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韩婷苇 《百科知识》2023,(11):13-19
<正>2023年的天空将出现很多奇妙而壮观的天文现象,这其中就包括令众多天文爱好者十分期待的日食和月食。今年全球将发生两次日食和两次月食。两次日食分别是发生在4月20日的日全环食和发生在10月15日的日环食。其中,4月20日的日全环食是一次罕见的日食现象,它是日全食和日环食组成的混合日食,被称为“第四种日食”。混合日食看起来是像日环食还是像日全食,取决于观察者所在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日食与日凌     
<正>在浩瀚的天际,尽管各种天体和人造飞行器相距甚远,并且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但在太阳系中,太阳、地球、月亮以及人造飞行器的光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发生作用的,由此呈现的光影奇观令人叹为观止。据称,一个地方的人如果不去其他地方,平均400年左右才能看到一次日全食。2015年3月20日,一次壮观的日全食在天宇上演,但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人无缘目睹这一奇观,只有  相似文献   

3.
每当日全食发生时,白天突然变成黑夜。光芒万丈的太阳被月亮遮住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太阳周围的一圈宽窄不齐的日冕层。还可以看到从太阳表面喷出的巨大火焰,天文学家起名叫“日珥”。你可别小看这个平时不起眼的红色日珥,它能够告诉人们许许多多的信息呢!发生在印度的日全食1868  相似文献   

4.
今年,我國能看到2次日食和1次月食。六月二十日,我國西沙羣島和越南等地可以看到一次長達7分鐘的日全食(在所有日食中全食時間决不会超过8分鐘),在我國大陸上,除了新疆和黑龍江省的北部以外,都可以看到食分不同的日偏食。  相似文献   

5.
《大众科技》2009,(8):1-1
日全食是观测太阳日冕的最佳时机。“中国2009日全食中心线联测项目”负责人之一、江苏省天文学会秘书长李旻7月22日告诉记者,此次日全食观测,他们获得了长达30分钟的连续内冕像。  相似文献   

6.
科技动态     
我国首次获得日食时长达30分钟连续内冕像日全食是观测太阳日冕的最佳时机。中国2009日全食中心线联测项目负责人之一、江苏省天文学会秘书长李旻7月22日告诉记者,此次日全食观测,他们获得了长达30  相似文献   

7.
后人忧天     
45亿年以后,太阳的碳氢燃料燃烧殆尽,这时的太阳处于饥饿状态,它会吞没一切经过它的物体,同时太阳还会膨胀。如果这时地球上还有人类的话,这些人将看不到日全食,幸运的是,他们却看到了月环食,为什么这么说呢?解释如下:现在的情况,当月球处于地球的本影区时,就会出现月全食;当月  相似文献   

8.
如果太阳突然消失,地球还会受到太阳的引力吗?在牛顿看来,引力是瞬时的,如果太阳消失,引力立刻消失;但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引力是光速传播的,因此太阳消失,地球还是会有几分钟的时间受到太阳引力的影响。不过这只是理论,没有被证实。最近,中国科学家先后对中国漠河、非洲赞比亚等地的6次日食进行观测,并分析了全球各  相似文献   

9.
地球重力,是地球对地球上所有物体的吸引力。按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一个物体的重力只与物体质量和它与地球的位置有关,因此,如果在一固定地点物体的重力发生了变化,那真是一件令人疑惑的事。可是,世界就是如此的奇怪,科学家在研究日全食时发现,在日全食发生的过程中,地球的重力会发生突然降低,这就是重力异常现象。日全食期间,重力会出现突然下降,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所有的天体物理学家对此事都无法做出有一定说服力的解释。天文学界纷纷猜测:莫非宇宙间还有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神秘力量”存在?面…  相似文献   

10.
7月22日,我国很多地方都目睹了"日全食"奇观."日全食"的形成,无非是太阳、月球、地球三点一线,月球挡住了太阳光.在这场恢弘的"天体游戏"中,太阳和月球是表演者,而地球不过是一个旁观者.  相似文献   

11.
《今日科苑》2012,(2):62-63
1560年8月21日,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发生了一次日食。由于事前天文台预报了这次日食的发生时间,因此,在那天,人们翘首仰望天空,等待着那一时刻的到来。果然,原本光芒四射的太阳慢慢地缺了一角,就像一块圆形的饼被人咬了一口。接着,缺口越变越大,天色也越变越暗。激动的人们为这一奇观拍手欢呼。  相似文献   

12.
问专家     
正地球轨道需要多大的改变才能摧毁所有生命?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轨道变化对气候的影响还不是很清楚。我们地球轨道的偏心率出现微小的变化就可能引起冰河期。但问题是,多大的变化才能使地球处于永久性的冰河期,或者令地球温度大幅增加,使地球炙热无比,就像现在的金星一样?宜居带是一个恒星周围能保持行星上存在液态水的区域。太阳周围的宜居带(取决于你如何计算它)约为0.95 AU到1.69AU之间,但是由于太阳的大小/活跃度的变化,这些数字可以随时间变化。地球距离太阳是一个天文单位,约为1.5亿千米,所以地  相似文献   

