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八旗诗话>是清代乾嘉时期蒙古族学者法式善的一部论诗著作.这部诗话不仅在研究八旗文人群体的诗风特点、整体成就方面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且在"吉光片羽"式的评论文字中渗透了法式善本人的诗学理念.在诗歌的本质要求方面,法式善力主"自写性情";在诗歌的审美追求方面,又反复强调"含蓄蕴藉"和"以清为主".同时,他还高度重视诗歌"诗气"这一构成性概念.  相似文献   

2.
巧改标点     
慈禧时期,有个文人给老佛爷写扇面,写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结果此人竟把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漏写了.老佛爷大怒.文人的生命危在旦夕.他急中生智,说:"老佛爷,微臣写的不是诗歌,而是一首词."  相似文献   

3.
文人集会是一种普遍现象,在中国表现为宴饮,在西方表现为沙龙.宴饮与沙龙作为文人集会融汇了众多文学因素与非文学因素,而最能代表这一特性的要数幕府宴饮与贵族沙龙,二者还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差异也是巨大的——幕府宴饮的文学更具思想内涵,主要是一种壮志未酬的苦闷,通过思乡、隐逸之情表现出来.本文即主要以贵族沙龙和幕府宴饮的差异为研究范围,分析其形成原因.这一差异的存在主要由两种集会中文人的心态不一所致,宴饮中文人的目的是入朝为官,与主人的期待有一定冲突,而沙龙中文人的目的与主人的期待在重视文学本身这一基础上达成了一致.究其根本原因,宴饮文人的心态是由其“士”这一文化身份所决定的,“士”传统的影响与文人对这一传统的集体自觉,是贵族沙龙文人所没有的;贵族沙龙文人的身份以文学家为主,但总体上其身份的选择是个体性的,并没有中国文人那样的自觉性与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儒道并行而不相悖——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中国古代文人之中,就求得心灵的平静来说,他的境界是最高的.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都在儒学,有"大济于苍生"的理想,但生逢乱世无奈何归隐田园,皈依自然.(二)他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大但是不拘于枯奥的玄理,而更接近怡情自然,应属于魏晋玄学思想中"别出"一派.陶渊明的寄情山水田园,虽是假借道、释之酒杯,浇己胸中之块垒,但是他在出世与入世的冲突中不断调和,最终达到了和谐自由的境界.所以他能够怀着生命的尊重和对于死亡的豁达,"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畅游在更广阔的天地之中.  相似文献   

5.
王奎光 《文教资料》2020,(6):35-36,76
悲情论、"造境"与"写境"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论,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重要词论.饶宗颐从自己的词学观出发,对这三个词论进行了分析与批评,并在批评中提出了鲜明而独特的词学见解.饶宗颐的批评及词学见解对当代词论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创作过大量的庭园诗歌,并在其中寄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杨万里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庭园诗人,他一生酷爱园林,在游园、造园和写园中,通过想象、建筑和书写,建构起了"图景式庭园"、"实体庭园"和"书写中的庭园"三重与自己知音相契的文人庭园,在庭园中数次拒仕不出,"笔落而逝",殉于精神的清野。而庭园作为文人士大夫与政治的触媒,不仅为文人士大夫提供了可居可游的知音场域,保全其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坚守,而且通过文人士大夫的书写得以留存,记录并延续了千古文人在仕与隐的矛盾中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执着的姿态。  相似文献   

