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阐述了现代教育要健康,顺利发展,必须摒弃传统教育的糟粕,汲取其精华,并克服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所带来的弊端,使现代教育与人的精神建构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守望生命     
王英琦 《武当》2008,(4):44-45
一切宗教都只能在精神生命上使人提升,但不能同时在物质生命上使人超越。诸如基督教的“生命罪孽感”与佛教的“重性轻命”,其教义都建立在因果性的生命不可逆的“人死观”上,都把人的身体人为地分为“灵”与“肉”两部分。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教育方针历来重视人的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重视德、智、体各方面的教育。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影响具有独特而深远的意义。因此教育者在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观的基础上,要认真思考现行学校体育教育并深化改革其教育机制,将学校体育从身体素质的教育层面向人格精神的教育层面拓展,使学生在社会化的进程中达到身心统一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现代人的培养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现代教育。而灌输式的传统教育、应试教育与功利性的现代教育已不能承担培养现代人的重任。因此,教育必须创新,实现对传统教育的超越、应试教育的摆脱、科学与人的融合,才能塑造人的现代意识和现代价值观念,促使现代人的心理、态度、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朝着有利于现代化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内在超越型”的民族性格特征对中国传统体育自身的发展有它消极的一面;“强者文化”赋予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新的内涵,同样也带来了自身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因奥林匹克的介入而充满活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要现代化但不是全盘西化,“邯郸学步”做法不可取;现代化不能使民族精神迷失在“融入”中。  相似文献   

6.
身体作用于精神,人的精神发展不可能超越身体之上。人的精神好坏取决于健康的程度,并影响人的情绪、行动、进取心、事业心和对一切的态度。轻松跑可以使人获得健康的体魄,还能助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7.
在反思现代性的历史背景下,借鉴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有助于我们对体育教育现代化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产生新的理解和诠释。后现代教育理念并非全盘否定现代教育,而是在反思和继承现代教育的基础上有所超越。笔者试图借鉴后现代的思  相似文献   

8.
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德育与美育两者解决的大多是非智力因素的问题,有很大的一致,但德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在规范性教育中使人产生自觉的“信”与“行”,主要作用于人的意识、理性的层面,美育则是在感性层面作用于人的精神。高校德育工作要避免两者之间互相取代的工作偏差。基于对德育范畴的正确理解,才能解决好德育与他育的关系及德育的“信”与“行”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1.生命教育内涵及其意义本文主要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探讨生命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现。笔者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应该理解为:生命教育是以体育教育为手段,在促进生命机体优化的同时,实现个体生命开发的全面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2.体育教学的现状(1)体育教学过程内涵的偏差教学过程注重的是单纯的技能开发,不能使人超越“工具人”的被动、消极状态,主体精神得不到发扬,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价值也被忽视,人的生命智慧已经被生存技能所掩蔽,学生的内在兴趣和需要、学习课程的感受、以及对世界的理解都难以得到关注。(2)体育教学模式“以人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考察民俗体育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民俗体育形式自身的特点和运动主体的身体建构本质,发现在宗教仪式“娱神”功能的掩饰下,民俗体育潜藏着“娱人”的本质。民俗体育以人的生存、健康与发展为基本依据,以地理、气候、生态等自然环境为条件,以遵守社会规范为追求精神自由的前提。最大限度地张扬着主体的个性,体验着身、心、宇宙最完美的和谐,从而获得掌握自主权力的满足感,最终构建出具有内在和谐之美的身体。从宗教走向世俗,从精英走向大众,从“他者”变为“在者”,真正实现“回归身体”这一现代身体文化主题,势将成为民俗体育现代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