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北京日报》2007年3月5日理论版摘编了《邯郸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康香阁副主编采写的《著名哲学思想家庞朴先生访谈录》一文,原文10000多字,被摘编其中的文化专题2000多字,以标题《“我是文化的保守主义者”——庞朴先生访谈录》在《北京日报》理论版刊出。这是继《光明日报》(2005年5月11日第1版)、《新华文摘》(2006年第5期)和《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等多家全国报刊摘编《邯郸学院学报》论文之后,我刊论文又一次被全国重要报刊摘编。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2000年第1期)刊登了《2000年高考作文<报告的批复>之我见》一文,该文对一篇“另类”的高考作文作了重新审视,认为它“有许多超常之处”,“创新思维火花迸发”,“有独特的叙述方式,可以说写作技巧较为娴熟”,“观察力敏锐”,“此间有真情”等。然而,无论是阅卷老师,还是《我见》一文的作者,都忽视了一个最起码的问题,那就是这篇作文是否真的展示了考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只要去翻一下2000年第2期《杂文选刊》第28页,便会发现《报告的批复》一文和该刊《报告的批复》中第一篇《关于周扒皮要求正名的批复》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附原文复印件,供审核),而该文又是选自《南风窗·海阔天空》(1999年第  相似文献   

3.
从长江三峡出口处的一个小城,一个少年光着脚板走向人生,经过长途跋涉,穿过动乱的年月,来到云贵高原大山的褶皱里,当了铁路小站的养路工。历经“忧郁”和“痛苦”,“回忆”和“幻想”,“沉沦”和“升华”,而今,在他——汤世杰,在彩云之南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冒出来的一个中年作家。最近,向读者捧献上五彩缤纷的《彩云南》系列短篇小说。这有如采自清晨、带着朝霞和露珠的五个短篇是:《古校场》(载于《人民文学》1986年第10期)、《火塘》、《江柴》(《中国作家》1987年第4期)、《江祭》、《六轮》(《滇池》1987年第8期)。  相似文献   

4.
闲来诵读“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翻检《辞源》(修订本),时有所获,又有所疑。兹将管见若干,仍条析于下(《例析(之一)》、《例析(之二)》,分别见于《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2002年第1期)。  相似文献   

5.
《天津教育》2014,(8):2-2
《世界博览》2014年第7期 设公祭日:中国与世界反战,《新民周刊》2014年第17期 一个人的教科书,《瞭望东方周刊》2014年第14期 美国高校教改进行时,《民生周刊》2014年第8期 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转型,《看世界》2014年第8期 日本小学的生活教育课,《小康》2014年第4期 小学生也有“职业病”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有个生造词“三步曲”在报刊上频频出现,下面是随手捡来的几个例子:(1)《公文写作》课教学法三步曲(《华南师大继续教育》1999年第2期标题),(2)西部开发三步曲(《中国财经报》2000年4月26日标题),(3)重提“安乐死”这个话题,我国首例涉案医生提出“人生三步曲”(《羊城晚报》2001年4月13日A8版一引题,主标题是:优生→优育→优死),(4)新诗教学三步曲——我教《致橡树》(《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4期标题),(5)语段压缩三步曲(《中学语文》2000年第12期标题),(6)偷埋偷葬“三步曲”(《南方日报》2002年3月3日A4版小标题),(7)老记背运三…  相似文献   

7.
几天前我应邀为优课竞赛做评委,老师上课的文章自选。巧合的是几位老师不约而同都选了杨绛先生的《老王》,但他们的读解我不敢苟同。在课堂上,竟有老师认同学生这样的理解:“从老王身上,我们学到了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回来查查资料,才知道大家对《老王》主题的讨论很热烈,《语文建设》2006年第9期、2007年第1期,《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第8期  相似文献   

8.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9(1):F003-F003
作者姓名论文题名原刊期次转载刊名期次杨三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毛泽东到邓小平1999(5)《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1)南江波“存在就是被感知”新探2000(2)《外国哲学》2000(6)庞士让课堂教学艺术新论2000(2)《教育学》2000(8)樊西宁2000(3)《体育》2000(11)牛宏宝汉语语境与西方美学2000(4)《美学》2000(12)王军、张岚历史认识中介质再认识2002(1)《世界史》2002(12)李经伦公民道德建设要以人为本2002(1)《伦理学》2002(8)刘卫鹏汉代神鬼观念在墓葬中的反映2002(3)《宗教》2002(5)牛宏宝从儒家诗教到“超功利说”2003(1)《美学》2003(4)…  相似文献   

