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钓鱼岛争端在2012年广受注目。日媒借钓鱼岛争端鼓吹扩张军队、开发核武。西方媒体分歧大,对中国行为不解和持中的多、支持的少。今后我方可以攻心为上,提高针对性和报道技巧。  相似文献   

2.
电视媒体对外报道领土争端概况 随着钓鱼岛事件的不断升级,钓鱼岛受到世界关注,成为外媒近期主要关注点.仅以2012年9月14日为例,就有美联社、路透社、共同社、法新社、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香港《明报》、美国《华尔街日报》等对钓鱼岛相关问题进行了报道. 同时,国内各家电视媒体也纷纷加大了报道力度,特别是相关报道国际传播的力度.自2010年新华社挺进国际电视媒体主战场,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简称中国电视网或CNC)中英文台相继开播,到目前,初步形成了以CNC、CCTV、凤凰卫视为主力军,以东方卫视、北京卫视、湖南卫视、中国黄河电视台、蓝海电视等为方面军,以长城平台为依托的,多语种、多频道、全媒体、全天候的电视对外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王文婷 《大观周刊》2012,(27):48-49
中日对钓鱼岛主权归属争端源于19世纪末日本对外扩张,是历史遗留问题。如何解决钓鱼岛争端,是两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国际实践即临海相向国对争议岛屿的划界问题的实践中分析钓鱼岛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4.
宋相川  韦文杰 《新闻世界》2011,(11):149-150
“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后,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本文对中日两国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探讨中El两国新闻媒体如何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目的展开报道和评论,进而说明两国新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3月8日发生在中国南海的中美舰船对峙事件引起了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国南海主权争端等成为了国际舆论的重点,而就事件本身的法理争端报道却淡出受众的视线之外.究其原因.和美国在对外宣传中进行的议程设置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自日本“购岛”闹剧上演以来.围绕钓鱼岛主权归属所引发的中日之间舆论上的你来我往已经进行了多个回合。期间,日本通过成立专门机构、运用柔性宣传手段制造“受害者”假象、设置舆论通道引爆舆论热点、持续进行公共外交,多层次影响国际舆论、整合跨媒体资源等多变方式,争取国际舆论支持,发展其话语主张。钓鱼岛争端仍在继续,日本方面在该海域进行的“小动作”频频。对其捏造的报道如不进行有效的法理反击,可能会令中国陷入舆论被动。对此,中国方面需要在舆论策略上有所准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日本主流纸质媒体《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读卖新闻》对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对其报道内容与报道版面予以分析讨论,不同报纸的不同报道倾向提醒我们,应关注中外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意识形态倾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框架理论和质化的内容分析法,以《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底期间关于"钓鱼岛"事件的新闻报道为样本,对两份报纸在相关报道中的框架运用和中国形象呈现进行了差异对比分析,进而深入考查了地缘政治冲突报道中干扰英美大报建构第三方主权国家形象的政治文化因子。本文认为,同处欧美媒介体系的两份大报在钓鱼岛冲突报道中呈现中国形象的离散性,应该归因于英美两国原生社会结构和文化语境对媒体为施加的限制性和构成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媒体建构论为理论框架,对六家报纸2007年太湖水污染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从消息来源、报道主题、风险归因方式及报道立场等方面考察媒体如何报道与呈现相关环境风险。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媒体在消息来源与风险归因方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均高度依赖政府信源,存在简单化归因倾向;但在报道主题和报道立场上存在显著差异,当地媒体在政府主导型的报道框架下表现出明显的负面新闻正面报道的宣传逻辑。  相似文献   

