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黄艳艳 《新闻世界》2014,(7):114-115
感官主义的盛行,使得新闻主持人在叙事策略上往往采取夸张的手法,无意中造成对受害群体的二度伤害。本文试在国内法律政策未完善的情况下,探讨感官主义盛行背景下,新闻主持人如何在伤痛新闻中更有效地叙事,避免感官主义在屏幕消费中恶文化的蔓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新闻失范现象的增加引发了公众对新闻伦理道德和新闻专业主义的讨论。如何践行新闻专业主义,在获取新闻价值的同时遵守伦理道德规范,仍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以姚贝娜事件为例,对新闻价值及新闻伦理二者关系进行具体说明,并指出平衡策略,规范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3.
王卓 《新闻传播》2013,(2):166-167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媒体业务运作的重要原则,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觉规范和约束。我国新闻业的运作体现出明确的新闻专业主义,但仍然面临新闻消费主义、媒介双重属性以及新媒体发展引发的舆论格局变革的影响。在明确新闻专业主义国内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了新闻媒体如何通过践行新闻专业主义提高媒体业务素养,转变记者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4.
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专业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景刚 《当代传播》2004,(4):86-87
学界对新闻职业道德和新闻专业主义之间的关系有颇多讨论。李金铨教授将新闻专业主义放到了新闻实务和记者素质两个层面上加以考量。他认为新闻专业主义在理论上大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追求报道的客观公正,一是职业的伦理道德.这种职业的伦理道德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在发现和传播新闻信息时,要按照“新闻价值”的客观标准进行取舍。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化,传统大众媒体的优势也在日渐丧失。尤其是对于电视新闻来说,粗放的传播方式以及高昂的制播成本,让其影响力和关注度逐渐下降。因此,如何吸引受众、锁定收视群体,成为了电视新闻亟待解决的难题。激烈的竞争和对收视率的追求,使电视新闻的感官主义色彩越来越浓厚。以灾难性新闻报道为例,由于其发生的突然性、涉及的范围广以及巨大的破坏性,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新闻媒体运用感官刺激手法的吸引,更能够汇聚眼球、拉高收视率。就此看来,电视新闻感官主义化的进程似乎已经不可逆。然而在感官主义新闻当中,被过度包装,甚至是过度策划的新闻案例比比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学界的诟病以及观众的反感。本文以灾难性报道为例,通过分析两家国际主流电视新闻媒体CCTV"5.12"地震报道和NHK"3.11"地震报道,来分析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新闻感官主义的体现方式,以及作者对新闻感官主义利弊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朱启曼 《新闻世界》2011,(6):239-240
随着新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新闻传播中,新的媒介生态环境日益复杂,作为舶来品的新闻专业主义在理念和实践层面上遇到了多重考验,以新闻专业主义为中心的学术与实践探讨也引发了新闻从业者对新闻理念的思考。本文试图从中西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比较中来分析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来分析新闻从业者在新媒介环境下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坚持和面临的困惑。  相似文献   

7.
明晰主导性新闻观念、确立明确的"新闻主义"是时代的要求。本文认为,建立在"发展新闻主义"与"专业新闻主义"统一基础上的"发展新闻专业主义",是当代中国主导新闻观念的可能选择。在观念论视野中,发展新闻专业主义,就是以新闻专业主义观念实现新闻业自身健康发展、促进社会整体发展、促成新闻领域与其他社会领域良性互动发展的"新闻主义"。  相似文献   