9.
谭书旺先生在《〈说文〉收字知多少》(《语文知识》2000年第8期)一文中认为,现行的大徐本《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实有字数9429个,其中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是建国后编纂的规模最大、内容最全、最具权威的古今地名工具书,但该典涉及邯郸地名的词条有4则不正确之处:(1)第1405页“1986年武安市划归邯郸市”中的“武安市”误,当为“武安县”;(2)第2280页和第3288页1996年后的“丘县”应当为“邱县”;(3)第2280页的“平恩县”可改为“邱县”;(4)第1685页所涉及武安市的“马颊河”应为“马项河”.  相似文献   

11.
读了《中学语文》2000年第9期上曾宪一先生的《〈威尼斯〉教学实录》(以下简称《实录》),愿就《威尼斯》一文的“文眼”问题谈点不同看法,以就教于曾先生。《实录》以师生问答和板书的形式认定《威尼斯》全文的文跟(即总文眼)是“别致”,文章第一部分(即写“水上之城”的部分)的文眼是“明媚”,第二部分(即写“艺术之城”的部分)的文眼是“华妙庄严”,这种分析并不十分切合《威尼斯》的实际。要谈论文眼,当然首先要搞清什么是文眼。我们知道,文眼是能高度概括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旨的词语或句子,它起着统率全文、提纲挈领的作用,是读者  相似文献   

12.
文学期刊每年最后一期的作品通常良莠不齐,但每有让人眼睛一亮的新人新作以及尚处于上升期作家的力作,给人带来惊喜。今年也是如此。文学新人张静的处女作《采阴采阳》(《当代》第6期,中篇),以女性“真切的痛”写下“北漂”生活“原生的乱”,鲜活生动;徐则臣的《纸马》和《鬼火》(《上海丈学》第11期,短篇),都是扎实且结实作品,展示了作者日益圆熟的叙述能力;李浩的《日常的流水》(《十月》第6期,中篇)以流水的重复和单一描写一种人生的状态,意蕴的厚重与小说整体上氤氲的氛围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奇特的气质。《夏冈的发明》(短篇,《山花》2005年第11期)则洋溢着后现代的游戏精神,面孔新鲜,骨骼轻盈。由香港、南京、台北三位年轻作者黄劲辉、葛亮、薛西分别操刀的《众字成城——年轻一代的三地书写》(《芙蓉》第 6期,短篇)不约而同地将现代人的孤独感作为主题内容,既富有震动的力量,又充满了无奈的焦虑感,让人一路读来既过瘾又刺激。陈启文的《河床》(《花城》第6期,中篇)可以视作1980年代风行的家族传奇小说在当下创作的延续,其诗性的语言和磅礴的气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王大进的《葬礼》(《当代》第6期,中篇)堪称佳构,叙述功力令人称道;范小青的《我们的朋友胡三桥》(《当代》第6期,短篇)淡而有味,通篇充满迷离之气;艾伟的《田园童话》(《上海文学》第12期,短篇)如作者的一贯风格,将日常生活推向极端,对复杂的人性进行拷问。以上诸篇,加上迟子建具有史诗性追求的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收获》第6期)和史铁生继《务虚笔记》之后继续进行灵魂探寻的《我的丁一之旅》(《当代》第6期,长篇节选),岁末的这桌文学筵席,也该算丰盛。 2005年以来,“底层”问题是当代文学最大的主题。也许是时值年末,本期有关农民题材的小说也更加集中。《人民文学》继第10期推出陈应松的《太平狗》(中篇)之后,又在第11期重头推出罗伟章的《大嫂谣》(中篇),并配发“编者留言”,由此也显示出“底层叙述”不但已经从一种“冷门叙述”,变为一种“热门叙述”,也开始从一种“异质性叙述”,变成为一种“主流性叙述”。正因为如此,近期在有关“底层”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在上期有关《太平狗》的点评中,我们提出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人物概念化、情节离奇化、苦难抽象化和认识片面化等问题,引发了争论。我们希望争论进一步深化下去,因为我们今天真正要面对的,不仅是“文学如何底层”的问题,更是“底层如何文学”的问题。这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些命题的重新思考,至少是在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内,思考其基本原则如何在当下的创作中获得继承、深化和发展。比如,如何把握“真实性”与“虚构性”的关系、思想主题与细节经验的关系、“典型人物”与“类型人物”的关系等。令人欣喜的是,《大嫂谣》恰好可以在这些问题上与《太平狗》做对比性参照。——邵燕君  相似文献   

