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运动量,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或训练中,学生做练习能承受的生理负担量,所以也称为运动强度。合理地安排课的运动量,对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尽快地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疲劳与恢复     
今天,大强度的长跑训练离开运动学的帮助是不可想象的。这里主要指生理学,心理学和生物化学。生理学的主要作用是它明确规定运动量和运动之后的恢复过程。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决定使人产生疲劳的程度,所以运动量和恢复过程之间要保持一种合理的关系。长跑运动量通常是根据各种生理和生物化学观点来确定的。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训练过度和利用超量恢复。  相似文献   

3.
一、必要的最小运动量必要的最小运动量是研究如何把由于身体活动而带来的能量消耗,维持在保证正常生理机能所需要的一定程度的问题。换言之,就是为了使血管不致老化,使心脏功能保持正常所需要的运动量;它与为强化肌肉或骨骼的想法是不同的。运动量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所能完成的生理负荷量;通常用运动的生理强度与进行时间之积来表示。运动的生理强度可用测定每一分钟的能量代谢率同基础代谢进行比较。也就是因运动而特别需要的能量消耗对于安静状态下的能量消耗之间的  相似文献   

4.
医务监督在游泳训练中的任务之一是生理机能的评定。全面评定游泳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应包括教练员的训练观察,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和完成的成绩。生理评定只是一个方面。当前,在运动训练中普遍采用大运动量训练,如何掌握运动量及其强度是一个重要问题,运动量太小,运动员达不到一定的负担量,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就受到限制;运动量太大,尤其是持续得过久,使身体处于过度疲劳状态,也会影响训练水平的提高。医务监督就是要从医学的角度,制定运动员如何更合理地承担大运动量训练。一方面要协助教练员、运动员闯大运动量的关,使大运动量能练得上去,另一方面要防止过度疲劳。一般的疲劳肯定是有的,但应该能恢复得过来,不要太积压,或者是一旦出现了过度疲劳,能比较及时的调整回来。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 課的运动量是指在一次課中学生所承担的生理負担量,是学生完成动作在数量(完成动作下的数量和持續时間)、强度(神經肌肉用力的时間)和难度(动作协調性的复杂程度)三方面的总和。由于課的任务、課的組织以及上課对象的水平、性别、体质、要求……之不同,課的运动量大小也有所差异。一般来說較大的运动量,对提高运动成绩有看显著效果。巴甫洛夫曾說“在一定刺激范圍內的强度越大,条件反射的作用就越显著”(见59年足球训练文选)。实踐証明,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的身体获得必要的适宜的运动量的时候,才能完成增强体質掌握技术的任务。合理安排課的运动量,对提高教学質量也有后重要的意义。根据我院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应全面  相似文献   

6.
根据某些生理、生化指标来客观地评定运动量的大小,是当前运动训练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评定运动量大小的生理、生化和医学指标虽不少,但运用于男子短跑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指标除脉搏、血压、体重外,对尿旦白、血色素指标研究较少;对运动后即刻男子短跑运动员心电图的研究更少。本文应用脉搏、血压、肺活量、尿旦白、血色素和心电图等生理生化指标,探讨男子短跑运动员在冬训期间不同负荷量和不同负荷内容训练影响下,机体内产生的规律性变化,协助教练员更好地完成运动训练任务。  相似文献   

7.
自行车运动员运动负荷与心理负荷的调节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含义所谓运动负荷,又称运动量或生理负荷,它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心理负荷则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心理负担量,它一般包括认识、情绪、意志三方面的负荷。在自行车运动员的训练中,只有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过小过大都不行。因  相似文献   

8.
长跑是典型的耐力项目,虽然强度较小,但由于距离长,相对于其他项目来说量仍然是很大的,因此在长跑训练中合理地安排好运动量的问题就更显得重要了。从五十年代起世界各国普遍地推广了大运动量训练。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大运动量训练确实是提高运动成绩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它的生理根据就是强度大、密度大、时间长的练习能引起机体强烈的反应。在大运动量训练中,肌肉活动是在相  相似文献   

9.
"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的训练"然而训练后疲劳的消除是随之而来的更为重要的一步工作。本文结合激流回旋项目的运动生理代谢特点,运用运动营养学等相关知识,对于激流回旋运动员在训练期阶段的训练前、训练中、训练后的营养与补充进行相关研究探讨。使运动员身体得到较快恢复,为更好完成大运动量训练与建立有效训练负荷奠定营养基础。  相似文献   