10.
名刊要览     
中日会为岛屿争端开战吗钓鱼岛争端的影响之所以重大,源自于这场高风险游戏中的对抗对于亚洲未来的影响。因此,要防止钓鱼岛事件全面升级,应采取以下安全措施:首先是限制摩擦升级成为危机,制定法律规范船只行为及事故后的处理,建立常态化的地区性磋商机构;其次是重新找到不带偏见地搁置主权争端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的雪灾因为其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程度深成为国内媒体同时也是中国对外传媒的报道重点.本文选取<中国日报>对此次冰雪灾害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报道倾向、报道角度、报道议题、报道信源等方面的分析入手,探求灾难报道背后所蕴藏的我国对外传媒的价值诉求与传播意图,并评估此次报道的成就与不足,为我国对外传播中国国内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提出较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12年,中日钓鱼岛之争日趋激烈化与明朗化,外媒对此广泛关注,CNN的报道通篇将钓鱼岛称为“小岛”(The island或The smal island),美国官方对钓鱼岛的称呼是日音的 SENKAKU(尖阁诸岛),说明其不愿意在敏感时期过早地卷入。他们没有像英国媒体所做的那样将钓鱼岛用日音和中音同时标明,说明他们没有放弃倾日的立场,甚至不愿意承认该岛存在所有权争议。在世界话语权体系中,我国处于话语权的弱势地位,如何在国际社会中改变西方主流媒体的歪曲报道成为我们当今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国家形象是国际舆论的一个表象,体现为国际社会在对某一事件阐释或解码后所表现出的观点与看法。本文通过对拉美15国报纸有关中日"购(钓鱼)岛争端"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拉美报纸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正面",而且相对日本的形象处于劣势。对钓鱼岛历史知识研究的不充分以及中国对日"购岛"的极富情感宣泄的话语传播方式成了这种"劣势"的主要原因。文章指出,要改善这种"劣势"处境,不仅要加强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真研究与传播,务实地强化自己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而且更要熟悉国际政治和关系的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14.
高美  胡泳 《新闻记者》2012,(2):33-40
负面新闻信息的报道是对外传播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领域。如何报道负面新闻信息,既是对媒体传播能力的考验,也是检验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一个契机。本文以7·23动车追尾事故为个案,以中国日报网站和新华网英文版对事故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与个案研究结合的方法,考察两家网站在报道负面新闻信息方面的表现,借此分析中国对外传播中负面新闻信息报道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陈艳 《新闻界》2013,(6):69-72
"中国"作为一个分析概念,在很多场合被呈现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微博信息的传播被赋予了口语化、情绪化、碎片化的特质,这在近期"钓鱼岛事件"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各种"草根"、"公知"借助微博这个自媒体平台,宣泄"中国"情绪,表达"中国"认同,既是对语言边界的不断挑战,又在喧嚣中显现出不同的诉求和力量。本文就着眼于对"钓鱼岛事件"中各方的微博话语做一分析,力图揭示出在这种聚焦于"中国"背后的利益冲突与价值取向,从而在另一层面上予以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提供某种话语走向的镜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眼中的右翼基本被那些亲美反华的保守派政客所占据。渲染中国威胁论,加强军备,宣布钓鱼岛"国有化",战后日本政坛的第三次右倾化态势正逐渐形成东亚作为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中日领土争端带来的经济变动无疑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面对领土争端,日本右翼势力表现的最为"活跃"。他们不顾东亚区域合作的大局,更不惜断送日本经济发展的前景,以极端民族主义的手法孤注一掷地挑战中国的领土主权。  相似文献   

17.
八面来风     
《档案天地》2012,(10):63-63
学者曝日军方旧地图钓鱼岛不属日本添证据 一张由历史学家郑海麟收藏的出版于130多年前的地图,已经成为当下中日岛屿争端中最有力证据之一。在这张由当时日本陆军参谋局绘制出版的《大日本全图》上,完全没有对钓鱼岛的标注,这充分说明钓鱼岛在历史上绝非日本所有。  相似文献   

18.
2008年3月14日由藏独分子制造的拉萨暴乱和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震惊世界。新闻媒体在这两次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不同表现和不同效果,发人深思,值得研究。一、有闻不报是新闻媒体的失职"3·14"和"5·12"两大突发事件,都是举世瞩目的特大新闻事件,媒体应当关注和介入。但媒体的不同表现却产生了不同效果。"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媒体反应迅速,报道公开,不仅赢得国内各界的高度赞扬,而且也得到国外媒体的认同和好评。中国的老百姓和世界人民大都通过中国媒体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戴盈 《新闻前哨》2012,(7):32-34
在乌坎事件中,对外报道为什么没有发挥“内外有别”的优势,为什么没能及时施放核心信息,为什么在国外媒体高度关注的事件中一度失声?在转型期的中国,面对一些复杂事件,中国的对外报道准备好了吗?面对“一波三折”的事件,习惯了“一锤定音”的媒体该何时介入?在复杂事件中,中国媒体又有哪些优势?本文尝试以乌坎事件为侧,探讨复杂中国的复杂事件如何对外报道。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抗战时期的《大公报》为个案,通过对该报1919年到1945年这27年时间段内,以韩国为主要报道内容的649篇文章按报道主题、报道大小、报道倾向进行了分析,并较为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了对特定历史环境下《大公报》所塑造的韩国国家形象、中国国民对韩国持有的态度以及韩国形象在中国媒体中的体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