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人为万物之灵,而女性秉天地之灵气,更有其特美之处。我国文学自《诗经》起,就非常重视描写女性形象。到了宋代,女性形象更是演变成词体文学中的优势意象,为众多词人所青睐。宋词中的女性美,重视的是女性的内美,能体现真性情的性灵之美。"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  相似文献   

2.
被称为花间鼻祖的温庭筠,是第一个专力从事词体创作的文人,也是奠定词的传统作风的作家。他使词从形式到内容与风格都基本摆脱诗的模式。具备了独特的风貌。《花间词》66首温词,以女性的闺阁之思为主要内容,对女性形象的描摹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技巧,从而对后世词作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在温庭筠的笔下,她们柔媚、娇弱、精致、优雅而又幽怨落寞,极尽绮丽之美却又凄苦落寞,构成了动人心魄的美。《菩萨蛮》(水晶帘里玻璃枕)便是一首代表作。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清真词》的解读为例,认为解读古典文学作品,宜走传统训诂与多元文学分析方法相结合的路子,传统训诂包括词义解释、典章制度文化意蕴、化用诗句的由来、词牌体制特点等,多元文学分析方法包括文本分析、词的色彩词藻美、从赋和叙事文学等多角度分析,力求古今结合;并简要评说两种分析路子的长短,从而为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尽一点探索之力.  相似文献   

4.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是儒家唯一一部对爱情表现为既大胆地做、又大胆地说的经典。《诗经》所描绘的诗化女性群像,表现了如花似玉的形貌美、温柔善良的品德美、庄重典雅的仪表美、细腻缠绵的情感美等审美观念,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对中国民族心理、文学及其女性审美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一贯以细腻的美,谨严的美,和谐的美著称。其和谐的美主要表现在多种色彩与多种情调的和谐和统一上。朱自清散文是凭借什么来表现这些色彩和情调的呢?就修辞手段来说,我以为除了运用新颖、奇特而富于美感的比喻、比拟外,就是运用大量的叠音词。 朱启清的散文几乎每篇都可找到一定数量的叠词,尤其是抒情性散文。千把字的《荷塘月色》竟用了三十多个叠词,只六七百字的《春》也有近二十个。甚至标题也用叠音词,如《匆匆》。  相似文献   

6.
新编教材初中语文一册汉语知识短文《词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中说“词的褒贬色彩在反义词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且列举多例。我认为反义词不能表现同的褒贬色彩:例如“忠厚—奸诈”,世间确有忠厚之人和奸诈之徒,决非是因褒贬而定。即使是“貌似  相似文献   