8.
新新闻主义──新闻客观性的扩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叶 《当代传播》2008,(3):92-93
新新闻主义从诞生开始就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激烈批评,直至今日关于它的争论也没有停歇。新新闻主义的内涵与外延都不甚明朗,难以界定是新闻将文学纳入视野,还是文学借新闻撑起另一片天。在本文中,笔者选择新闻传播的角度来探讨新新闻主义,主要探讨其新闻传播学范畴的概念、产生原因、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于晓娟 《新闻世界》2013,(11):199-20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形成了极大冲击,也使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面临着威胁。"多对多"的传播方式使得人人都能成为新闻传播者,使得新闻把关变得越来越困难。如果没有他律,加上自律的缺失就会使新闻专业主义大打折扣。这种现象也引发了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理念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0.
罗映纯 《编辑之友》2011,(6):105-108
新闻专业主义近十年来在学界与业界引发了相当的关注。事实上,它在近现代新闻业中已有萌芽。只不过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没有成为我国报刊和报刊思想的主流。在新闻专业主义重新被探讨的今天,重回历史现场,探寻它在我国的萌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最原始的意义上讲,"专业"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新闻专业主义虽然得到了一定的传播,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本文作者对我国新闻专业主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2.
目前,新闻学界对于新闻专业主义有着众多的讨论,本文试从李普曼的一些新闻思想中寻找相应的关联以更好地理解新闻专业主义。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5,(12):28-31
公民记者的出现引发了新闻信息播报系统的重要的变革,但其隐含的先天性缺陷,也带来了新闻职业伦理的降低、新闻信息整体质量下降、新闻专业要求的削弱等负面影响。本文从生发机制、理想追求和精神核心三个层面,讨论了新闻专业主义与公民记者在本质追求上的契合,并提出从新闻行为构建、新闻文本构建、行业规范构建、人才培养构建、制度规范构建五个层面对本土化的新闻专业主义进行构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中国新闻业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在新闻改革的背景下业界和学界共同呼唤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倡导“自由独立、客观公正、公共服务、专业自律”,对于新闻业而言具有普适性价值.本文通过对本土新闻专业主义进行历史梳理和案例分析,探索新闻专业主义本土化的现实路径.本文认为,新闻专业主义本土化应该从新闻工作者树立专业意识、掌握专业的操作技能起步,进而完善行业、组织的专业规范和制度,逐渐推进新闻体制改革,层层深入,提高整个新闻业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新闻观念”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观念主要是新闻是什么和新闻应该是什么的观念,其存在样态既可以是系统的、体系性的理论形式,也可以是感性的、零散的表现形式。新闻观念论的主要内容有两大部分:一是关于新闻观念本身的研究;二是关于新闻观念与相关对象关系的研究。宏观的新闻观念系统在区分意义上有三种:宣传新闻主义、专业新闻主义和商业新闻主义;现实中主义(新闻意识形态)层次的新闻观念大多是三种主义的不同整合。在新闻观念研究中,应该确立超学科的、整合的、历史性的和问题导向性的方法论观念。  相似文献   

16.
李静 《新闻世界》2011,(7):287-288
新闻专业主义影响着新闻文体的转变,并促使媒体确立了自身相对独立的地位,新闻的报道范围和报道方式也因此扩大。新闻专业主义影响下的新闻人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在新闻体裁上积极创新。服务民众的新闻观使报道的立场和选题更加贴近受众,使新闻操作呈现出更加职业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新闻学的一个基本理论,从其诞生、发展到完善,始终都在消解与重构的过程中不断前行。理论上的批判、实践中的挑战、学界的坚守共同构成了其持续发展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新新闻主义和公民新闻是对其影响最大的两次新闻运动。国际传播中的民族主义、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解构也十分明显,消费主义与新闻专业之间消解与融合的过程也从未停止过。对于国内来说,如何找到一条合适的"本土化"路径一直是当前建设新闻专业主义的重中之重。新媒体时代,各种自媒体终端得到广泛普及的趋势无疑是对新闻专业主义影响最大的因素。毫无疑问,新闻专业主义也将在危机与动荡中面临巨变。与之前所经历的数次变化不同,如今新闻专业主义所面临的巨变将会是颠覆性的。  相似文献   

18.
沈广彩 《出版广角》2014,(16):86-87
正新媒体营造出信息超载时代,为新闻专业主义架起了涅槃的火堆。但新媒体同时也营造出受众对专业新闻作品的需求,为新闻专业主义提供重生的无限可能。在一个人人皆可成为传播者的网络时代,新闻活动正变得不专业。新闻采集和发布似乎越来越不需要传统媒体和训练有素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工作正在演变为一场充斥着各种噪音的新媒体狂欢。传统媒体没落,根植于其中的新闻专业主义必然式微。但是《真相:信息超载时  相似文献   

19.
新新闻主义潮起潮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20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新闻学流派新新闻主义,在美国新闻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新新闻主义采访技巧独特,写作手法别致,它强调“利用感知和采访技巧获取对某一事件内部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信息和提出老一套问题的手法。它还要求利用写小说的技巧,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写方面”。因此,新新闻主义在美国新闻界形成自己的门派。但是,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这一流派便基本上没有了市场,近年又受到进一步的清算。  相似文献   

20.
蒋晓丽  张骋 《新闻界》2012,(18):3-6,25
新媒体技术给新闻带来了一种新的尺度,解构了新闻的本体。以传统认识论"本质主义"的立场,这种解构必然造成新闻的终结,因为新闻的本体是新闻的生命;以后现代解释学"反本质主义"的立场,这种解构不会造成新闻的终结,仅仅会造成新闻的转向,因为在后现代语境中不存在新闻的本体。而后现代解释学的立场更符合新媒体语境,因此当今的新闻不是在走向终结,而是正在发生一次重大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