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奥运会东道主效应分析及中国体育代表团参赛策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和逻辑推理等方法,研究分析近年来奥运会东道主效应,与我国不同实力项目的关系和东道主效应比较明显的项目分布,就参赛因素与备战提出4点建议实力当头,否则一切无从谈起;参赛因素利与弊的认识与价值判断;以谋取胜,营造先机;参赛因素利与弊的博弈。  相似文献   

2.
运用专家问卷和因子分析法,调查分析第25~30届奥运会我国参赛项目的运动表现与影响因素,旨在探讨我国奥运会参赛项目竞技实力的特 征和提升我国竞技体育实力的对策,为新奥运周期运动项目的布局与对策制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我国奥运会参赛项目运动成绩呈现上升 性、运动项目布局呈现拓展性和男女竞技实力发展呈现均衡性的特征;(2)新奥运周期我国奥运参赛项目布局上应重点发展乒乓球、跳水、羽毛球、 竞技体操、举重、游泳和射击项目等优势项目;(3)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文化素养、科技与资金、后备人才与训练因素是制约我国竞技体育项目整体发 展水平的主要因素;(4)提升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对策主要包括,坚持发展与完善整体方针,建立优势项目学校;拓展项目布局,挖掘、培育浅优势项 目;整合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  相似文献   

3.
王程 《冰雪运动》2010,32(1):66-69
速滑项目是冬奥会的传统大项,我国在此项目上一直具有一定的优势,是温哥华冬奥会上夺金的重点项目。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速滑项目的现状、备战2010年冬奥会面临的基本形势和2010冬奥会参赛目标以及参赛策略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在短距离速滑项目上具有一定的实力,具备夺取奖牌甚至金牌的实力。  相似文献   

4.
2007年世界田径锦标赛我国运动员比赛能力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上,我国参赛运动员竞技表现水平普遍欠佳。通过分析得出:我国参赛运动员女子比男子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我国运动员即便是正常发挥,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整体发挥水平也偏低;除了110米栏和女子马拉松外,其他项目基于我国运动员的绝对实力不足,要想获得更好的名次,必须比世界优秀运动员有更好的发挥;我国主要参赛项目发挥水平按项目排序为:短投(女子铅球)〉跨栏〉跳跃〉中跑〉长投〉公路项目。  相似文献   

5.
以历届奥运会举办国参赛项目在举办届与非举办届的金牌数和我国奥运项目2008年得金优势为研究时象,对举办国参赛项目在举办届和非举办届的得金比进行T检验,发现举办国参赛项目在举办届时的得金比明显高于非举办届,表明奥运会举办国参赛项目存在举办国优势.对奥运会举办国参赛项目得金优势进行聚类分析,把所有奥运会项目划分为高优势项目、中优势项目和低优势项目3大类.从数据分布特点来看,奥运会项目举办国优势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项群特点.最后,结合我国各参赛项目雅典奥运会竞争实力、项目发展潜力和计算出的各奥运会项目举办国优势,综合评价2008年奥运会我国男女参赛项目的举办国优势,并据此确定各项目参赛目标,按照目标把所有参赛项目归为超越雅典、保持金牌、突破金牌、力争奖牌4大类.  相似文献   

6.
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对带动我国冰雪运动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审视我国冰雪项目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全项目参赛”“最好成绩”2个目标的达成效果,进而思考后冬奥时代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战略。研究认为:1)从参赛项目看,我国实现全部7个大项、15个分项参赛,但在109个小项中有6个小项未获得参赛资格。2)从参赛成绩看,共获得15枚奖牌,排名金牌榜第3位,多项成绩均创历史最佳。3)从竞技实力看,存在部分优势项目竞争对手增多、竞技实力保持难度较大,潜在优势项目多但向优势项目转化的难度较大,落后项目基础薄弱等问题。4)从后冬奥时代冰雪运动发展战略看,在竞技冰雪运动方面,实施扬精品、强实力、补短板、瞄增项“四要素”工程,落实多渠道、跨界项、多功能、全方位“四融合”方略及强化组织效能、科技助力、信息服务“三保障”举措;在群众冰雪运动方面,扩大冰运动地域覆盖,推动校园冰雪运动与赛事活动开展;在冰雪体育产业方面,拓宽冰雪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冰雪装备制造业;在冰雪体育文化方面,传播冬奥精神,讲好冬奥故事。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我国冬季奥运会参赛成绩特征及发展趋势,为我国备战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提供理论依据。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参赛项目、参赛人数、奖牌分布及趋势变化四个方面对近5届冬季奥运会中国队的成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影响我国冬奥竞技实力的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得出:我国冬奥会整体冰盛雪衰,夺金点单一化;女强男弱,奖牌质量下滑。认为在冬奥会项目上应当稳步发展优势和潜优势项目,突破提高弱势项目;平衡竞赛容量优化竞赛结构,培育多样冰雪人才。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与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冬奥会各参赛项目竞技实力解析,为各项目发展提供合理规划。主要结论:我国冬奥会优势项目为15小项、潜优势项目33小项、后发优势项目27小项、弱势项目小11项。各项目发展目标与发展规划的确定对于科学指导项目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为“18届冬奥会我国实现金牌突破项目主要竞争对手的实力分析”课题的分题研究。通过对18届冬奥会短道速滑金牌主要竞争对手(国家)的实力水平、技术特点及训练情况等信息的搜集和分析,为我国选手参赛18届冬奥会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第三届亚冬会的规模、竞赛项目、参赛国家、地区人数、竞赛成绩、各参赛国家地区的实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析,论述发展中的亚洲冬季运动及其新格局,对中国、哈萨克斯坦、日本、韩国亚洲冬季运动四强进行了实力评析。  相似文献   