7.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是儒家唯一一部对爱情表现为既大胆地做、又大胆地说的经典.《诗经》所描绘的诗化女性群像,表现了如花似玉的形貌美、温柔善良的品德美、庄重典雅的仪表美、细腻缠绵的情感美等审美观念,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对中国民族心理、文学及其女性审美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文学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片段、零碎的状态,以致人们对于古代女性文学尤其是抒情传统知之甚少,为改变这种情况,邓红梅教授写了《闺中吟——传统女性的精神自画像》、《女性词史》等论著。《女性词史》是她的代表作。这部书在词体、词史的领域里,揭示了中国古代女性词的深长意蕴及其不同于男性词抒情传统的独特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9.
董玥 《考试周刊》2012,(57):18-19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是东方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1968年他凭借高超的叙事文学以非凡的锐敏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体现了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物哀之美、幽玄之美、自然之美,让他获得了世界文坛的广泛认可。他获奖的三部作品《雪国》、《古都》和《千只鹤》是东方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谢凝 《文教资料》2011,(22):86-87
"女性"是一个带着永恒美丽色彩的词,"自然"更为女性美增加了一层原始而神秘的色彩。本文主要从生态女性主义观点出发诠释女性和自然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女性与自然的不朽品质,以及二者完美结合所构造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1.
《诗经》和《楚辞》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和《楚辞》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分别刻画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倾向。《诗经》女性外貌形体具有实用性审美色彩,性格上具有阳刚性特征,气质上属于世俗型风格;而《楚辞》女性具有纯审美色彩的外貌形体,阴柔型性格特征和浪漫性个性气质。二者作为文学的两大源头,分别奠定了后世女性描写的不同基调。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希腊神话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腊神话中的女性往往与灾难、万恶结缘。但她们中极少有十恶不赦的反面典型,而呈现出一种更为复杂的非伦理化色彩和更加本真的原生态特征。与中国神话相比,希腊神话凸现的是“真”,并与“美”紧密相连,女性形象之“美”的塑造偏于个性与率真,从而淡化了伦理道德层面的“善”。原始神话对女性形象的不同描写,影响了中希两国女性文学形象的特点与趋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在其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了文、赋、诗、词、曲、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的更迭替换,但意境美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这种美学境界所表现出来的文学魅力令千年以来的国人屡屡赞叹,为之折服。意境美所体现出来的审美内涵主要有"言有尽而意无穷"、"意蕴无穷"等,这种美学旨趣的形成与《周易》之取象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创作的名篇,被誉为昭和时代的青春之歌。"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理念之一。川端康成的作品大多体现了物哀之美。《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之美是通过少男少女男女朦胧恋情、社会下层女性的淳朴美以及自然景物之美三个层次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给人的印象是英雄的文本、革命的文本、无性的文本,所以作为文学一翼的女性文学始终没有被另提别论,以至有人认为“十七年”不存在女性意义上的文学。通过戒除对“女性文学”作过于狭隘的理解,充分考虑“十七年”女性文学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语境,我们方可发现,“十七年”女性文学一定程度上仍然在对社会生活和女性生活的文学表现中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如杨沫的《青春之歌》、茹志娟的《百合花》、宗璞的《红豆》。  相似文献   

16.
(一) 词这一文学体裁,是以抒发感情为其主要特征的。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自序》中说:“后人之感,感于文不若感于诗,感于诗不若感于词。”而词人所感和词体所寄托的又具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色彩。纵观历代名家词,我们便会发现:在无数优秀的词篇中,充满着无尽无休、无可奈何、百不聊赖的忧愁悲伤情绪。偏多表现词人的忧伤心理,并由它引起的悲剧型美感,便是词体这一抒情文学特殊的艺术特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词由“俗”变“雅”,成为“美文”之一种。这与词之抒情性、柔美婉约等特质,在晚清得到大力阐扬密切相关。与此同时,词与女性文学的相似性得到发掘和深化,促进了女性词学的兴盛。《中国女词人》标志着中国女性词学研究的开端。  相似文献   

18.
波德莱尔不仅把对色彩的理解运用到绘画评论中,更把色彩意象带到了诗歌的创作中。《恶之花》中的色彩之美以及个人化的色彩体验不仅带给读者强烈的感官刺激,同时激发了读者潜意识中的共鸣。《恶之花》中六部分内容配以六种浓淡各异的颜色,意蕴丰富。波德莱尔精心设计的色彩,搭配时而和谐,时而失调,时而美,时而丑,以此表现现实世界之丑与诗人的理想世界之美的冲突,象征魔鬼的地狱和上帝的天堂之间的对立,反映诗人对光明、美丽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9.
《爱之屋的女主人》是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短篇故事集《血室及一些其他的故事》中的一则。故事虽短,但其女性哥特色彩浓重。笔者结合女性主义的视角对作品中的场景、人物及情节进行了分析,借以展现作者在女性哥特文学范畴所具有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20.
影片《庐山恋》《庐山恋2010》《恋恋庐山之山盟海誓》都是围绕庐山来表现爱情,但凸显的是完全不同的时代色彩。《庐山恋》以政治为主旋律,奏响了人情之美;《庐山恋2010》充分彰显了都市生活的时尚意味;而《恋恋庐山之山盟海誓》则是"小中求奇",山之静美与爱之悠远互相应和。三部庐山恋体现了江西电影创作审美取向的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