7.
路德中晚期的宗教改革活动虽然与社会下层群众的宗教改革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但他继续并加强了对天主教的斗争,最终实现了与天主教的完全决裂.他中晚期在与天主教的斗争中,也坚决捍卫了"因信称义"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王书怀诗歌心系读者,特别是农民读者.他走的是民族化大众化的"通俗"之路.他从古典诗歌、民歌、曲艺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在"土话"和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出朴素、优美的诗歌话语.他立足于乡村和土地,写出了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形成了鲜明的中国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9.
以<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等为代表的"忆语"文是清代文人记录私人琐屑生活的回忆性文字,它以内容的生活化和私密性,形式的新颖独特,情感的真挚缠绵,于清代文坛独树一帜,另辟传统,成为清代文苑中一支绚丽的奇葩.这种文体的形成受到晚明小品、传记文学、小说戏曲、笔记和悼亡文学等多种文体或文类的影响,但又不是某种文体或文类所能简单涵盖的.它是清代文人熔铸百家而自成一体,天才地创造出来的一种"五侯鲭"、"群芳谱"式的文体.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期散文创作领域,汪曾祺和贾平凹的散文呈现出相近的皈依传统的古典倾向,恢复了散文表现个人趣味的关学品格。在对趣味的讲求中,除尚雅倾向外,两人的散文还难能可贵地表现出一种"还俗"的姿态,在对民间"俗趣"的摹写中,实现了平民与文人之间的角色转换。这种转换是明清小品及"五四"散文的影响、雅化的社会生活与文学传统的"断裂"、新的世俗化要求的出现等原因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说到沈丛文湘西题材的小说,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他的<边城>,而<萧萧>、<柏子>、<贵生>等作品,同样展现了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常"与"变".在这些作品中,他以一个"农民"的视角.运用富有湘西特色的地方语言,表现出"乡下人"原有的生存方式和现代文明入侵所带来的人生悲喜剧.<长河>是一部同类题材的小说,本文谈谈对<长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正唐代诗人杜甫曾说"书贵瘦硬方通神",书法家中的"痩硬"者不在少数,但在文人里,茅盾算得上是佼佼者了。传统的学书之路茅盾的祖父是个秀才,虽然多次参加乡试未中,但练就了一手好字。他把自己双勾好的柳公权《玄秘塔碑》让小茅盾填墨,还时不时亲自把笔指导。在茅盾的楷书有了底子后,望孙成龙的祖父"双管齐下",一边让茅盾继续临写唐楷,一边教他临写"朝考卷"。好学的小茅盾不怕辛苦,坚持每天练习,先摹后临,不写上100个大字决不休息。就这样,茅盾在小时候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小的他字写得有模有样。  相似文献   

13.
繁荣的唐代经济为文人创作以经济为素材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文主要以<太平广记>中的唐五代小说为文本,通过对唐人小说中士商、工商、农商关系的分析,展现文人对四民的认识--新"四民"思想,即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排序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人社会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杂文中将中国数千年来被称誉为"圣武"的封建专制统治史象征地表述为一部"刀与火"的历史,杀戮、酷刑和监狱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在鲁迅自身生存中,他亲历和目睹了这样的历史的形成,所谓"民国",不过历史同一性的现代重演罢了.为了权力的争夺,现代统治者以血腥的杀戮开场,继之以帝制时代酷刑的复活,终之以"大造监狱"的"省悟".在贯穿古今的沉思中,鲁迅彻底解构了这部置诸他面前的一再重演的现代史,言说的是中国生存的真理:真正的现代并没有发生,发生的只是古老专制与现代因素的精致结合,乃是一部从"弹弓时代走向百万吨级炸弹时代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顾明远先生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其中"以人为本"是贯穿始终的一条重要思想.这一基本思想反映在他关于教育本质、师生关系、知识教学、人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的一系列论述中.在有关这些问题的论述中,他始终坚持将"人"作为重要的核心和最终的目的.顾先生在这里所说的"人",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以及所有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的其他人.顾明远先生"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超越了教育思想史上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等理论简单片面的形而上学思维水平,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水平上科学而深刻地揭示了教育过程中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的英国作家托马斯·潘瑞格享有"南非诗歌之父"的称号.本文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及作家的生平,运用后殖民主义中的"自我"与"他者"理论,分析他和他的诗作,以及其对南非文学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在王权的重压下,中国文人的文字少有爽快坦诚而多有隐晦曲折.他们明写的往往不是真正要表达的,而他真正要表达的并不是他们所明写的.如曹雪芹写<红楼梦>,在第一回说: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虽我末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日"贾雨村"云云.……  相似文献   

18.
王若虚,作为金代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其文论思想在批评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继承了为文重"意"的精神,在传统"文意论"的基础上将其推向了更具操作性的层面.与此同时,王若虚亦适时强调行文的"自然"、"自得",鼓励作家在不懈努力中最终实现"浑成"的理想境界,并在理想境界得以实现的正确途径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9.
《第三"英雄"交响曲》作为贝多芬转型时期的重要作品,不但确立了他的个人音乐风格,且为交响曲这一体裁的革新做出了突出贡献.它写于欧洲动荡的政治革命时期,贝多芬将其题献给革命中的"英雄人物",使此曲具有了先锋政治意义,无论在艺术界还是文学界,亦或群众心中都产生了正面的社会效应,也使这首交响曲立于世纪之交,成为了承前启后的顶峰之作.  相似文献   

20.
汤显祖的一生是不幸的,科举考试因首辅张居正滥用职权,而两次落第,尝尽了女儿、大弟、儿子先后夭亡的人间之痛.汤显祖又是幸运的,从师罗汝芳,又结交了李贽和达观等朋友,在良师益友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戏曲理论.他的创作中"得意"之作惟有<牡丹亭>.<牡丹亭>中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使人间、梦境相通,生、死相通,体现了他的"至情"理论,"情"与"理"的斗争,正是作者向罪恶的封建宗法制度挑战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