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文〕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1]与?何士民众庶不誉[2]之甚也?"宋玉对曰:"唯[3],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4]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5],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6],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7],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8],杂以流徵[9],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  相似文献   

2.
阳春白雪     
战国时期的宋玉在<对楚王问>里写道:"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微,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相似文献   

3.
对楚王问     
[战国·楚]宋玉~①客有歌于郢~②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③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④,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⑤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⑥,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节选自《昭明文选》)  相似文献   

4.
国都即一国之首都。先秦文献中,国都常简称为“国”。如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此句中的“国”即指楚国国都“郢”。  相似文献   

5.
曲高和寡,这个成语来自《文选·宋玉〈答楚王问〉》所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引商刻羽,杂以流秭,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这则成语意思原指曲调越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用来比喻知音难得。又被用来比喻说话、写文章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这个成语在音乐界常常被引用。现今,在高等院校对于大多数非艺术类学生来说,高雅音乐艺术的鉴赏仍是曲高和寡。  相似文献   

6.
“下里巴人”“下里巴人”出自宋玉《对楚王问》。它在古代是指某歌的歌名呢,还是指某种类型的歌?众说纷纭。宋玉的原答是:“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于是,有人解释为是客居在郢城内下里巷子的巴人唱的歌。此说并没有道出“下里巴人”为何歌。也有人将“下里”和“巴人”说成是两首歌名,那更是相去甚远了。历史学家徐中舒的《论巴蜀文化》认为,“下里巴人”是古代楚人在农田劳作时唱的歌。一位善歌的“客”,对绚丽多彩的楚国音乐按雅俗程度作了大体分类。同高雅的“阳春白雪”相比,“下里巴人”算是古代…  相似文献   

7.
诗林掇英     
一引渡电影手法中有"推镜头":先是一个阔大的背景,随着镜头的推移,画面渐渐缩小,最后集中于某一点上,打出一个特写.文也有引渡法,写景叙事,由大及小,由远而近.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司马迁写《史记》借用过这一手法.《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十)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柳宗元的山水小品也多取此法.如《袁家渴记》:"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  相似文献   

8.
阅读下面三则短文,完成练习。鲁少儒庄子见鲁哀公。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庄子曰“:鲁少儒。”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缓佩玦者,事至而断。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于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庄子·田子方》蒙人叱虎蒙(地名)人衣狻猊之皮以适圹虎…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说宋玉“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贾生列传》),明确指出宋玉擅长赋体文学,并以此著称于世。程廷祚称宋玉为“赋家之圣”,在其《骚赋论》中说:“赋何始乎?日:宋玉。”宋玉以瑰伟之才,崛起骚人之后,……由是词人之赋兴焉。”(《青溪集》卷三)宋玉在赋史上的首创地位和巨大贡献,是不可泯灭的。《汉书·艺文志》称“宋玉赋十六篇”,多早已失传,现存者亦喜伪难辨。《古文苑》所载宋玉赋六篇,实为伪托,几已成定论。多数人判为宋玉所作的《九辩》,属骚体,《昭明文选》即列入“骚”类。至于《文选》收入赋类的  相似文献   

10.
宋玉,战国时期大诗人,生卒年不详,其现存生平资料甚少。东汉王逸称其为屈原的学生,并称“屈宋”;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曾提到过:“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辞令。”王逸之论当本此而出。宋玉的作品,王逸《楚辞章句》录有《九辩》、《招魂》两篇;萧统《文选》载《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和《对楚王问》共五篇;《隋志》称有《宋玉集》三卷,今佚。目前学术界对宋玉是否为屈原学生,以及以上作品是否为宋玉所作,都有不同意见,并时时发生争议。考察这些作品,…  相似文献   

11.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一段记录司马迁心路历程的精彩文字: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  相似文献   

12.
[原文]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  相似文献   

13.
<正>一、圆融的溯源与发展《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六艺"均包含身体运动和身体动作,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体育"是渗透在六艺之中的。毛泽东也在其《体育之研究》中说到"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而当今美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要  相似文献   

14.
<正>现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之《孟子》选读部分,选入《孟子·梁惠王下》一段文字: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讨论宋玉《对楚王问》中的关于楚歌唱和的问题.通过对其音乐的研究,文章认为:其演唱形式是一人领唱,众人相和;其歌曲性质属于先秦楚国民歌;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曲调由低而高,唱者与和者先在嗓音音高方面进行了比较,而"引商刻羽"的转调行腔描写,则是两者演唱技巧的比较.通过对其内容的分析,文章认为:宋玉的楚歌唱和描写的喻义在于,说明自己既有极高的天赋,又有深厚的后天修为,而所谓的"遗行",就是自己的"瑰意琦行"的人生追求,不能被士民众庶所理解,所接受.  相似文献   

16.
针对学界多有争议的《笛赋》真伪问题,本文借鉴前贤观点,并增列新的证据,从三个主要方面证成其属伪作:一,《笛赋》有"宋意将送荆卿于易水之上"的话,而以宋玉生平论,当不会见及其事;二,由马融《长笛赋》"追慕王子渊、枚乘、刘伯康、傅武仲等箫、琴、笙颂,唯笛独无"的话可知,《笛赋》不应出现在马融之前;三,《笛赋》有"招伯奇于凉阴,追申子于晋城"的表述,但从现存文献史料看,伯奇事见诸记载已在入汉以后。综合这三点可知,《笛赋》当是一篇后人依据后出文献所作而托名宋玉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六书新证     
一六书的排列次序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里虽提出了六书之名,却没有六书的具体内容。西汉末年,刘歆在《七略》中对六书做了详细地叙述,后来班固采录于《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句出自《礼记·檀弓下》,原文如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相似文献   

19.
欹器满覆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荀子·宥坐》)  相似文献   

20.
刑赏论     
曾巩 《中文自修》2011,(1):13-15
《书》记皋陶之说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释者曰:刑疑付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也!夫有大罪者,其刑薄则不必当罪;有细功者,其赏厚则不必当功。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