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任何其它文化一样,湖湘文化也有负面性,这种负面性根源于其历史、自然的环境和自身的特质.湖湘文化对毛泽东有着深刻的影响,积极正面的影响是主要的,但负面影响也同样存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晚年,毛泽东出现的失误都可以从文化因子上找到原因.分析这些并非否定湖湘文化或毛泽东的功绩,而是坚持一种辩证的、客观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成就巨大,他既是著名的革命家,又是文采出众的诗人与词人.曾有外国友人评价他说:"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1]郭沫若称赞毛泽东:"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2]毛泽东同志将自己炽热的灵魂与血肉融铸进诗词创作,诗词这一传统文体在新时代也因为内蕴了毛泽东同志高大壮美的精神形象与崇高的人格魅力而迸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2011年5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毛韶华副教授的《毛泽东的诗路人生》,此书的出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在这样极富历史意蕴的年份出版一部研究毛泽东同志的书更有着深远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毛泽东哲学思想产生、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探讨对毛泽东哲学思想这一概念界定问题:揭示了它的内涵与外延.并从这个探讨中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学习领会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教学"垂直与平行"时,教材中出现了这样一道习题. 摆一摆. (1)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互相平行吗? (2)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 我讲解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如果这三根小棒的位置是这样的时候,叫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一笔勾"消"?《说不尽的毛泽东》一书是本名人学者访谈录,里面收有一篇《访龚育之:两场革命·两次飞跃·两大理论成果》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认为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我们党用了这么多年,现在一笔勾消,政治上不利,也不合乎历史。  相似文献   

6.
一、毛泽东的笔名“子任”一次,毛泽东从同学肖子章那里借来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这本书记述了西方近代为自己国家的强大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毛泽东对这些人物的历史功绩十分敬佩,同时也盼望中国能有类似的人物来拯救民族危亡,不禁在书上圈点起来,尤其是华盛顿、拿破仑的传记。还书时,毛泽东抱歉地对肖子章说:“对不起,我把你的书弄脏了!”肖子章看着书上的圈圈点点,不仅不责怪,反而称赞他读书用心。毛泽东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每个国民都应当努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应“毛泽东热”带来的深入了解、认识毛泽东的需要,出现了不少涉及毛泽东家世情况的文章、著作。这些成果对于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来说,既丰富了其内容,也拓宽了其范围,是很有意义的。本文拟就这些成果及以往发表的相关资料或文章、著作等,作一概括性评述。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毛泽东家世”作为书或文章的题名始自1989年7月出版的《毛泽东家世》一书。该书和1992年6月出版的《湘魂——毛泽东的家世》是我们所见以“毛泽东家世”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两本有代表意义的著作。但这两本书的内容有相当部分不是撰述。而是对以往相关文章、作品的编辑、改写。这样。在我们回溯“毛泽东家世”这一课题的研究历史时,便不能不从那些更早的、涉及“家世”内容的成果说起。按此原则,我们将“毛泽东家世”研究的历史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地理图象,是地理课本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对教材内容精要、直观的概括和补充,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地理者,空间之问题也,历史有百科,莫不根此者,研究之法,地图为要”.毛主席的这段话,阐明了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而从地理教学的角度而言,地理图象做为一种直观教学的重要工具,蕴含有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多层次的作用.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加强读图分析的教学,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在诸多的中国革命领袖中,毛泽东是一位最具史学才能的人物,他对历史的研究与借鉴,已成为他的思想和革命实践的一部分,他成功地把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实践中去,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毛泽东从青少年时起就对历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在接受马列主义的同时,对古今中外历史的了解和研究更加深入,充分认识到历史对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的重要,毛泽东曾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根据实际创造出来的理论,从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中抽出来的总结论。”①实际上,毛泽东提出了这样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一、毛泽东是我国史学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历史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二、毛泽东对于中国历史的诸多论述为中国史学界研究历史作出了榜样;三、毛泽东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初期的论述,在理论和史料上为编写这个时期的历史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晚年,是伴随着新中国跌宕起伏的历史而度过的。在这段历史中,毛泽东曾一度因不断高涨的个人崇拜而被尊为中国人民心中的“上帝”,是“神”一般至高无上的人物。今天,当我们重新探讨毛泽东尤其是晚年毛泽东的内心世界时,却发现,作为“上帝”的毛泽东心中也有两上“上帝”,即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毛泽东几乎一生为此奋斗,晚年更是如此。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试图对晚年毛泽东作一番新的考察,以期对一代伟人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这样会更全面地评价毛泽东。  相似文献   

