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取得第一次完全胜利的一场伟大战争。抗战是全民族的动员,中国二万万妇女也同仇敌忾。广大爱国妇女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组织起各种抗日救亡团体,结成各界妇女的联合阵线,成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现就当时妇女救国组织作一简要介绍。一、先期的妇女抗日救国团体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继而占领整个东北,直驱热河,蚕食华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日寇的凶残激起我国民众的极大义愤,也震动了妇女界。一部分爱国知识妇女迅速觉醒,组织起抗日救国团体。 1931年9月23日,“九·一八”事变的第五天,北平妇女会就召开紧急大会,要求政府实现国  相似文献   

2.
国旗下讲话     
今年9月18日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71周年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命令它的“守备队”炸毁了沈阳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制造了“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法西斯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的开始,中国人民长达14年英勇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也从此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的胜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坚持,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其中周恩来同志化费了极大的心血,建立了卓越的功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促成者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局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独占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并成为主要矛盾,国內的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的服从地位,这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4.
<正> 1937年9月22日和23日,国民党的中央通讯社先后发表了中共中央提出的国共合作的宣言和蒋介石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给中国革命以巨大的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历了酝酿、形成和发展阶段。本文仅对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的过程作个简略的历史回顾。 “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渐成为我国的  相似文献   

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有极其伟大的意义,它不仅使党获得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最强大的武器,而且使党和人民革命力量获得重新发展的最好条件,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入侵中国的开始。这一事实,极大地变动了国内的阶级关系,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在国际上,加深了英美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在新形势下,党适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1934年4月20日,党以“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筹备会”名义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抗日作战的基本纲领》,提出了著名的六条纲领。号召工农兵学商大联合,号召全民动员,  相似文献   

6.
我出生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我年幼时,腐败的北洋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密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各地纷纷抵制日货。从那时起,爱国主义思想就在我心中扎下了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了我国的东三省,我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两次赴京向政府请愿  相似文献   

7.
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推动及其政策影响下,在国民党内爱国民主人士的配合下,在共同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建立起来的。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我党多次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一九三五年华北事变发生,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我党在长征途中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提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实行对日抗战,红军“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同年十二月,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了“最广泛的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抗日战争中,贫穷落后的中国之所以能够打败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夺取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而爱国主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一场充满爱国激情的抗日救亡运动在神州大地全面展开:关内的青年学生发表演讲、进行请愿,要求政府对日抗战;工人和市民进行罢工、罢市,示威游行,发表通电,要求抗日;民族资产阶级也投入到救亡的行列,他们用报纸刊登学生的抗日…  相似文献   

9.
校园信息台     
参观“九·一八”纪念馆辽河油田于楼学校党支部组织全体团员及部分优秀学生,于七·一前夕参观了“九·一八”纪念馆。参观者更清楚地看到:中国人民,特别是东北人民,在饱受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的苦难岁月里,从未停止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傅文胜摄影报道)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问题,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有一个逐步认识、逐渐演变的过程,有时认识有反复,政策也就出现反复,直到“九·一八”事变后四年多的1935年底才基本完成,在西安事变前后它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并在“七·七”事变前后付诸了实现。“九·一八”事变后,面对着急剧上升的中日民族矛盾,以王明为首的临时中央做出的判断是;a、“九·一八”事变是反苏战争的序幕。①b、“九·一八”事变意味着国际帝国主义者将和中国各派军阀联合起来对付中国工农红军。②当时党内的领导人并没有把“九·一八”事变看作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长期战略的起点,当然也并没有看到日本侵略者的矛头是指向除汉奸以外的中国一切阶级和阶层的,而是认  相似文献   

11.
以蒋介石集团为核心的南京国民政府,是维护中国四大家族根本利益的政权。这个政府对日本的侵略政策,从“九·一八”到“八·一三”,发生了由不抵抗到被迫抗战的变化。本文把这个时期分为三个阶段,以便从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它的规律性。一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5月《塘沽协定》。这一阶段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指导下,其对外政策是采取亲英美、反苏和对日不抵抗的政策,对内是集中军事主力“围剿”中国工农红军,镇压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日本帝国主义在田中内阁时期,早于1927年6月下旬及8月13日,先后召开两次  相似文献   

