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性的善良     
有一个故事,一个人贩子的故事.他拐了一个4岁的男孩儿,在火车上,男孩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哭,一直叫着他叔叔,并且求着叔叔讲故事给他听.孩子说,叔叔,你是不是也给你的儿子讲故事听他才睡觉?  相似文献   

2.
《档案与史学》2001,(5):8-12
此份史料选自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陈光甫档案。陈光甫标名为“广东日记”,但除两日标明日期外 ,余皆无日期且残缺不全。据内容分析 ,大体判定是陈光甫 1918年从香港考察回来 ,路经广东时所记 ,故名“广东日记”,实为札记。札记记录了陈光甫在香港、广东两地考察金融工商业的情况 ,主要是两地的银行钱庄、各地行帮、贸易往来、交通航线及当地工商名流情况 ,对研究当时粤港地区的经济社会情况或许有所帮助。案卷号 Q 2 75 -1-2 5 69,由何品、张爱平选编  相似文献   

3.
2000年4月22日,我来到湖南省衡东县新塘镇采访一名中学生上吊自杀事件。访问孩子的父母、老师、同学,看孩子生前留下的日记、作文,在孩子生活过的校园流连。从孩子的课桌上和书房里揭下的三张字条,将我的心彻底震撼了。这孩子告别世界的年龄仅仅13岁。如果他不是一个求上进爱  相似文献   

4.
"每一个孩子都是掉到地上的天使,他们掉到地上是因为他们的翅膀断了,当他们还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他们一直在寻找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  相似文献   

5.
什么叫索引? 索引是查找文献及其情报内容的钥匙。对日记所做的索引叫日记索引。为什么要做日记索引? 日记是记忆的仓库,素材的储存。写日记时间长了,“仓库”盈满,“储存”丰富,就有个查找的问题。我从1969年4月开始写日记,至今30年,基本没有中断过,保存下来的日记整  相似文献   

6.
"妈妈都是为你好"孩子在院子里玩,妈妈走过去拉着孩子就回家,孩子很不情愿,妈妈就说:"妈妈都是为你好,和这些下岗工人的孩子在一起玩对你没什么好处。"孩子长大了,找了一个对象回来,妈妈不同意说:"他一工资低,二没户口,你找了他可是要受苦的,听妈的,妈妈都是为你好。"心好,出发点是好的,在这个庇  相似文献   

7.
人性的善良     
有一个故事.一个人贩子的故事。他拐了一个4岁的男孩儿.在火车上。男孩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哭,一直叫着他叔叔.并且求着叔叔讲故事给他听。孩子说,叔叔,你是不是也给你的儿子讲故事听他才睡觉?  相似文献   

8.
张军  董帅  张华杰 《中国广播》2008,(7):115-116
5月15日下午3点,刚结婚一年的陈坚清楚地记得自己被埋在北川县的地震废墟中已经72个小时了。江苏消防总队的地震救援队员们试图一层一层地切开和凿掉压在他身上的钢筋水泥预制板。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经常到各地视察,并同各界人士举行联欢晚会,他始终在人民群众之中。但由于他本人不主张新闻界对他作过多宣传等方面的原因,他这些同人民群众同欢乐的情景极少报道,所以只给参加者留下永久美好的记忆。1958年1月24日晚.他曾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同5000多人联欢,就是一例。当时我作为《广州日报》记者曾有幸参加和采访,同其他文字记者写了特写,摄影记者拍了照片.由于陶铸办公室在我们送审稿上批示:“退回,不拟刊出。”所以,消.息、特写和照片都没有发表。当时我写了一篇日记,记录下这次晚会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1976年毛主席离开我们了!我曾怒起这篇日记.但由于日记本和手稿都是包扎堆藏起来,又忙于工作,无暇寻找。一日,为寻找材料写回忆文章,偶然又发现这篇东西。这篇日记经历了我从广州调到北京新华社的搬迁,特$.l是遭受了“文革”抄家的“洗礼”,还能保存下来,真是喜出望外。适逢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于是把这篇日记加以整理,拿出来发表.作为一个记者对毛主席的缅怀。  相似文献   

10.
CCTV新闻频道的《共同关注》播放过这样一则新闻,两个来自河南周口的孩子被父母租借给了一个女人到全国街头乞讨,表演“恐怖杂技”,被湖南政法频道的记者跟踪调查,最后孩子被“解救”出来,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记者联系孩子的亲生父母后,其父母并不愿意孩子回来,反而跟记者发生争执,以至最后的调查落脚在孩子父母的真实身份上。最后,在河南电视台记者的帮助下,孩子终于得以返乡,临走前,当湖南省妇联领导人拿出1000元钱交给孩子并要求她们不再出来乞讨时,两个女孩的眼中没有感激,没有振奋,有的只是深深的迷茫——她们完全被这个世界搞迷糊了,失去了判断力。她们失语了。  相似文献   

11.
醴陵市委统战部干部宋明钦,一生酷爱收藏,人们送给他一个绰号,叫"宋收藏".他从五十年代就开始了他的收藏生涯,无论工作多忙,家事怎样拖累,他都坚持不懈,决心在收藏的大海里去寻找到世界上的"金石宝玉".  相似文献   

