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成妍 《现代语文》2007,(12):124-125
书证年代滞后是<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存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诸多学者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和<大词典>的改善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在考览东晋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的过程中,也发现此类问题的存在,部分在<抱朴子内篇>中已出现的词条,<大词典>所举首证年代比其要晚上千年,而其中有些词条甚至在上古已见用例.(文中页码为词条在<抱朴子内篇校释>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太平经>是中国道教的第一部经籍,书中出现了许多有别于上古汉语的新词新义,反映了东汉时期的语言面貌,其中某些用法可以纠正补充<汉语大词典>的某些说法.  相似文献   

3.
毕慧玉 《现代语文》2006,(2):125-127
笔者承担<近代汉语词典>q部字的编辑工作,在与<汉语大词典>对照的过程中,发现后者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义项缺失,词条缺漏,释义不确,例证晚出,错收词条.兹列举部分,以期对<汉语大词典>的进一步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汉语大词典>对<国语>"是知天咫,安知民则"中的"则"给出名词"方法"和语气词两种不同解释,这是<汉语大词典>的疏漏之处.此处"则"应为名词,意为"方法".  相似文献   

5.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和<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大量地引用了<释名>作为例证.<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在引用<释名>时出现了一些失误.致误原因主要是不明白<释名>的声训性质.<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是成功引用<释名>的典范,它充分认识到了<释名>的声训性质,多方面挖掘了<释名>的价值.因此,<释名>的声训性质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使用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6.
潘峰 《现代语文》2005,(12):10-12
经研究,"白"的语源应该有五个:"日光"为其本义,它通"帛"、"别"、"伯"和省"日",是假借其音或其形而派生出系列语义.此外,它作为一个汉字也有它的构形及其用法.而比较有影响的<康熙字典>(简称<康>,下同)、<中华大字典>(<华>)、<辞源>(<源>)、<汉语大字典>(<字>)、<汉语大词典>(<词>)、<应用汉语词典>(<应>)、<现代汉语词典>(<现>)和<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规>)八部辞书,解释"白"的语义时不同程度地存在定义遗漏、释义琐碎、一语多义、义例模糊等问题,本文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7.
<辞源>(修订本)、<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挠"的标音有失误.文章先指出三部字、词典的错误所在,其次从<广韵><集韵>出发,根据古文献中的音义材料论证判断三部字、词典标音失误的依据,并逐项提出参考性的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8.
胡彭华 《现代语文》2006,(10):116-116
倨句 <汉语大词典>:"亦作'倨佝'倨拘',物体弯曲的形状角度.微曲为倨,甚曲为句.<周礼·考工记·冶氏>:"[戈]已倨则不入,已句则不决,长内则折前,短内则不疾;是故倨句外博." 居句 <汉语大词典>:"犹言方圆直曲."<史记·乐书>:"居中矩,句中钩."<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云,"居"通"倨".直也.段玉裁释"倨"时,引<礼记·乐记>作"倨中矩,句中钩."  相似文献   

9.
口语词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近代汉语的口语词也是近代汉语词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拟通过对成书于南宋时期的<名公书判清明集>一书中部分口语词的考释,对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提出一点建议,对<汉语大词典>所收义项和首见书证上存在的问题加以修订.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考察汉语方言的古语词入手,指出<汉语大词典>在收词、释义和书证等方面的阙失,以供词典编纂者和修订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五礼通考>,就<五礼通考·宾礼>征引<仪礼注疏>者,与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仪礼注疏>一一参校,发现<五礼通考>或可订补阮刻本<仪礼注疏>之讹漏,或为其<校勘记>提供旁证,具有重要的校勘价值.现摘出九条,条举如下,以窥一斑.  相似文献   

12.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是一部古今兼收的权威工具书,但其所引书证有一部分明显滞后,笔者为其中的二十四条增补更早的书证.  相似文献   

13.
唐代僧人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有许多反映当时俗语或口语的词语,可以补正大型语文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在收词、释义以及始见书证等方面的不足,具有较高的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解放之后,以金陵局本为底本的<史记>成为最流行的版本,但此本仍算不上是善本.暨南大学张玉春教授利用北宋类书<太平御览>所引<史记>与今本<史记>进行校对,指出了今本<史记>的某些讹、误、衍、夺,丰富了<史记>异文的研究.本文就张玉春<今本〈史记〉校读记>一文有待商榷之处加以探讨,希冀为今本<史记>整理研究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采薪之忧"是"自称有病的婉辞",但故训和辞书的具体解释不一致,有的认为是"言已有担樵之余劳",有的认为是"言病不能采薪"."采薪"是修辞用法,表示"低贱"的意思,与是否采薪没有直接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辞海>、<汉语大词典>相关的条目和释义,提出了当前辞书编纂中存在的几个原则问题:修辞与辞书的释义、立目;包孕词目的立目和释义;同义异形词语的立目和照应.  相似文献   

16.
徐复岭 《现代语文》2006,(7):115-116
宋陆游<剑南诗稿>卷五十六<邻曲>诗云:"拭盘堆连展,洗鬴煮黎祁."诗人自注:"连展,淮人以名麦饵.""黎祁,蜀人以名豆腐."<辞源>和<汉语大词典>便据此将"连展"一词释为"麦饵".前者仅仅释为"麦饵"而已,没有作出进一步的说明,后者却另有阐释.  相似文献   

17.
汉译佛经语料在汉语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汉语大词典>中有不少失收的例证,本文据此补正词语九则,探讨这些词语的较早用例,以助于中古汉语词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评析<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中新词语的收录及其英译问题,指出<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在处理新词语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新词语的收录要力求全面,避免漏收及配套词顾此失彼的现象;(2)旧词新义不应忽视;(3)积极使用新译法,提供全面的意义对等的对应词;(4)译名要有新意,多借鉴英语中的习惯性表达,力戒解释性翻译,提高译名的"可插性",最后指出了该词典中其他一些有待商榷的词目译文.  相似文献   

19.
同为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讽刺小说,<镜花缘>和<格列佛游记>在文学艺术特点和主题思想上有惊人相似之处,但是所处的时代、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就注定了这两本书在对某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批判程度上,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相似文献   

20.
申英利 《文教资料》2008,4(1):15-18
本文通过"散文诗"将波德莱尔和鲁迅两个非同一般的人联系在一起,对他们各自的散文诗代表作<巴黎的忧郁>和<野草>进行比较,寻找波德莱尔对鲁迅影响的踪迹,亦可说鲁迅对波德莱尔思想的某些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