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概距今约一百年张之洞作《劝学篇》(一八九八年刊),内中提及“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这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上的根据。  相似文献   

2.
《新青年》作者选择林纾作为攻击的靶子,并不是因为对方是所谓“旧派”的代表,而是因为林纾是晚清以来融汇中西新旧文化的典范,《新青年》作者们力图建构林纾作为他者的镜像,一方面紧抓林纾旧派资格问题大做文章,同时也力图全面否定林纾译介西方小说的成就,《新青年》作者们将林纾从“亦新亦旧”的近代文化典范贬低为“不新不旧”的文化落伍者,在争论过程中,无论是《新青年》作者们还是林纾,都努力夺取“亦新亦旧”的文化制高点,而前者的胜利与后者的失势,则清晰地显示出,以《新青年》及其支持者为代表的现代新知识分子,成功地从晚清以来一直主导中国现代化潮流的新派士绅手中夺取了文化的主控权。  相似文献   

3.
光绪二十九年 ( 1 90 3 ) ,清末新政进入第三个年头。诸多改革项目之中 ,教育乃重要一项。壬寅学制既已出台 ,制定者张百熙正踌躇满志 ,锐意进取。不料清廷派刑部尚书荣庆协同其管理大学事务。一满一汉 ,难达共识 ,时又值学潮 ,学务改革因此受滞。百般无奈之下 ,清政府选派封疆大吏张之洞会商学务 ,厘定章程。数月之后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 ,清廷明令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即癸丑学制。该学制凝聚了张之洞的智慧与心血 ,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清末学务改革的关键时刻 ,清政府何以会选择张之洞来制定学制 ,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  相似文献   

4.
甲午以后,在尚武思潮影响下,学界剪发易服行动迅速开展。为了约束学生行为,确保学堂人才服务于清廷统治,张之洞先后主持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和《湖北试办学堂冠服章程》,并推动清廷以湖北章程为蓝本颁布文学堂冠服制度。但是在清廷腐败政治和内部分歧影响下,张之洞的苦心未能缓解清廷困境,反而将学生推向清廷统治的对立面,加剧了清廷统治危机。  相似文献   

5.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流派纷呈,比较重要的派别主要有罗伊.麦德维杰夫兄弟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派,萨哈罗夫为代表的西方派和索尔仁尼琴为首的新斯拉夫派。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各个派别的政治主张既有相似之处,亦有许多不同之处。运动早期各派政治主张更多地体现了同一性,但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分歧也日渐凸现,这既是苏联社会蕴藏着各种不同社会矛盾的反映,同时也是运动深入发展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东南互保”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在“护馆”、“护侨”、“平定义和团暴乱”的名义下,派侵略军侵入我国华北。清统治阶级内部惊恐万状,各派势力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乃至各行其是。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东南督抚在清廷被迫“宣战”的情况下,却同帝国主义列强结成“东南互保”。本文试对这一历史现象,予以评述。一“东南互保”是由刘坤一、张之洞担任盟主,并在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支持,铁路督办大臣盛宣怀从中出谋划  相似文献   

7.
梁鼎芬生于清末,1880年中进士。正当他满怀报国激情评议时政时,却遭受到一纸“诃责”诏书。但他并没有因此沉默,而是投身张之洞作幕僚,协助张之洞在教育、政治领域建功立业。他敢于直言上书,针砭时弊,弹劾重臣,且不计较清廷冷遇而为清廷竭尽愚忠。  相似文献   

8.
感生神话的主题是“知母不知父”,围绕这一文化现象形成了相互关联的三种观点:一、母系制群婚在亲属认同上的反映;二、原始人智力低下,不知“男女构精”而孕;三、原始宗教图腾信仰的表现形式.本文认为,持上述三说者虽然可以得到一些人类学调查材料与本国历史相比附,但即使在部落社会里,绝大部分地方感生神话的真正意蕴也是对祖先的神话化,并无任何神秘之处.  相似文献   

9.
弛禁派是在自雍正年间起历经百余年对鸦片严禁无效的情况下出现的;弛禁派认为既然严禁无效,弛禁至少可以解决白银大量外流和胥吏巡船因鸦片走私而索贿舞弊两大问题;清廷大臣对禁烟问题有弛禁、综合治理和严惩吸食者三种意见;弛禁派在实际行动上均能按朝廷谕令严厉禁烟;事实证明弛禁主张并不是什么高明的救国之术。  相似文献   

