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艺修辞鉴赏犹如“曲径通幽处”,“曲径”是文艺作品的文辞,“通”是修辞手法的分析,“幽处”是作品内涵和题旨情境。“由辞探意”是文艺修辞鉴赏“登堂入室”的必由之径,“以意逆志”是文艺修辞鉴赏“龙宫探宝”的必要手段,“显辞达意”是文艺修辞鉴赏“凤鸣九霄”的最高境界。分析一篇作品必然要经过“由辞探意”、“以意逆志”,以期“显辞达意”总揽全满之精要,这便是理解“辞”、“意”、“志”的三味。  相似文献   

2.
清代学者戴震有言:"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辞也,所以成辞者,字也.必由字以通其辞,由辞以通其道".戴震所云至理名言.<中药学>中中草药名疑难字较多,不能认读、理解这些难僻字,便不能通其辞、明其道.为便于<中药学>学习与研究,仅就手头所辑22种中草药名作一释析.  相似文献   

3.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在于“情动;文章之所以“虽幽必显”,在观文者的“人情”。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将情动于“中”,人情于“里”完美结合呢?  相似文献   

4.
“启发”二字在我国源于《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郑玄作注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朱熹也作注:“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即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即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乃是教师当学生想弄通而未得,想说出而未能,即在他们“心愤  相似文献   

5.
“必以情”的“情”不该释为“实情”,“情理”和“诉讼之辞”,而应释为“诚”。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文字学以研究文字形体的发生、发展、演化为主导,正所谓"必由字以通其所,由辞以通其道"。从殷商的甲骨文直至今日的通行汉字,其形体结构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汉语文字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创立时期(周秦—两汉)、消沉时期(魏晋—元明)、振兴时期(清代)、拓展时期(近代以来)。本文按照这个顺序对汉语文字学的发展历史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为文之道     
韩愈 《阅读与鉴赏》2005,(10):68-68
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时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俱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唯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是西方美学的始祖,在《会饮》中其笔下的肃剧诗人阿迦通的讲辞可以理解为“论美”,所以“美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阿迦通身上.通过阿迦通论证爱神的“美”的四个理由以及赞美爱神的四种“美德”,分析阿迦通如何运用其美学表现狷狂.阿迦通的一整套美学理论,散发着自信的力量、彰显着狷狂的精神,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以及深远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它告诉我们, “情动”是“辞发”的基础, “读文”是“人情”的前提, “披文人情”也因此成为阅读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在清初的词坛上,彭孙通有着很高的声誉,和王士稹有“彭王”之称。其《延露词》中有部分艳情词,虽辞媚而非俗艳。无论从艳情词的数量还是内容上来看,彭孙通不应被定位为“艳情专家”。  相似文献   

11.
“辞赋”即赋.《楚辞》之“辞”非文体名;“骚”为赋之一类,而论与赋平列;用赋的手法所写之论,通于赋而非赋。故《全汉赋》当收汉人之“骚”,而不应录《非有先生论》。汉人为赋少有序者,所谓“序”,多为后人缀史辞为之。《全汉赋》仍其旧而不加说明,略欠辨正之功。  相似文献   

12.
上通“尚”,崇尚;喜爱。《礼仪志(中)》:“自立书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 不通“否”。《刘盆子传》:“自知当死不?” 也通“耶”,句末疑问语气辞。《班固传》:“亦以宠灵文、武,贻燕后昆,覆以懿铄,岂其为身而有颛辞也? 亢通“吭”,喉咙。《隗嚣传·论》:“则知其道有足怀者,所以栖有四方之桀,士至投死绝亢而不悔者矣。”注:“亢,喉咙也。” 什通“十”。《顺帝纪》:“甲辰,认以疫疠水潦,令人半输今年田租;伤害十四以上,勿收责(债);不满者,以实除之。”  相似文献   

13.
记得古人曾说过“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辞发必是这情所到,这情所到必产生辞发。由此看来,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从他们的生活出发,重视培养写作情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相似文献   

14.
情感,从审美感受的角度讲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讲,情感是指教师为再现文学作品的意境、形象而洋溢于讲台的感情、激情。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在于“情动”;文章之所以“虽幽必显”,在于观文者的“入情”。刘勰在这里说明了“情”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拥抱它。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做为一名教  相似文献   

15.
《马氏通》中的“读”是一种“中西合壁”体,其“西”的内涵在于“起语两词”的结构形式和“记时、记处、记容”时附起词、语词的语法功用;其中“中”的内涵是“辞气”以及与之相关的“读先乎句”。《马氏通》中关于“读”的种种论述体现了“中西兼顾”的推演思路。通观《马氏通》中关于“读”的内涵及其推演思路,“中西合壁”呈“西”主“中”次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兰亭集序》有句云“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编者释“期”为“至、及”。《归去来兮辞》有句“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编者同样释“期”为“至、及”。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两处的“期”释为“至、及”,句子好像都讲得通,但我们认为这不是确解。《辞  相似文献   

17.
王从好 《学语文》2013,(5):9-10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明确提出了文学赏鉴方法:“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那么,散文教学中如何应用刘勰提出的“沿波讨源”与“披文人情”的方法进行最有效的教学呢?散文的教学其实就是带领学生赏析散文的过程。目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是由“形”到“神”。也即由“采”到“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修辞学的角度论述了孔子的“辞达”与“辞巧”观,认为“辞达”与“辞巧”具有辩证统一性,“达”与“巧”的对应关系是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之间的关系,最后文章还指出“修辞立其诚”是“辞达”与“辞巧”的大前提。  相似文献   

19.
一、“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编者注云:“句画出所讲说人物的性格感情。”这里把“句”字释为“句画”,“性情”乃指所讲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感情。愚谓“句”通“钩”,是勾摄、勾致、吸引、引诱之意。《鬼谷子·飞箝》:“引鉤箝之辞。”注云:“谓诱致其情。”“性情”非指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性格感情,而是台下听众的感情。“句性情”是说柳敬亭说书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能紧紧抓住听众的情绪。观下文“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益信当作如是解,方能前后一致,且合乎评书艺术之特点。  相似文献   

20.
怎样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力?《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在这里,刘勰指出提高对诗歌欣赏力的关键,一是“入情”,是“见其心”;二是“沿波讨源”,使幽隐的显露。因为作者的创作,是由于“情动而辞发”,在“情动”中还含有他的“志”,是情志结合的。读者只看到作者的文辞,要通过文辞了解到作者的情和心,即作者的情志,才能提高欣赏力。作者的情志,不一定在诗里明白说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