10.
"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的训练"然而训练后疲劳的消除是随之而来的更为重要的一步工作.本文结合激流回旋项目的运动生理代谢特点,运用运动营养学等相关知识,对于激流回旋运动员在训练期阶段的训练前、训练中、训练后的营养与补充进行相关研究探讨.使运动员身体得到较快恢复,为更好完成大运动量训练与建立有效训练负荷奠定营养基础.  相似文献   

11.
运动量是指人体在身体练习中所能承受的生理负荷量。这是体育教学中泛指的概念。通常人们把体育课中学生做练习的数量(次数、距离、重量)、时间、动作质最、运动密度和强度的外部数值,作为衡量课的运动量的因素,但却忽视了由于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对所承受的运动量而引起的机能反应不同的内在因素。因此,我们应当把人体对运动量所引起的生理机能反应的内在的客观数值,作为评定运动量大小的  相似文献   

12.
<正> 运动负荷是指人的有机体在训练中所承受的生理负荷(也有称运动刺激、训练负荷)。此词是我国在五十年代初期从苏联训练理论中引进的。过去由于翻译中的出入曾译为‘运动量’。至今有的资料中仍如此称呼。把运动负荷称为‘运动量’在理论上、实践中均是不妥当的。运动负荷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个方面。衡量运动负荷的指标可用两类指标。一类指  相似文献   

13.
<正>在体育教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安排是提高教学质量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体育教师把控课堂的基本能力之一。一、对运动负荷的认识运动负荷是指人在运动中所完成的客观的工作量,一般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其中,运动量是指完成运动的距离、时间、练习的次数等;运动强度是指在单位时间  相似文献   

14.
1、运动方法: 【1】运动方案:根据年龄、性别、病情、体质、运动基础、爱好、环境和消费能力等因素,设计运动内容,运动初试者要遵照三三制方法进行运动,运动量由小到中,运动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在运动锻炼的进程中依据身体机能和病情变化,相应调整运动内容。  相似文献   

15.
前言大运动量课是大运动量训练的核心内容。为了达到稳步提高足球运动员运动能力之目的,就必须要客观量度足球大运动量课,尤其是符合当前足球发展趋势的高强度密度足球大运动量课的训练负荷,使教练员适时明确所安排的训练负荷的效果,反馈控制训练过程。长期以来,国内足球科研工作者运用跑动距离、次数、时间等外部负荷指标和尿蛋白、运动中心率等生理指标,对比赛和大运动量课的内容、形式和掌握强度密度等方面大有益处。但这些指标尚不能为量度大运动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结合当前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实际,从训练学和运动医学角度探讨了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课的性质,生理基础,体能训练课的结构。指出散打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应尽可能地把主要生理负荷强度维持在心率160 ̄170次/min的范围内,并适宜地进入心率180次/min负荷强度的大运动量课,适当安排极限训练强度的训练;训练课的生理负担量应根据人体生理功能活动变化的规律逐渐加大;训练结束前要逐渐减少运动量,并进行必要的调整活动,有利于超量恢复的进行。  相似文献   

17.
体育课运动量的安排是否科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了解和掌握运动量曲线的趋势,使之符合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据有关资料和教学实践中的观察,中、小学体育课运动量曲线基本上可分六种类型: 第一种:早峰型(如图1) 运动量曲线的高峰出现在课的前半部,呈现出先高后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王富兰 《体育教学》2008,(11):67-68
合理安排和调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技能,对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完成体育课基本任务的同时保证学生运动安全、防止运动意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运动负荷又称运动量或生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体育教学中,过小或过大的运动负荷都不利于学生体质健康: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则又超出了学生所能承受的身体限度,对学生运动安全则会产生一定的隐患。  相似文献   

19.
阳胜美 《精武》2012,(4):10-11
运动负荷,又称运动量或生理负荷,它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运动锻炼能取得什么样的锻炼效果,主要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锻炼方法,二就是锻炼中的运动负荷。在体育教学中,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体育课是青少年能否获得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量是体育课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用生理方法作为检查运动量的指标很多,如脉搏、血压、血红蛋白、尿蛋白、最大吸氧量、体重、心电图等等。其中以脉搏指标简便易行,而且实践证明运动量的大小与心率变化密切相关,故普遍用测量脉搏变化作为评定体育课运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