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恩来总理曾经高度评价张学良,称他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作为一代风云人物,张学良的个人经历及其档案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1931年9月18日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国耻日,对张学良将军来说1931年9月18日是个殊非一般的大屈之日.九一八事变造成国土沦亡,山河破碎,激起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慨,人们纷纷指责张学良的"不抵抗"行为.这一年,张学良成了千夫所指、万众责骂的"不抵抗将军".舆论界也把"欺诈"、"生活放荡"、"花花公子"之类的恶言秽语,一股脑儿抛向张学良,对张学良大肆讽刺和挖苦.对此,张学良内心十分痛苦,从1931年开始直至去世,张学良每本日记的开始日期都是9月18日,九一八成为他一生不能忘记的伤痛.  相似文献   

3.
董亮 《兰台世界》2013,(10):10-11,146
<正>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张学良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爱国主义可以说是张学良的灵魂,他将爱国主义贯彻到方方面面的工作之中。在主政东北时期,张学良尤为重视发展东北教育,并且将爱国主义作为教育的核心,形成了"教育救国、重教兴国"的教育思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与张学良,两颗巨星,一代伟人,同时代却不同信仰,在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刻,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携手创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迫使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实现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周恩来钦佩张学良的英雄胆识,也钦佩他的人格魅力,肯定他为千古功臣.张学良对周恩来的为人更是由衷佩服.  相似文献   

5.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联合发动"西安事变".时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的孔祥熙正在上海,当日下午3时许,军政部长何应钦从南京向他发来告急密电. 何应钦的电报说:西安有兵变,蒋委员长在何处,还未查明,现已派机前往侦察.孔祥熙阅电报后,愕然不知所措.随后,南京他家又给他打来了电话,向他报告张学良给他来电的内容,孔祥熙听后,才了解西安为抗日而发动兵谏的真意.特别使孔祥熙欣慰的是张学良表示对蒋介石的安全负责.深夜,孔复电张学良,请张"审慎"行事.并明确表示,愿为双方和解作出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正>他是国民党头号人物蒋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龄身边的红人,也是中共首脑人物周恩来直接领导的中共地下党员;他是张学良的挚友和高级幕僚,多年为释放张学良奔走呼号;他曾两次为苏联提供重大情报,为苏联红军抗击德军入侵、击败日本关东军立下了汗马功劳,被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授予卫国战争纪念章;他在"文革"中备受折磨,甚至最终被迫  相似文献   

7.
张学良思想中的抗日情愫及其抗日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退军关内,致使日寇三月内占领东北全境,从此背负"不抵抗将军"的历史骂名.身怀国仇家恨的张学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但在军事上仍坚决奉行着"保持克制,不予抵抗"的对日侵华政策,而另一方面,面对着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张学良却尽己所能,具有很强的民族气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秘密地支援着各地的抗日活动.一、张学良思想中的抗日情愫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接管了东北的军政大权.张学良虽与日本人有血海深仇,有强烈的排日倾向,却没有逞匹夫之勇的条件,他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是很谨慎的.  相似文献   

8.
《兰台世界》2014,(S5):117-118
<正>时逢9·18纪念日,辽宁省档案局(馆)长赵焕林在受访中清晰地说道:"在档案中,没有奉系军阀张学良不抵抗的记录。"作为曾经称霸东三省的奉系军阀张作霖长子的张学良,他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而又饱受非议的。他的百岁生命里虽然有许多无奈,但是究竟是什么成全了他的百岁长寿?他的一生可以大起大落,从称霸东三省到遭到幽禁,他的人生可以说是终止而又继续着。在张学良90多岁高寿时,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受访的口述实录  相似文献   

9.
如今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窝堡屯的张学良幼年故居(出生地)被重新修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郭维城是此举的热心倡导者.郭公是张学良将军的机要秘书,当年他不知为汉公填写多少次"1901年6月3日出生台安"字样的履历表.为了印证张学良将军的出生地,郭维城于1987年和1990年曾两次来台安寻觅张将军的佚闻往事.  相似文献   

10.
有关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政策,多年来都流传说: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但后来又把不抵抗的责任都归到张学良头上。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这里专门介绍张学良晚年对此问题的说法。 张学良晚年多次谈及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责任问题。他反复说明,九一八事变时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国民政府中央。他是在获得自由的情况下谈这一问题的。 1990年,日本广播协会采访张学良时,张学良说:九一八事变时,“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的命  相似文献   

