传统有序的形象历史。敦煌遗书是指莫高窟出土的4万多件文献,它是中国中古时代最大又最集中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国宝,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座落在莫高窟旁的敦煌研究院就是中国集保护和研究为一身的主要敦煌学学术重地。敦煌研究院的前身为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和敦…  相似文献   

20.
杨宪益 《寻根》2000,(4):78-81
民国十四年《现代评论》周刊第2卷第39期载有杨肇蠊先生的《唐人曹绍夔所知道的同情震动》一文,极有趣味。他关于物理学上“共振”或“同情震动”现象的解释约略如下:“物体的震动可别为二类,自由震动及受力震动。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