13.
期刊界素有“年末稿荒”之说,各刊的第6期杂志由于夹在征订前的第5期和新年伊始的第1期之间,往往精品匮乏,内容芜杂。阅读点评本期刊物,我们虽亦有同感,但更有意外之喜:几位新人的精彩之作在这一期相时集中地涌出,如韩晓征的“妙色》(“十月》)、袁远的《暗扣》(《大家》),飞花的《卖米》(《当代》)、玄普的《培养》(《收获》),乔叶的《紫蔷薇影楼》(《人民学》)等。“苛求名家,厚爱新人”是本论坛的一贯宗旨,及时发现、推介新人佳作,不使其被坛的泡沫所淹没,也是我们自命的重要职责。辞旧迎新之际,我们谨以这些“新花”作为奉献给各位朋友的特别礼物,愿新春的苑之花开得更加健康茂盛。  相似文献   

14.
李至圣 《湖南教育》2004,(18):45-45
2004年的《湖南教育》革故鼎新,主旨突出,图文并茂,信息量大,令人百读不厌。作为读者,我要高呼:“变了,《湖南教育》真的变了。”您看———扉页漫谈:《答案就在你的手中》(第2期)《换一条路走会是一片光明》(第8期),体现教育是一门艺术,化解教育尴尬更需要艺术。特别策划:《让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不加思索”这一成语,好多人认为它用错了,是“不假思索”之误,如朱旗先生的《“不假思索”与“不加考虑”》(见《语文知识》1991年第8期)、《“不假思索”能作“不加思索”吗?》(见《语文月刊》1996年第5期)、朱兆功先生的《是“不假思索”,不是“不加思索”》(见《语文知识》1996年第12期)。  相似文献   

16.
叙事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初的某一时期。产生的地方是黄河流域。到南朝的梁朝(公元502年4月——556年9月),它已传播到江南,被梁王朝乐府官员采辑,列入当时的《鼓角横吹曲》中。陈王朝(公元556年10月——589年1月)一个和尚叫智匠或智丘(《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作“智匠”,《旧唐书·艺文志》作“智丘”)作《古今乐录》,收了这首民歌。宋朝人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采辑《古今乐录》,收了《木兰诗》。《古今乐录》已失传。我们现有的《木兰诗》民歌,出于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相似文献   

17.
一、《古今人表》和作为断代史的《汉书》班固作《汉书》,记汉事,《古今人表》无一汉人而廁于其间,后世非议者多,大家如刘知几,就尖锐批评道:“且其书上自庖牺,下穷嬴氏,不言汉事,而编入《汉书》,鸠居鹊巢,莺施松上,附生疣赘,不知翦截,何断而为限乎?”赵翼也说:“另有《古今人表》,既非汉人,何须胪列。且所分高下,亦非定评,殊属赘设也。”·在近二千年的流传中,《古今人表》(以下尽量简称《人表》)一直是《汉书》不  相似文献   

18.
语文部分1.2005年第7-8期第29页,那秋生撰文《“三位一体”绘人生图景》大量引述“三”字成语(词语)中的人生哲理,贴合湖北高考作文题:“含‘三’词语看人生”。(60分) 2.2006年第4期第12页,施小民撰文《2006年高  相似文献   

19.
我在《长江水利教育》1989年第4期发表一篇题为《“双变”渗水试验方法原理》的论文,其中有一小错(118页,第3行)应纠正如下:又:黎祥族同志在《长江水利教育》1990年第3期(即1990年第3期)发表一篇题为《《“双变”渗水试验方法原理》的数学启示》的论文,有一小错(56页第2行)应纠正如  相似文献   

20.
杨猛 《语文知识》2001,(2):F003-F004
《包身工》是三十年代最著名的报告文学之一,是著名戏剧家夏衍先生的代表作,选入高中语文教材时,作者和编者都曾作过一些改动。金无足赤,山东侯振海、邵玉霞二同志在《名篇瑕疵刍议》(《语文知识》2000年第4期)中指出了《包身工》一文的一个病句:“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其中“继续”一词宜改为“持续”。今仔细研读该文,发现标点和词句尚有数处值得商榷,特指出以供参考。 1.标点错误①一个“东洋婆”(日本女人)走过来了,“拿摩温”为着要在主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