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研究《海上花列传》的成果作了一番详实的搜集和梳理。作者认为《海上花列传》的研究大体呈现出具有明显特征的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对相关史料进行一些收集和整理,是研究的基础时期。第二时期是开辟研究领地的重要时期,对小说研究有开拓性的发展。第三时期是前一时期研究的延续和补充,对小说的研究呈"大同小异"的状态。第四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丰富和发展,这一时期虽有重复性的研究但也提供了一些新视野。这种研究状况虽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也留有未开拓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儿女英雄传》是产生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一部小说。对这部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 2 0世纪初到解放前 ,鲁迅、孙楷第、胡适等学者对作者文康生平家世以及故事人物渊源等资料作了初步的考证和整理 ;(2 )从建国后到 70年代末 ,这时期的《儿女英雄传》研究较为沉寂 ,对小说评价较低 ,研究没有太大的进展 ;(3 )从 80年代至今 ,《儿女英雄传》研究形成了一个小的高潮 ,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另外 ,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学术界对《儿女英雄传》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山西商人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晋商研究》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学界关于晋商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卫聚贤、陈其田等先生对于山西票号史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初步研究,其主要成果有《山西票号史》和《山西票庄考略》。他们的基础性工作挽救了许多濒于丢失的宝贵史料,为以后的晋商研究奠定了初始基础。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山西财经学院对山西票号史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为晋商的研究提供了便利。这一时期日本学者寺田隆信也对山西商人进行了研究,其著作《山西商人研究》补充了一些新的史料,并拓展了晋商研究领域。第三阶段是上世纪的最后…  相似文献   

4.
《施公案》是清中叶唯一一部侠义公案小说,它在中国侠义公案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其后的《三侠五义》《彭公案》等影响甚大。《施公案》中绿林好汉走向没落的趋势,奠定了此后侠义公案小说中绿林好汉生存发展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5.
秦兆阳的小说创作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40年代至建国前为第一阶段;五六十年代为第二阶段,特点是散文化和诗意美;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为第三阶段,作品的风格由诗意的抒情趋向理性的思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却又被忽视了的作家.  相似文献   

6.
窦耳墩是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和《彭公案》中的一个共同人物。《彭公案》中窦耳墩的事迹是其前半生的简述。《施公案》则是叙写窦耳墩后半生的事情及人生结局。然而,从具体方面来看,《施公案》中的窦耳墩人物形象和《彭公案》中的窦耳墩人物形象仍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陋室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散文作家中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他的散文特色鲜明,自成一家,文风宁静、空灵、玄妙、古朴,给人以美的享受。他所倡导和实践的"大散文"观,对散文的发展和革新影响深远。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的散文多是一些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篇什,风格优美精致,有些"中规中矩",以《丑石》《月迹》等为代表。第二个阶段为上世纪80年代中晚期至9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的作品绝大多数都属于"游记",尝试用小说技法写散文,以《秦腔》《入川小记》等为代表。第三个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时期的作品已不再轻易言情,"闲话"色彩更加强烈,文风平实自然,境界开阔辽远,以《弈人》《闲人》《名人》等为代表。从内容上看,贾平凹的散文可分为自传、风情、世相、禅思、文化等五类。从艺术上看,其散文关注日常生活,以立意见长,他非常注重语言的运用,喜欢使用明快朴素的口语,讲究动词、叠词和虚词的选取和搭配。所以他的作品能以低音淡色引人入胜,用字平淡,却意境深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贾平凹出版过散文集30多种,其中《爱的踪迹》获全国优秀散文奖,《贾平凹长篇散文》获鲁迅文学奖。作品为大家所熟悉的有《丑石》《静虚村记》《秦腔》等。本期我们选了他的散文《陋室》,作品在细腻而流畅的描摹之中,为我们展示了贾氏散文的古朴、幽默和淡雅。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元代小说的研究可划分为“建国以前的研究”“建国后至文革前的研究”“80年代至今的研究”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资料辑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研究中宋元混而称之,重宁轻元倾向是其不足,第二阶段在资料的搜集整理,对元代小说成就的论述及对其文学史地位的肯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作品的时代甄辨,对问题的深入论证则显得薄弱,庸俗社会学批语的泛滥以及研究领域的相对狭窄也是其不足之处,第三阶段的研究全面铺开,涉及了元代小说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元代小说的研究可划分为"建国以前的研究""建国后至'文革'前的研究""80年代至今的研究"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资料辑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研究中宋元混而称之、重宋轻元倾向是其不足;第二阶段在资料的搜集整理、对元代小说成就的论述及对其文学史地位的肯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作品的时代甄辨、对问题的深入论证则显得薄弱,庸俗社会学批评的泛滥以及研究领域的相对狭窄也是其不足之处;第三阶段的研究全面铺开,涉及了元代小说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自从40年代末发展问题的研究兴起之后,其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迅速的拓展。从宏观上看,50年来发展理论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阶段。第一阶段从40年代末到60年代上半期,这一阶段的发展理论基本上可归结为“单纯经济发展论”,这一时期的发展研究主要着眼于经济的发展方面。第二阶段从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发展研究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发展观。第三阶段基本形成于80年代之后,进入9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这就是不仅把经济与社会,而且还把人与自然、当代与未来、个别民族国家与整个人类共同体联系在一起考虑的综合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论”。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即《讲话》时代和《祝辞》时代。《讲话》发表于1942年,是战争年代的产物。建国后前三十年,是《讲话》占主导地位的三十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召开后,《祝辞》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文艺全面拔乱反正,大力提倡艺术民主精神,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开始进入本世纪以来最繁荣多样的丰收期。  相似文献   