12.
国旗下讲话     
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纪念日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北平市委领导下,北平十几所大学的学生1万多人,冲破国民党反动军警的封锁,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要求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日。掀起了“一二·九”运动,成为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的起点,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一)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林红和林道静》一课,是从杨沫同志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章节选的。《青春之歌》是新中国成立后产生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它从1958年初问世以来,就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的喜爱,成为流行最广泛的现代作品之一。这部小说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北京一批青年爱国学生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到一九三五年“一二·九”这一历史大风暴中所进行的顽强斗争。当时,日本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侵略中国,东北已经沦陷,华北危在旦夕。蒋介石反动派对日寇的侵略却采取“绝对不抵抗”政策,节节退让,卖国投降,引起全国人民的  相似文献   

14.
1936年春,刘少奇同志任北方局书记,在华北地区正确地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巩固和发展了党所领导的一二·九运动的胜利成果。本文试就少奇同志怎样巩固和发展了党所领导的一二·九运动的胜利成果问题,作一简介,以供教学参考。在抗日怒潮中一二·九运动爆发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以后,由于国民党蒋介石对日不抵抗,实行卖国妥协。对内顽固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坚持反共的内战,不断发动对红军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残酷镇压人民的抗日运动,这就更激起了全国人民抗日反蒋怒潮。广大青年特别是学生在党的领导下,纷纷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蒋介石在对红色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在国  相似文献   

15.
关东军的由来闫庆生在中学历史教课书中,当讲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大举向中国东北三省进攻时,就提到了日本关东军是这次事变的主要策划者和侵略主力。此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长达15年的占领中,关东军实际上操纵着伪满帝国,对东北人民实行...  相似文献   

16.
1.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提出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沈阳,东北军将领张学良部奉蒋介石“绝对不抵抗”命令,撤至山海关以南,日军随即占领辽、吉、黑三省,并开始问热河进攻.9月下旬,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揭露了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号召全党同下层小资产阶级群众结成抗日反蒋统一战线,发动和领导群众开展反对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斗争.但是,由于临时中央继续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政策,夸大日本进攻苏联的可能性,忽视中间阶级的抗日民主要求,对当时的抗日民主运动未能给以正确的领导。  相似文献   

17.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继续扩大侵华战争,占领了东北。1933年1月3日又占领山海关、九门口,然后大举进犯热河。平、津危急。1月17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  相似文献   

18.
日本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打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但是制定和维护远东“国际秩序”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分别采取了所谓的“不干涉主义”、“不承认主义”和“好人主义”的政策,而与中国东北接壤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实行了“两面主义”的政策。欧美大国对“九·一八”事变的政策都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起到了纵容日本侵略的作用,对中国人民抗日斗争是一个重大打击。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全民抗战的历史,无可争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在外敌入侵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经过不懈的努力,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敌,完成了驱逐日寇、救亡图存的伟大历史使命,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付出了极大努力,表现出了以各族人民利益为重的伟大胸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我国的侵略活动,1935年的“华北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东北,控制了上海和华北,准备进一步灭亡中国,中国面临空前的民空危机.但是,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对内仍在致力于内战.蒋介石密电张学良  相似文献   

20.
在侵略性的对华政策指导下,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侵华战争。从九·一八到武汉沦陷前日本的对华政策可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紧密联系的,但在其发展中又表现出各自的特点。第一个阶段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5月31日“塘沽协定”签订。这一阶段日本的对华政策主要是用武力实现其侵华目标的第一步——侵占中国东北,夺取进一步进攻中国的桥头堡。其特点是以军事进攻为主,强调速战速决。在外交上争取国际帝国主义支持或默认,幻想欺骗世界舆论。首先应该指出,日本此时发动侵华战争,决非偶然。在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