10.
蒋楷是清廷派驻中德合作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总稽查,在青岛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开现代化教育风气之先的重要贡献。他的清宦生涯受惠于张之洞的提携,折射出晚清爱国士子奋争在各种势力博弈中的复杂心态。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传奇人物,蒋楷曾被认为是镇压平原义和团起义的急先锋,又是山东治理黄河理论和实践的总结者,同时也是"夙精刑名家言"的中国刑法史研究专家。  相似文献   

11.
感生神话的主题是"知母不知父",围绕这一文化现象形成了相互关联的三种观点一、母系制群婚在亲属认同上的反映;二、原始人智力低下,不知"男女构精"而孕;三、原始宗教图腾信仰的表现形式.本文认为,持上述三说者虽然可以得到一些人类学调查材料与本国历史相比附,但即使在部落社会里,绝大部分地方感生神话的真正意蕴也是对祖先的神话化,并无任何神秘之处.  相似文献   

12.
1900年秋,俄国利用八国联军侵华之机,借保护中东铁路之名,军事占领东三省。清廷迫切希望尽快收复东三省。1901年1月至3月,中俄关于交收东三省的谈判以破裂告终。影响谈判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俄国坚持独霸东三省的阴谋计划,不肯妥协;二是杨儒在谈判中据理争辩,不辱使命;三是日英等国的干预以及张之洞、刘坤一等督抚的反对。这些在杨儒的存稿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彷徨中的清廷最终决定拒签俄约。俄国迫使清廷签订俄约独占东三省的阴谋终未得逞。  相似文献   

13.
论张之洞对清末预备立宪的态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之洞在晚清政治风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由湖广总督进而奉旨入阁拜相,对清廷的最高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的看尖大多认为张之洞反对立宪或对立宪态芳消极,近年来一些论对此提出了异议,并作了十分有益的探索,笔认为,张之洞的宪政思想萌发较早,但始终对立宪谨言慎行,本拟就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4.
张之洞虽未曾直接参与外交事务,但因其在清廷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外交思想对时人的影响还是很大.本文从他的外交思想出发,分析了他各时期外交思想中的书生之见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外交事关重大,现代的外交家应该从张之洞书生之见中吸取教训,避免空言误国.  相似文献   

15.
国粹派和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提倡者在诸多问题上的对立虽是不争的事实,但他们的对立并不是一种向西方学习的“趋新”与回归中国传统的“守旧”的对立,在向西方学习这一点上,国粹派和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提倡者一样也是“趋新”者,无非两者所“趋”之“新”有着显著不同罢了。当我们回首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进程时,国粹派、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派一样,作为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中的思想资源,理应受到我们的尊重。  相似文献   

16.
<<语文建设>>2008年12期刊载的<<"不知所踪"应是"不知所终">>一文,认为"现在报刊上常把不知道结局或下落表述为‘不知所踪',……‘终'有动词的用法,而‘踪'显然是名词,不能作动词用,故不能写为‘不知所踪'."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语言事实并非如此.故略述陋见,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孔子"不知之知"思想和苏格拉底"自知无知"思想在方法和目的上存在差异,同时又有相通之处:两者都体现出真实诚恳的态度,阐释出自知之明的德性以及折射出生命本体的智慧。在物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过多地去追求经济上的财富,很少审视自己内心的德性。人们只有内心世界达到充实与净化状态,其精神境界才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在有关桂系的文章、专著中,有国民党桂系、新桂系、旧桂系、桂系、广西派等词出现,常见的有新桂系一词。通过举证和调查分析,认为"新"、"旧"桂系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有前后之分,而无"新"、"旧"之别。"新桂系"一词不足以反映"新桂系"的实质,以"国民党桂系"一词代之则比较确切、恰当。  相似文献   

19.
清末的教育改革始于戊戌维新运动,光绪帝在“定国是之诏”中明确宣布停废八股文,改试时务策论。这一举措虽因变法的失败而不得行,但庚子之变后,在张之洞等人的建议和要求下,清廷不得不对教育和科举制度进行改革。1905年,清廷最终废止了科举制,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20.
庚子国变后,清廷的统治有大厦将倾之虞。为了自救,清廷于1901年推行新政。各派政治势力为了争夺朝廷实权,明争暗斗。由瞿鸿裰、岑春煊等清流派官员掀起的“丁未政潮”,目的是借立宪之机扳倒政敌奕助、袁世凯等浊流,但最终失败。丁未政潮实质上是清末政坛清流派和浊流派借新政之机揽权攻伐、相互倾轧的一次交锋,其中还掺杂满汉、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等诸多矛盾。瞿鸿横和岑春煊的失败,不仅宣告清流派企图借助传统整肃吏治的方式实行新政自救的破产,也加速了腐朽清王朝的崩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