11.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一夜之间几乎兵不血刃占领沈阳,四个多月东北120余万平方公里国土沦丧,三千万东北同胞开始了长达14年的亡国奴生涯.而造成这一屈辱的"不抵抗"政策,主要与当时的两位领导者有关,即东北地方的领导者张学良,中央的领导者蒋介石.对于两者与"不抵抗"主义的关系,目前存在两种误区:一种认为,张学良"忍痛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蒙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成为蒋介石的"替罪羊";另一种则认为,不抵抗的责任在张学良,他在当时具有抵抗的自主权.而张学良晚年在接受采访时也不断强调,"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下的,与蒋介石无关.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文即依据现有材料,对张学良与蒋介石的"不抵抗"作以比较,以期对他们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历史责任作以区分.  相似文献   

12.
一笑泯恩仇     
《出版经济》2006,(2):62
1975年4月6日凌晨2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张学良从睡梦中惊醒.电话是时任总统府资政的张群打来的,他带来一个惊人的消息:蒋总统已于几个小时之前平静离世了.张学良听罢一愣,睡意全无,在电话中"啊"了一声,便再无言语.  相似文献   

13.
张学良被周恩来誉为"千古功臣"、"伟大的爱国者",他不但在中国政坛上留下了丰功伟绩,而且在中国尤其是东北的体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报章对张学良生平业绩披露颇多,但是,有关张学良的产业和他对财富的看法,却鲜有论及.本文拟从这一新角度揭示张学良人生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5.
刘世宏  陈海 《兰台世界》2012,(28):14-15
张学良将军自幼就非常热爱体育运动,并积极倡导、竭力发展体育,他提出"以健全之身体,求精妙之学问"、"健身强国,抵御外侵,造成复兴民族之生力"的体育思想.可见,张学良并不是单纯地热爱与关注体育,而是站在国家及民族危亡的高度来认识,倡导与发展体育,是通过发展体育为国家的振兴与民族的复兴奠定物质及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封小平 《浙江档案》2004,(11):30-30
对于中国人来说,八年抗日战争,从来就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而提起抗战,就不得不使人们想起"西安事变",想起张学良将军.在浙江省档案馆的珍藏中,有他写给部下何柱国的两封信.阅后沉思,感怀良久.张学良是20世纪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西安事变"是他短暂政治生涯中最高尚的一刻.他用非常手段和自我牺牲精神促成了国共两党的政治和解,为发动抗战作好了铺垫.  相似文献   

17.
<正>张学良作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正是因为他在西安事变中的义举,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改写了中国现代的历史。那么,作为地方军阀、"西北剿总"副总司令的张学良,在何时、何种情况下发生了思想转变,改变了对中共的认识,又是如何在逃避蒋介石严密监控的情况下与中共接触、联系、并达到坦诚  相似文献   

18.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于2002年6月1日公开了张学良的口述历史。其中包括了张学良与蒋介石、宋美龄、孔祥熙等人的来往信件、1937年至1990年的日记,还有访客记录以及他撰写的章等,从中我们可以真切了解到张学良的幽禁生活。1990年对张学良访谈录音的整理稿。当年89岁的张学良向历史学家郭冠英和旅美学唐德刚亲口追述了西安事变的心境和缘由。这是张学良第一次就西安事变接受访问。张学良先生谈起了他最讳谈的“西安事变”话题,成为这场口述史访谈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在台湾的岁月里,张学良将军名为隐居,实受软禁,算起来被软禁了五十多年。五十多年来张学良最初研究明史、清史和民国史,他要找出,近百年来何以中国总被外国欺侮。后来他停止研究工作,笃信基督,并研究基督教义,他几乎和红尘世界断绝往来。他拒绝与新闻记者见面。这里披露的是一位记者试图采访张学良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大多数人认为九一八事变时,由于张学良错误的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造成了东北山河转瞬沦陷.就是因为这个"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更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的张学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为什么要在不做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而撤离自己的家园?究竞是什么原因让张学良执行了这个"不抵抗命令"?本文将对张学良执行不抵抗命令的原因进行探析,请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