13.
《科协论坛》2009,(8):F0004-F0004
7月22日,万众瞩目的“大日食”终于来到了我们的面前,无论是在全食带现场还是在电视电脑前的公众都感受到了壮观的日全食带给我们的喜悦、激动和心潮澎湃,仅仅闪现几秒的“钻石环”仿佛让思绪穿越了几个世纪。日全食仅仅是留给我们短暂难忘的记忆吗?“食既、食甚、日冕、日珥、贝利珠……”这些天文术语在以前可能令很多公众感到陌生,但是相信只要是经历了7月22日日全食的公众,多多少少都会掌握了这些术语的大致含义,了解了一些相关天文科学知识,这应该就是此次日全食带给我们的另一种意义——科学知识的普及。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当地时间2017年8月21日,北京时间22日凌晨,在以北美为中心的大片区域,人们目睹了一次壮观的日全食事件。此次日全食的最佳观测带恰好覆盖人口稠密的北美地区(从美国西北部俄勒冈州的林肯海滩向东南方向,直到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顿),使得它在世界引发的关注度远超以往。上一次横跨整个美国的日全食还要追溯到1918年。  相似文献   

15.
难逃噩运的地球你能告诉我,在世界最寒冷的北欧拉普兰地区,没有银装素裹的圣诞节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吗?这可不是凭空想象,未来地球真的会有这么热的一天。地球变热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地球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而是因为太阳。太阳作为一颗恒星,会有其死亡的一天。现在的太阳已到中年了,正一天一天步入死亡。太阳在死亡的过程中,由于核反应加剧,自身温度会不断上升,地球大气层温度也会不断上升,以致最后失去平衡。科学家们认为,大约在10亿年后,地球上所有生命都将难以逃脱高温烤炙和灭绝的厄运,而在30亿年后,海洋中的液态水也将被蒸…  相似文献   

16.
此时此刻,就在你的头顶上,地球正在与太阳偷偷地交换着高能粒子! 科学家早就知道,地球的磁气圈里充满了来自太阳的粒子,但一般以为那些粒子是太阳风剧烈的时候被吹到地球附近来的。最近他们才发现,原来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物质交流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在地球靠近太阳的一面,地球磁场紧紧地挤压着太阳磁场,大约每8分钟,  相似文献   

17.
如果我们周游地球,抬头仰望北斗星就不会迷失方向了。但如果想要遨游太空,那该怎么办呢?会"放电"的脉冲星说起太阳,你再熟悉不过了,但说起脉冲星,你可能就会感到比较陌生了。其实,脉冲星并不是我们在夜晚抬头就能看到的小星星,它的资历和辈分,说起来要比太阳还要高很多呢。翻开脉冲星的家谱,你会发现,脉冲星其实是另类中子星,而  相似文献   

18.
<正>地球发出的红外辐射你知道吗?地球本身也是能发光的,当然不是像太阳那样散发着明亮的可见光,而是红外辐射。红外辐射是一种热辐射,如果你把手靠近通电的电熨斗,你就可以感受到电熨斗的热度;夏天城市的晚上,你可以感觉到大地和周围的房屋都是热烘烘的;用人造卫星给地球拍摄一张红外照片,你就会发现红外辐射不停地从地表辐射到寒冷空旷的太空中去。  相似文献   

19.
地球面在接受太阳光照的过程中,存在着光照直射的区域,必然有一条光线与地球半径的延伸线重合,无论传播光线在大气层中是否发生折射,这条光线方向都不改变,这就是大气层传光过程中的主光轴。从高中物理知识中可以知道"大气层对太阳光以及从其他星球射过来的光确有折射作用,天边恒星射过来的光线最多偏转37分,天顶恒星的光线不偏转。"传播光线存在了折射,便存在了人们分析折射过程中的法线,大气层在地球周围以地球重力的吸引而存在,大气层中每一个折射点的法线就是这一点地球半径的延伸线。当我们把发生平面折射的折射面逐渐倾斜,入射角会随之逐渐增大,折射角也会随入射角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折射光线的偏转聚集逐渐增强,这也就是大气层传播折射光线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20.
《科学生活》2009,(7):38-39
2009年7月22日上午,一场壮观的日全食将横扫我国中部长江流域。中国将成为此次日全食白东道主国家。最佳观测点究竟在哪儿?最佳观测点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必须在日全食发生中心带上,如果在日全食带中心线上最佳;第二,日全食的时间要长,起码在3分钟以上;第三,天气状况最关键。此次日全食发生时,越靠近我国东部,看到的日全食时间越长,但时间差不超过1分钟,所以最影响观测的是当地天气情况。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