12.
《甜甜的泥土》这篇小说是以上世纪80年代离异家庭孩子的生活状态为背景进行创作的,被编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至爱亲情”.然而小说就这样被编入教材,颇有格格不入之嫌.文章从“编排在此不和谐”“内容与时代生活不和谐”“选文与教育的功能不和谐”“前后内容衔接不和谐”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创新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毛泽东时期,这一时期的理论创新是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第二个阶段是邓小平时期,这一时期的理论创新是产生了邓小平理论.第三个阶段是江泽民时期,这一时期的理论创新是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四个阶段是胡锦涛时期,这一时期的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  相似文献   

14.
刘彩琴、郭俊朝在《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年第9期中撰文对建国60年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做出了回顾与展望。作者首先梳理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几个阶段:一、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孕育到产生阶段。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孕育了高等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被发展和变革席卷,在这个完全不同于80年代的时代风气里,具有苦难意识的文学创作继往开来,显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余华的小说创作正是在这一时期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出击,他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作出了重新的审视和思考,本文将通过对余华90年代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的解读,探究余华90年代的苦难叙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至 40年代的《儒林外史》研究 ,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 ,为了顺应反封建的时代潮流 ,《儒林外史》得到了“新文化运动”主将们的推崇 ,评价既高 ,研究者也不乏其人 ,尤其是胡适、鲁迅两位大师对小说文本的精辟论述以及对吴敬梓的家世、生平行实的考辨 ,更将这一时期的研究推向了高潮。三、四十年代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 ,“救亡”代替了“启蒙”而成为时代的主要任务。受其影响 ,对《儒林外史》的评论与研究的气氛并不热烈 ,成就也不高  相似文献   

17.
一、十五年来中小学课程实验发展的基本历程及其特点十五年(1978-1993)来,中小学课程实验经历了四个阶段:(一)起步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二)转折阶段(80年代中);(三)发展阶段(80年代末);(四)深化阶段(90年代)。 (一)课程实验的初步兴起这一时期的课程实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单科教材实验。十年动乱结束后,一些单位或个人开始在通用教材之外自编一些单  相似文献   

18.
莫言的小说创作最初是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保持高度一致,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莫言开始以民间立场的姿态进行小说创作,这一时期莫言的小说在恪守民间立场的同时,并未和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传统和批判精神发生对立。《檀香刑》是莫言小说民间立场的一次大的转折,莫言站在了民间消极性的一面,站在民间和知识分子传统对立的一面,结果使莫言追求的民间立场写作因为道德的缺失而显得暧昧含混。  相似文献   

19.
《文学概论》教材在建国以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50、60年代,这是在苏联模式下的草创时期,这一时期是“文概”政治化的时期;二是70、80年代,这是停滞后的恢复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文概”确立审美论的时期;三是90年代至今,这是开拓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是“文概”的学科化阶段。“文学概论”在发展中除了简单化、政治化那些不足以外,还存在着三个主要的问题:一是个人创造少,多人合编多;二是教材内容的定性有一定的两难性;三是不关心或疏离了当前的文学实践。  相似文献   

20.
"高尔基学"在俄罗斯文艺学研究领域长期以来都是一门"显学"。中国的高尔基学也经历了百年的漫长历程,大致形成四个阶段,陈寿朋先生的高尔基研究隶属于第四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由《高尔基美学思想论稿》、《高尔基创作论稿》和《高尔基晚节及其他》三部著作构建了陈寿朋先生研究高尔基的理论体系。陈寿朋先生持论公允、资料翔实的论著为中国高尔基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