12.
"一凡,我和爸爸已经回到老家了,你今年过年回来吗?""老妈对不起,我今年春节还是留台值班,代我向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问好!"我叫王一凡,自2007年夏天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来到广东电视新闻中心后,这几乎成了春节前父母与我的固定问答。我在广东电视台新闻中心《广东卫视新闻》(后更名为《广东新闻联播》)栏目从事新闻后期制作的14年来,已经连续13个大年三十在值班中度过了,"加班狗""熬夜党"不在话下,"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才是真正考验。  相似文献   

13.
赵学锋 《今传媒》2006,(12):60-61
2005年的夏天,山城重庆被一个叫张颖的女孩感动着。这个28岁身患绝症的女孩,因为要在别世前捐献眼角膜、为丈夫生个孩子、写生存日记,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一直成了《重庆时报》重要版面连续报道的对象。不仅如此,CCTV-新闻频道“共同关注”、CCTV-10“讲述”、“人与社会”及湖南  相似文献   

14.
从接到征收通知书,到被低价估评,再到突然撤销房屋登记、而后被拆迁。短短三个多月,刘建日的两栋总面积达58426.11平方米的商场就这样"消失"了苏南不得已在几周前搬迁了办公室,尽管新办公室很简陋,办公桌上只有一台没有连上主机的显示器。他把和大同市市长耿彦波的合影挂在了墙上。可惜合影没有给他带来好运。7月21日,大同清远街的东方广场和东方购物中心被拆了,那是他曾经的办公室所在地。拆除这两座建筑物的消息来得很突然。4月10日苏南接到征收通知,告知他要在一个月以内搬空所属房屋,此后两个商场被围闭了3个月。再后来,拆迁队就来了。对苏南来说,这一切来得太忽然,而且是在赔偿条件还没有"谈妥"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我受命写作了一本书<穆青传>.在写作<穆青传>之前,我对穆青了解得很少,只是为他的文章而感动.偶尔在新华社的院子里与他擦肩而过,当时他留给我的一个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这个被新华社人称为"老头儿"(我们新华社的同志都叫他"穆老头儿",从来没有人叫"穆社长";虽然也在一些正式场合叫穆青同志,但最常叫的就是"穆老头儿")的社长真是非常朴实,不像"官儿".  相似文献   

16.
尤若  荣正通 《北京档案》2021,(10):56-58
朴素的封面上,手绘着一颗红心.这是"两弹结合"试验"七勇士"之一张其彬的一本日记.张其彬在这本日记里,记述了他从1966年7月5日到1966年11月8日"两弹结合"试验前后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记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心路历程.十年前,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筹建期间,专程拜访了张其彬,他慷慨地拿出这本日记供展览之用.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震惊世界的中国"两弹结合"试验55周年,我们谨以此文纪念.  相似文献   

17.
特别推荐     
正他出生于湘北临澧县一个贫穷的山村,1964年9月应征入伍,军旅生涯32年。他是铮铮铁骨的钢铁战士,在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荣获二等战斗功臣勋章两枚和三等战斗功臣勋章一枚;退休后,在老年大学学习绘画,在建国55周年的全国书画比赛中,他的画作《如意图》从60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金奖。他被中国当代书画研究院等多家单位聘为"名誉院长"或"客座教授"。这就是《一个农家孩子的人生历程》,他的名字叫柯益成。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 杜鹃先生是无主日记收藏爱好者,本期"百姓档案"专栏发表他从大量无主日记中遴选整理出的一个戏迷在1957年1月和1959年元旦的看戏日记.  相似文献   

19.
我对《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编辑记者喋喋不休最多的一句话是:寻找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意象.这种意识现在快要变成他们的一种本能了,每遇大事便会瞬间打开. 9月15日,西安等地发生爱国游行,一部分激进分子沿途打砸日系车的行为让这场爱国游行偏离了既定轨道.当晚,"冰点"周刊人物版编辑从玉华在冰点微信群里转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小伙儿举着纸板提醒日系车调头行驶.尽管这张照片在新浪微博上被"转疯了",但没人知道"他"是谁,更没有媒体联系上"他".编辑在微信群里让正在西安出差的"冰点"周刊记者秦珍子"试着联系一下".谢天谢地,在茫茫网海中,记者竟然搜出这个叫李昭的年轻人,并说服他接受我们的独家采访.这简直太牛了!这不就是"冰点"一直孜孜以求的那个"经典意象"?  相似文献   

20.
1992年8月3日上午9点多钟,辽宁抚顺市实验小学12岁的女学生张甜甜领着7岁的表弟侯湃高高兴兴地来到楼下玩耍,小侯湃是因母亲出差,由姑夫接来同小表姐一起度暑假的。可不幸的是两个孩子这一出去至今部没有回来。一个家庭里一下子丢失两个健康活泼的孩子,这个突如其来的事件急坏了孩子的父母、亲人,也牵动着千万素不相识者的心。从高级官员到普通百姓,凡得知此事的人无一不伸出热情的手。其中新闻界也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帮助。迄今已有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妇女报、吉林日报、长春日报、中国石化服、抚顺日报等60余家新闻单位,相继刊登了寻找姐弟俩的消息、广告和启事。不少新闻单位不仅无偿刊登有关启事、消息,还热情为前来求助的孩子父母提供食宿方便,给予精神安慰;只要能抓住任何一点蛛丝马迹的线索,都不惜人力、物力帮助寻找。在两个孩子失踪的一年多时间,张甜甜的父亲、辽宁省抚顺石油一厂职工张玉虎,和侯湃的父亲、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