12.
《邢台学院学报》2020,(1):133-136
古人云:诗以言志。在毛泽东诗词中,毛泽东用如椽大笔书写人民群众,人民性是毛泽东诗词的内在属性。一是毛泽东对下层民众的疾苦感同身受,毛泽东诗词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人民充满深厚的阶级感情;二是毛泽东善于学习和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历史规律,毛泽东诗词对人民力量的伟大热情礼赞;三是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毛泽东诗词描写了他为人民幸福奋斗终生的光辉历程;四是历史是人民群众书写的,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毛泽东诗词体现了毛泽东独具特色的人民历史观。当前,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我党对毛泽东诗词人民性一以贯之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3.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伸出一只手)这是一只手,它有5根手指.如果以相邻的2根手指为一组,看看有这样的几组? 生:4组.  相似文献   

14.
对新中国历史的研究在邓小平的理论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成果有 :1.勾勒了共和国历史过程的基本轮廓 ;2 .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 ;3.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历史经验。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应该归功于他的科学方法论 :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 ;坚持历史主义和辩证法的分析方法 ;坚持向前看的立场和原则。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一生特别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毛泽东认为"农民是农业的根本,也就是中国的根本."在毛泽东的思想中,有一种深深的农民情结.这一深深的情结,影响了他的一生,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文章从农村生活经历和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等方面揭示毛泽东农民情结产生的原因,以及毛泽东农民情结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曾經这样說过:“阶級斗爭,一些阶級胜利了,一些阶級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只有拿馬克思主义的阶級斗爭理論去研究历史,才能够在包罗万象、迷乱混沌的复杂历史現象中,找到历史发展的規律。尚钺同志在他的历史研究中,背弃了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原則。在对明清历史的研究中,这一錯誤表现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诗词内容博大精深,艺术造诣极高,是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杰出典范,最能彰显毛泽东人格的力量,闪耀毛泽东智慧的火花。他的诗词始终与中国的大地、天空、山山水水融合在一起。他是勇敢的旗手,也是豪放的诗人。从他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地是毛泽东的根脉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在历史转折过程中主要从四个方面坚持毛泽东思想:一、在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中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二、从全局出发,从历史继承着眼,阐明坚持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三,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四、作出历史决议,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邓小平坚持毛泽东思想、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对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中新教材人民版《历史》第一册56贞“自我测评”有这样一个题目: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试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28年的历史来论证毛泽东的观点。不去阅读原文,我们就不能了解毛泽东此话的真实含义。毛泽东是在国共合作实现后、大革命兴起时发表这篇文章的。当时国共合作实现不久,党内存在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对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最高领导地位是何时确立的,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是“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种说法从时间上来说当具有这样两种含义:第一,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与在全军的领导地位是同步确立的;第二,毛泽东在全党和全军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在遵义会议上一次性完成的。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笔者感到,这种说法稍殊笼统,与历史实际不甚相符。因为要说确立,应理解为“确定(或确实、稳定)地树立”,其标准至少有两个:第一,名义上和实际上均为最高领导人;第二,名义上虽不是最高领导人,但在实际上承担最高领导人的职责。根据这样的标准,我们来分析遵义会议乃至以后一个时期的党的历史,会发现:第一,毛泽东在全党和全军的最高领导地位不是在遵义会议上一蹴而就确立的,而是经历了较长的过程;第二,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与在全军的领导地位不是同步确立的,其中军事领导地位的确立在前,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在后。 一、遵义会议是毛泽东走向全党全军领导地位的起点,而非完全确立的标志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其重大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