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两晋时期,中原大乱,名教危机,但结果并非是中原传统文化毁灭和中国的灭亡,而只是新的民族分子的加入和新的文化因素的融入。传统文化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发生了变化,以新的面貌继续存在和发展。在经历中衰和危机之后,传统儒家礼教与传统的宗族组织系统仍旧是维系社会的支柱,仍然是文化的主干。这一变化,是中原文化的再造。文化的变迁与再造,是与国家的再造、民族的融和同期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状态,这同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由新文化运动而营造的思想环境、北洋政府在思想文化方面所采取的政策以及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原因进行探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和研究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历史状况。  相似文献   

3.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内蒙古地区在这一时期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特殊的历史时代、地理位置与民族构成,使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早发性与延续性、多元性与丰富性、冲突性与融合性、开放性与创新性的特点。秦汉时期内蒙古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增添了中华文化的活力,而且也奠定了内蒙古地区文化的基本格调。影响了内蒙古地区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为以后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并称为中华文化三大组成部分的草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北朝贵族成员、琅邪康王司马金龙家族墓志明确而详细地保留了这一时期北方各族群间混血与融合的细节,丰富和拓展了十六国北朝时期民族融合问题研究的内涵。在民族融合这一过程中,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固然重要,但它只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一种政策,而民族融合本身却是一个长时段的渐进过程。经过多民族长期混血而融合成的新一代中国人——隋唐人,成为当时最为先进的隋唐历史文化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存在侵略和渗透的一面,同时在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封闭落后的情况下,也存在对其推动和促进的一面。本文就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推动和促进以及中国普通民众和进步人士对西方文化的积极态度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维新派拒弃西教、保存国学;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成功防止了民族文化的割裂;五四前后,国粹派呼吁尊重和保存国粹,东方文化派主张融合新旧文化、东西文化;三四十年代,十教授提出建设中国本位文化,新儒家主张在承接儒家"道统"的基础上融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运用唯物史观探讨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维新派拒弃西教、保存国学;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成功防止了民族文化的割裂;五四前后,国粹派呼吁尊重和保存国粹,东方文化派主张融合新旧文化、东西文化;三四十年代,十教授提出建设中国本位文化,新儒家主张在承接儒家"道统"的基础上融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运用唯物史观探讨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和大发展,促使各民族杂居通婚及汉化,其血缘关系相互渗透,极大地改善了中华民族的遗传素质;通过民族大融合,各民族的文化相互认同、相互吸纳,从而促进了人们的文化与科技知识素质的提高;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互动所产生的社会回应,使"独尊儒术"的文化防线全面崩溃,儒家纲常名教失控,促成了儒、佛、道并存的局面。儒、佛、道文化相互融通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推动力,使人们的文化交流和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在范围、内容上得到扩展与更新。人们对传统观念的背离,价值观的自觉调整,表现了内在人格的普遍觉醒,形成了重家族、"不唯上"和重利欲、轻世俗的风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文化素质内涵,形成了鲜明的国民素质特征,在我国国民素质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割股疗亲是源自中国民间的一种底层文化,是中国古代民间为救治患病亲人而采取的一种自残身体的做法,主要体现在晚辈对长辈的治病过程中,是中国孝文化中一种极端表现。明清统治阶级(上层文化)并不提倡这种做法,但在明清时期的亳州,由于各种原因促使这种陋俗行为逆势而行,深刻影响了上层文化,形成了这一时期亳州独特的孝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干,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伦理道德系统,从整体上讲是一种重伦理、轻科技的文化。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科学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导致了其思想观念的更新,使处于主流地位的伦理文化逐渐被科学文化所取代,并最终形成了完整的科学文化体系。大概分三个阶段,从明清之际到新文化运动前,这是中国近代科学文化观的萌芽时期。从新文化运动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这是科学文化开始与人文文化相区别,走向独立的阶段。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是科学文化形成完整体系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马莎莎 《文教资料》2009,(26):110-111
中国的近现代是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伴随着各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文化交流的最有价值成果.现代文化交流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培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力量,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备了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2.
周明 《考试周刊》2011,(72):238+11-238,11
先秦时期是我国养生思想和理论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养生思想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空间。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和中医学的养生是这一时期养生理论的亮点。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中日两国的文化关系中,近代中国东北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国近代这个特殊时期,中国东北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侵略与反侵略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主流。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宽泛的,本文仅从教育层面作以考察,通过对近代中国东北与日本的教育交流状况研究,以揭示这一时期教育交流所具有的特殊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体的儒家伦理,已经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德"或"母德",这是在长达2000多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儒家思想;董仲舒提出"抑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在中国社会的统治地位;经过以后历代的兼收并蓄和对立融合,发展成为儒、道、佛融合一体的宋明理学;近代中国社会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发展,促使我们对儒家伦理思想进行时代的反思.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思想为东西方道德观的比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5.
魏晋时期,原始儒家所追求的理想性、非功利性的名教已经变得虚伪化、矫饰化和功利化。一批具有儒学知识背景的魏晋名士援道入儒,对自然与名教的关系进行辨析。王弼主张"化名教为自然",阮籍、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而向秀、郭象则坚持"名教即自然"。如果说阮籍、嵇康偏向于自然,裴頠偏向名教一端,那么,王弼、向秀、郭象则处于自然与名教之间。与先秦儒家化自然为名教相对,魏晋名士化名教为自然,并希望最终能够弥合自然与名教之间的紧张,实现二者的同一。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春秋战国是一个耀眼炫目的辉煌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此起彼伏,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变革时期.从文化发生学的意义上看,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诞生了一批哲人思想家,产生了儒、墨、道、法、名、兵、阴阳,农、纵横以及杂家等众多学派,出现了空前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尤其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家和以老庄为代表的原始道家,千年来一直在中国历史上起着学术文化的主导传动作用.可谓中国的学术文化传统,乃是奠基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前后五百余年的光景,上承商周青铜文化之余脉,下开秦汉历史文化之先河,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在魏晋南北朝这个纷繁动乱的时期,思想文化潮流因这一时期封建礼教束缚的放松而得到极大的解放。女性这个在古代社会处于从属地位的群体,她们的思想在这一时期也极大开放,社会地位也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教育文化领域女性的地位显著提高,为这一时期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宋初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是赵宋政权确立和巩固的重要时期。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一时期封建统治者是把黄老思想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的。然而,从宋初对儒佛道的政策,儒家政治思想在宋初的地位及儒家政治思想在宋初的实践等方面来看,宋初占主导地位的统治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而非黄老思想。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是传统向近代过渡的重要阶段。士农工商等群体在这一时期内都发生着变化。士阶层逐渐向自由人转变: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思想倾向于自由民主;在寻求文化发展的同时,开始依赖文化市场,密切同市场的联系。商人阶层亦将目光投入文化市场,融入近代化过程。民初,商人阶层发现新文化运动的经济潜力,不断扩大人才探寻范围,士商开始走向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并成为彼此的互推器,双方通过合作以及交游,获得新文化成长的空间,士运用商的优势传播文化与新知,商人依附知识分子推进经济的近代化,进行商业转型。知识分子与文化商人之间的互渗与交游在这一历史时期打开了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概述了明清时期大理白族文化的变迁情况,随后探讨了这一时期白族文化发生变迁的原因.指出:明清时期,大理白族文化的变迁可以归结为两点主要原因:(1)就内部而言是经济基础的变化;(2)对外部而言是汉文化大规模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