11.
裸体竞技是古希腊城邦时代的文化特色,是古希腊人区别于异域蛮人、彰显身份认同的关键所在。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原典史料出发,基于身体哲学视角,对希腊城邦时代的裸体竞技进行了文化解构。研究认为,裸体竞技的兴起及衰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裸体竞技的文化建构表现在:运动场馆作为古希腊城邦独特的公共空间,萌育与形塑了希腊人的体育传统;宗教、政治、军事作为古希腊社会的权力载体,建构与塑造了希腊人的身体行为;健康、美等作为城邦内自然个体的向往追求,推动与促发了希腊人的主体觉醒;邦外排斥与邦内歧视作为竞赛参与的隔离方式,催生与造就了裸体竞技的排外属性。同时,古希腊城邦时代的裸体竞技存在社会驯化与本体弱化,观念超前与范围自限,公民民主与外部隔离,参与平等与内部歧视等诸多时代局限。结合裸体竞技的局限性与特定社会现实,得出了身体观念的内化是体育永恒的主题,平等理念的深化与参赛歧视的规制,审美观念的异化与个体体态的表现,文化情境的固化与个体竞赛的参与,运动项目的文化与竞赛项目的选取等启示。  相似文献   

12.
13.
从体育本体论视域对身体素养、体育素养、健康素养的内涵及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身体、技能、行为是构成体育本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是人的第一存在,是体育的第一本体,身体是技能与行为的寄宿,技能与行为是身体的延展。身体素养来自于身体活动,具备身、心、行、知的统一性;体育素养即体育学科素养,生成于体育教育活动,包涵知识、技能与能力三要素;健康素养生成于健康教育,包括健康知识、健康技能、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四个关键要素。身体、体育与健康素养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始终存在着从属、关联、辩证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协同构成大的体育本体。  相似文献   

14.
入籍运动员平等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权利并平等承担相应义务,但基于入籍运动员在身份、职业、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需要对其入籍到退役全阶段权利义务进行特别规定。在入籍阶段,其面临入籍条件与参赛资格的双重制约,需要满足入籍国国籍法及相关国际体育组织的规章制度;在职业发展阶段,其也面临公平竞争与人格利益方面的权利保障与义务履行问题;在退役阶段,其劳动者法律地位与社会保障也需特别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15.
推进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我国体育事业一贯的价值追求,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时代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城乡体育公共服务的差异化、不均衡,与公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这种矛盾体现在: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制度差异化,公共财政投入二元化,资源配置非均等化。应完善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建构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城乡公共体育资源一体化供给与配置,不断缩小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之间的发展差距,让城乡居民更加公平地分享体育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6.
从融合与创新双视角,对英国拉夫堡大学休闲体育专业建设中的"三大融合"与"四大创新"经验进行剖析,以期为中国休闲体育人才培养及发展提供启示及借鉴。"三大融合"包含理念融合、制度融合和资源融合;"四大创新"囊括科研创新、智库创新、模式创新和引领创新。借鉴英国拉夫堡大学的"三大融合"与"四大创新",我国休闲体育在专业建设中需转变理念、优化制度、融合资源,从而实现科研智库、齐头并进,模式多元、引领社会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分析框架下,将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带入现代性的构建和反思之中,就足球运动在一百多年的历史里如何与国家、市场和社会发生联系进行了探讨,从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倒逼下的启蒙,到建国后反映国家意志,成为国家政权建设的一部分,从引入市场机制后开启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先河,到现如今社会治理模式和机制的全新尝试,国家、市场与社会三个系统相继出场、相互影响、逐步磨合,其过程很好地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国家治理的特征和演变。在当前背景之下,于中国足球实践场域内打造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形成界限清晰、良性互动的足球共同体尤为紧要。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及访谈法,从基地建设的动因与分布、政策思路、资金投入、规模认识等方面,分析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现状。据此,提出对策:合理分配资金,制定后备人才输送、参赛、交流的有关政策,基地的检查、评估与调整,加强基地的管理等。建议建设优势、重点项目,积极挖掘潜优项目.改变基地资金拨付方式。  相似文献   

19.
在“以体育人、以美化人”的时代需求下,以哲学、美学、文化、体育等学科理论为指导,梳理中国武术身体美学的理论基础,阐释其思想内涵,并深入研究其具身实践与内在逻辑。中国武术身体美学的具身实践包括可感之身和可思之身的技术实践,中庸之道和君子之道的文化实践,生命关怀和日常生活化的审美实践;其技术实践恪守功夫逻辑,文化实践遵循伦理逻辑,审美实践体现生生逻辑,总体上三者之间呈螺旋递进的逻辑关系。武术身体美学资源不仅为身体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素材,更是为身体美学的理论构建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和学理支持,期许通过管窥之见达致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20.
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建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黄莉 《体育科学》2007,27(6):88-96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从哲学、美学、伦理学、文化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分析与归纳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人类优秀品格和崇高理想的生动映现。体育精神主要由人本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团队精神4大要素构成。体育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完整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人的价值;追求真善美和自由的统一;尊重和张扬生命力的乐观态度。体育精神的主要价值标准:健康快乐、挑战征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体育精神的核心是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